专栏名称: 力哥
作为娱乐理财脱口秀创始人,力哥将通过视频脱口秀和文字的方式,传递简单、好玩、有干货的理财知识,带领你在理财世界里轻松入门,快乐成长,从理财小白走向理财达人!力哥说理财,简单又好玩!跟着力哥走,理财不用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力哥

眼下,北京比上海,更值得上车

力哥  · 公众号  · 理财  · 2023-04-05 01: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昨天,不少荔枝在我旧文 《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人间,请把我的钱,撒落你心田》 下留言,一开始还挺纳闷,后来一看,是昨天文章 《死到临头,才发现……》 的文末合集“力哥私房话”,正好显示这篇。
喜欢这类风格的,可以点开文末的“力哥私房话”系列看看——
给大家安利几篇我特喜欢的——
《致——20年后的你》 ,是给儿子写的一封信,字里行间,同样充斥着大历史碾过小人物的痕迹。
《工作5年,如何攒到100万?》 《我是如何实现屌丝逆袭的?》 《给我的这段人生,做个阶段性总结》 ,讲的都是我自己的故事。
《对我影响最大的6个人》 ,有2位已
《原来“死亡”这盘生意,还能这样赚钱》 ,很可惜,这家“死亡体验馆”,最后还是倒闭了。
对了,为减轻大家负担,我把两个小号合并了,现在只需关注下面这一个小号,就能精准防失联——
……
我常说,想不被忽悠,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手有二:
一个叫 理性思辨和逻辑推理 ,一个叫 实事求是 ,凡事用事实说话。
前者像炒菜的锅铲炉灶,容易get,后者像新鲜食材,比较难——因各种利益关系,事实性信息容易被人为夸大、曲解、隐藏、篡改。
所以获得事实全貌最常用的科学方法,是用 数据 说话——相比自然语言,数字更精准。
但数据也是人为统计并发布的,同样可能被曲解篡改。
所以我把数据分成 “硬数据” “软数据”
被自然因素严格限制的数据,叫硬数据,受社会影响很大的数据,叫软数据。
前者可信度远高于后者。
比如中国最基本的数据,是面积和人口,前者是24K硬数据,后者介于两者之间。
因为地球海陆变化,在千百年间,也不发生重大改变,最多是2000年前上海还是海,今天上海被长江口泥沙冲击成了海拔2米的三角洲。
人口虽然也是真实数据,但很容易在几十年甚至几年时间里,发生重大变化。
比如2022年,中国人口就出现负增长了。
经济数据也一样。
和GDP、CPI、PMI相比,工业用电量、 铁路货运量、M2、 出入境人数……更“硬”。
因为GDP、CPI是二次加工数据,只要统计方法改一改,数据可能就会大变样。
但这个月全国发了多少电,铁路拉了多少货,这是一手数据,很难作假。
“克强指数”就是想通过这些硬数据,更准确了解中国经济状况。
股市也一样。
市盈率比市净率更硬,分红率比市盈率更硬。
很多企业净资产到底有多少,怎么估值,很难说清楚。
特别是像银行、军工之类的企业,资产质量到底如何,普通散户肯定不如公司高管了解。
别看现在银行股集体破净,好像市场不识货,满地黄金没人捡,没准是很多机构调研后,发现银行净资产有很大水分,把水挤干,市净率可能瞬间飙升几倍。
记住,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买家拿出的钱是通行货币,童叟无欺,卖家拿出的商品成本几何,质量如何,服务怎样,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
有大便宜占,大羊毛薅,很难轮到我们这些处于信息劣势的普通散户。
但要是有坑,第一个跑的就是大股东和高管,普通散户都是顶雷的。
往上看,收益有限,往下看,风险无限,市场当然不敢给银行定高价。
尤其这次硅谷银行和瑞信的拯救方案,都是拿股东利益补贴储户,说白了就是劫富济贫,你是股东,你怕不?
相比估算的净资产,真实盈利数据的可信度要高一些。
当然,净利润同样可以财务洗澡,人为包装。
所以比净利润更硬的,是分红——不是账面上的口high,是分给股东的真金白银!
和分红同样硬的,是股价,直接决定我们的成本和盈亏。
很多股票分红率很高,得分两种情况。
可能是公司业绩太炸,管理层又很大方爽快,也可能是股价长期萎靡,反衬出绝对值并不算高的红利,看起来很高。
从A股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情况,是后者……
很多人贪心银行股分红高,但在熊市中,没准你持有3年银行股,分到的股息还不如亏掉的本金。
这,就很尬了……
楼市也一样。
关键一手数据只有两个:房价和房租。
房价类似股价,房租类似分红。
所以楼市最硬的数据,是房租/房价= 租金回报率(租售比)。
房价可能有投资和炒作成分,且受政策影响非常大。
但房租是纯消费,房租的可信度,又比房价更“硬”。
房租高低,取决于这座城市能提供的岗位工资水平。
房租涨跌,取决于这座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
我查了下禧泰房地产数据库,发现2023年3月最新租售比数据如下——
很多人可能觉得数据偏低,因为是整座城市(包括下辖郊区乡镇)的平均值。
上海不是只有黄浦静安,还有崇明金山,房价2万没人要,你想要的是市中心十几万一平的,才会抱怨房价高。
我只找了房价最高的几个代表性城市,有些并不稀奇却极为重要的发现——
过去普遍认为泡沫最严重,租售比最可怜的一线,北京居然已有近2.1%的租金回报率!
要知道,5、6年前,砖家的解释是租售比越低,城市反而越有吸引力,因为房价把未来的美好预期给提前兑现了(如果未来兑现不了,就成了泡沫)。
那些三四线,特别是东北的中小城市,租售比高达3%-4%,就是因为房价涨不动,市场不看好未来。
套用股票分析逻辑,分红率高,不是分红真给力,而是股价长期阴跌,反衬出分红率高。
但上广深回报率却只有1.6%-1.7%,尤其看起来房价最低的广州,租金回报率甚至不如深圳。
这是为啥?
我觉得最合理的解释,就是2017年北京出台史上最严调控后,整个北京和环京房价都被卡得死死的,至今也没有丝毫放松。
最惨的是环京,限购到只剩本地人购买力,这几年说多惨有多惨……
这6年来,北京房价虽然也涨了,但涨幅有限,不像上广深,在2020-2021年,有过一波气势恢宏的主升浪。
正是这波大涨,把上广深租金回报率又给压了下去。
但北京房价稳住后,全国各地的年轻精英继续想方设法去北京追梦。
毕竟,很多高端岗位,只有一线才有活干,而且还能开出比二三线高出一大截的诱人薪资。
买不起房,就得租房。
北京市区好房子就那么点,可不得抢吗?
最后,收入高的愿意咬牙付出更高代价租房,收入低的被不断上涨的房租压得喘不过气,只能灰溜溜逃离北京。
大致上,只要房价不涨,每年北京租金回报率自然上涨0.1%。
从6年前1.4%左右,一点点爬到现在2.1%。
照这个数据线性外推,会发现,纯投资角度看,现在北京上车,比上海划算。
未来10年,假如北京房价继续涨,租金回报率就算不涨,你也吃到了资产升值的大头。
假如北京房价就这么长期被压制着,死活不让大涨,你虽然吃不到资产升值的收益,但房租还是每年涨,到时租金回报率达到3.1%,肯定比存款和国债利息高,也比那时储蓄险能给的利率高(增额终身寿最高预定利率很可能今年就要降到3%)。
再往后,还是这逻辑。
这感觉就像增额发放的年金险,本金一次性投入锁死不变,收益每年都会小幅递增,永续增长。
20年后,中国陷入深度老龄化,存银行一年不到1%,但房租有4%,爽翻天啊~
老龄化不可逆,年轻人在小地方没有好的工作机会,更缺乏创业机会,只能越来越集中到大城市,报团取暖。
现在,东北和天津已经被北京吸得不要不要的,到那时,连郑州、青岛、济南这些北方叫得上号的二线都要被北京吸血,从而不断支撑北京房租上涨。
当然,这个基于市场规律的一般逻辑,有两个风险点:
一是房地产税,可能抵消房租上涨的好处,甚至都不够交税,就尴尬了。
二是国家大力新建保障房,大量小户型刚需的住房需求转移到政府那边托底,小户型房价和房租都会承压。
风险一,早晚会兑现,只是到时征税力度有多大,现在不好预判。
风险二,取决于财政是否hold得住。
如果能hold住,解决的也是托底小户型需求,想要改善住房条件,就得自己掏钱去买商品房,大户型不易受冲击。
尤其这几年新房开发时,政府要求开发商必须以中小户型为主,还配套一定比例的保障房,大户型就更稀缺了。
凡事物以稀为贵。
过去是总价低的小户型更吃香,更容易产生溢价,未来刚需越来越少,改善越来越多,很可能四房卖的比三房贵,三房卖得比两房贵,两房卖得比一房贵。
深圳租售比高于上广,可能和前两年深圳涨得最猛,最近跌得最狠有关。
都说广州比深圳宜居,因为房价低了一大截,但从租售比看,广州房价并不便宜。
本质上,是因为广州能开出的薪水,差深圳一截。
打个比方,北京楼市像上证50,上海像沪深300,深圳则像创业板,想象空间大,但波动也大。
三亚和厦门租售比特别低,因为这俩都是特例。
三亚是得天独厚的旅游城市,反正大陆土豪买单,无所谓。
我心疼的是厦门打工人,房价比广州还高,实在是……
……
最近我准备继续在上海打新房。
一是我马上要搬家了,我妈一个人得离我近点,所以得换房,老房已卖,腾出了房票。
二是新房依然有套利空间。
三是看来看去,能投资的,实在太少了,不想被货币放水侵蚀财富,还是只能咬牙买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