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与电影《下一站,天国》同名的小说,是导演是枝裕和第一部小说。作为日本中生代导演的中流砥柱,他在电影创作方面的才华与影响力世人皆知,而文字功力也不遑多让,这一点正是他集编导于一身的特质。曾读过是枝裕和的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当真字如其影,温柔儒雅似春风扑面,叙述和缓如熨帖暖汤,且兼而幽默,令人莞尔。后来再读的是大名鼎鼎的《步履不停》,同名电影折桂无数,是是枝裕和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书籍和电影的同步方式,与《下一站,天国》异曲同工。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于是,是枝裕和在阅读和电影两大领域开拓了属于自己的领地,而对很多影迷而言,同步阅读观影、比较殊异,乃是另一大乐趣。正如他在《下一站,天国》后记中所言:“并非只是单纯地将图像转化成文字,也不是剧本填充润色之后的结果。”小说自古典主义时期起,便天然具有上帝视角,多处心理描写更贴近角色的内心及情感,容易让读者具有共情和代入感,且在细节处更丰满;而电影镜头的因摄影机的存在,无法抹去“窥视感”的痕迹,观众和角色之间有着客观距离,特别在同名电影中,是枝裕和采用大量访谈,人物直视镜头叙述,观众更直接的感受是——这是他人的故事。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拍摄及写作《下一站,天国》时的是枝裕和,正处于从纪录片往剧情片发展的过渡期,电影中的手持镜头和人物访谈,明显即是早期纪录片的风范,因此虽是极为现实主义的素材内容,框架却是架空式的天国车站,这种出道路数与另一位戛纳系导演河濑直美很相似——以家庭记录为出发点,关注老人和孩童题材,偏爱死亡话题。是枝裕和向来对社会各种敏感热点问题非常关注,笔触甚是犀利,停留于大众印象中善于描摹家庭关系、显得温情脉脉的是枝裕和,其实在2008年的《步履不停》中才渐渐定格。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因此《下一站,天国》中不无科幻成分的天国中转站,也是在意料之中,褪去这层外衣,我们看到的依旧是熟悉的是枝裕和式配方。小说共计八章,时间跨度为一个星期,意指上帝七天创造世界,暗合当前人事的离去与新生,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前十来页未交待具体时空,普普通通的行政楼,寻寻常常的言谈,精妙的转折点在第十三页被轻描淡写地点到,却具有悬疑的张力:“您已经在昨天去世了。”对话双方都平静如水,倒是让读者获得攀附情节的动力。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整个故事幕布全部拉开,原来这是一个帮助逝去灵魂通往天国的中转站,让逝者在三天内回望整个一生,选取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一个片段,由此地的工作人员配合,拍成相应电影,然后携带这段珍贵的影像升入天堂。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幻觉,我们都自以为最了解自己,都清楚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而真正落入选择的瞬间,你才觉得你是多么贪心——晨星暮月,柴米油盐,悲欢情事,似乎无一不是羁绊的绳索,又似乎全不重要。原来,这是一个供你告别喧嚣尘世后细细梳理人生的短暂停泊处,是饮尽忘川水的入口。然而也真是一个隐秘的黑洞啊,即使走遍千山万水,阅尽人生千帆,谁敢说出,谁又舍得宣布。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小说用了接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描绘此番二十二位逝者选择回忆的过程,虽人物众多,但各个形象鲜明,掩卷后每个人的心愿依旧萦绕心头。他们年龄跨度大,阅历不尽相同,性格颇为迥异,被问到选择记忆时的反应更是天南海北,而他们最终的选择却殊途同归。不管是一生平稳的公务员,或是历经战后余生的幸存者,也无论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抑或是情路顺利的浪荡子,纷繁流离的一生尽头,回想起来的竟都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琐屑,如此细微,藏匿于生活的罅隙角落,填塞在几十载累积的酽厚里,构成了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我们,这真是生命的奇迹。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是枝裕和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位逝者的回忆描摹得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童年时坐电车前排时微风拂过的释放感,火车奔涌到眼前时电光石火般回想起母亲和女友,运动场上进球瞬间全世界都安静了的孤寂,闻到血腥味的绝望感产生反向意义上的积极性,与心仪女孩见面时伴随的铃铛声永远敲击心扉,战争中食物的幸福味道……“于天国再会亦能拾回前尘”回忆是我们前世的负累,是来生不甘的印记,这人世间温暖的尘屑,在太阳的光束中飞舞,红尘虽恶,毕竟不能绝尘而去。不甘的,不舍的,此刻都在心尖上摊开了,供我们逐一翻检,有多少记忆我们愿意保留?又有多少刻意遗忘的往事?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也有不记得或不愿记得的逝者,始终在犹豫踯躅。自感“存在感极其淡薄、作为人生配角”的渡边老人,始终无法找出自己活着的证据,工作人员提供了他一生故事的录像带。如果我们都有这样的机会,观看属于自己过去的录像,大概是一个心惊的过程,多数人会感叹自己的一生多么缺乏戏剧性,按照既定路线走到死亡门口,乏味成为漫漫人生的基调。渡边正是以这种心态回望一生,直至意识到这份平凡的生活正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才确定与妻子在公园共处的情景作为最后的回忆。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在决定哪个瞬间最为珍贵时,某个具有转折性的临界点显得格外重要,是枝裕和在描写具体事件时融入的细节描写提供了强大的心理证据支撑。少女怀念母亲给自己掏耳朵时,妈妈身上的味道和脸颊贴在她腿上的感觉;婴儿五六个月大时皮肤感受到的阳光,构成最初和最幸福的记忆。容貌可以遗忘,气息和光线却永驻脑海,我们所谓难以忘怀的人或事,最终可能只是停留于某个举动留下的温度,某个眼神在心灵扎下的根系。所以这些逝者徘徊在天堂门口,绝口不提当年风华,只记得飞行时穿越云朵的形状,幼儿园跳舞时穿的红鞋子和连衣裙的花边,五岁时躲在壁橱里的黑暗时光,女儿成婚时的献花……它们被弃置在记忆的最深处,却掌握了整个心房的温度,它们是“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太阳光气息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温暖美妙的文笔,让人几欲落泪。
回忆并非一成不变,在主观心境和客观环境的双重合力下会逐渐成长,甚至慢慢改变原有面目。对年轻时恋情念念不忘的天野信子,在和工作人员杉江几度交流后,终于承认自己篡改了记忆,杉江回应:“那也是你的一部分。”是啊,命运选择如此的生活和如此的我们,回忆与现实,过去与将来,虚假与真实,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下一站,天国》电影剧照
天堂中转站来来往往,一颗颗等待被原谅被宽恕的灵魂,以及从禁锢的自我里走出并同样被救赎的工作人员,循环往复在天国路上。小说最感人之处莫过于工作人员望月的归宿,读者一直要到后半部才明白这些工作人员来自何方——拒绝选择记忆就无法进入天堂。望月去世已有半个世纪,虽然长期呆在一个被宽恕的地方,也无法释怀未曾拥有的尘世幸福,直到目睹渡边妻子的录像,终于明白自己一直活在恋人的记忆里,明白“自己也曾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才学会放手,同时也让暗恋他的同事诗织也学会如何与记忆作战、共处。最终章回到最初场景,日常被重置轨道并重新正常运行,一切生生不息如生命长河,每一个灵魂都值得被倾听,那么说吧,记忆。
﹍
文章版权归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 本期编辑:兰川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下一站,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