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建投期货微资讯
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十家专业期货公司之一,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专业从事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以及基金销售业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10 小时前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1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建投期货微资讯

一年内两获股东大手笔增资,行业大洗牌时刻,谁在真金白银逆势加码

中信建投期货微资讯  · 公众号  ·  · 2024-11-15 17:1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保险行业在经历几十年高速发展后,正面临转型的压力和挑战。文章强调了行业变局下,资本的重要性以及行业正在经历的变局和挑战,如经济增长降速、人口结构变化等内外部因素。还提到一些保险公司股东选择在此时加码投资,这些资本被视为行业的耐心资本。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行业面临低利率的挑战以及人身险公司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策略。最后强调了保险行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过渡阶段,并给出了一些保险公司转型的例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保险行业面临转型压力和挑战。

随着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险行业需要深度转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观点2: 资本在行业转型中的重要性。

资本的变动揭示了行业大变局之下谁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关键观点3: 低利率对保险行业的挑战。

低利率导致险企准备金计提增加,净利润下滑,是行业当前最大的挑战之一。

关键观点4: 保险公司应对低利率的策略。

一些人身险公司提前切换新会计准则以应对低利率压力,同时也在产品策略、渠道策略等方面做出调整。

关键观点5: 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开启。

保险行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过渡阶段,不少险企已经开始从多个方面推进转型。


正文

点击图片购买《保险新时代2023》


尽管眼下行业整体业绩不俗,但仍难以掩盖转型繁荣之下的转型焦虑,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长降速、人口结构变化、风险出清、资本吃紧等内外部因素,正一起倒逼市场主体走向深度转型,推动行业走上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有业内人士直言,对于部分市场主体而言,能否利用这两三年实现全面转型,是其能否在未来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市场充满变数,加速格局洗牌,但真正的属于保险行业的耐心资本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凸显,在行业痛苦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他们选择逆势加码。



01

行业变局加速风险出清,耐心资本选择逆势加码


行业加速转型,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就是资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在严监管的引领之下,以及国资“退金令”等的影响之下,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洗牌,大量不符合要求,或者难以继续出资的险企股东逐步减持,甚至彻底淡出保险市场。残酷的是,当下也正是险企最需要足够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足够的资本来支撑渡过难关的时代。


险企需要在关键时刻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股东给予真金白银的注资;其次则是险企直接发行资本补充债,只是当下时点,并不是所有险企都具备相应资质;间接的方式,则是通过业务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断发展高价值业务,通过内生资本的方式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只是这种方式见效较慢,且无法解燃眉之急。


好在,依然有资本在此时此刻选择了加码人身险业,从性质来看,多以各地方国资,尤其是经济发达省份的国资为主,部分外资也毅然选择跟进,不断追加资本金,甚至伴随中国保险业扩大对外开放的节奏,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布局。


资本的一进一出之间,揭示了行业大变局之下,谁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者——在这样一个时期,仍愿意加码保险业的股东,才是真正的长期看好保险业的资本力量——让试图将保险公司变身提款机的资本撤出去,让了解风险的耐心资本更多的涌进来,从资本层面,从公司运作层面,实现了行业的换代更新,这是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


就在近期,中信保诚人寿再度官宣中外方股东大手笔增资,根据中信保诚人寿发布的公告,中外股东中信金控和保诚集团将分别向中信保诚人寿再增资人民币12.5亿元。本次增资完成后,中信保诚人寿注册资本将由48.6亿元增加到73.6亿元,中外股东持股比例不变,仍为50%:50%。


这距离中信保诚人寿上一次增资还不足一年的时间——2023年12月,中信金控和保诚集团就曾一次性向中信保诚人寿合计增资人民币25亿元,推动中信保诚人寿注册资本从原来的23.6亿元一举增加至48.6亿元。


股东愿意增资,一方面显示了股东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对于被增资企业长期发展的看好。这同时说明,深度转型期的国内人身险业,仍是一片希望之地。可以看到,除保诚集团外,法国巴黎保险、比利时富杰保险、美国安达保险等历经百年磨炼、亲身经历过经济周期的国际保险巨头们,都在2024年选择进一步下注中国保险市场。


中国的国资也仍在加码,除上文提及的中信保诚人寿的中方股东中信金控为代表的国资外,地方国资也已成为增资主力。根据 保天下 的统计,截至目前,2024年保险业增资约254亿元,其中地方国资出资约107亿元,占比高达42%。



02

一时的利润波动只是表象,低利率才是行业最大挑战


近期,一些历来表现稳健的人身险公司在2024年却暴露出了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现象,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在新旧会计准则切换周期中,各种准则混用,更进一步加剧了公司内外人们的信息差。


透过偿付能力报告不难发现,这些利润波动较大的险企往往仍在采用旧准则,而在旧准则之下,对于险企关键财务指标影响最大因子之一就是“国债750曲线”——险企未来支出的折现率,等于国债收益率750天移动平均线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在后者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债750曲线越高,则折现率越高,体现到当下所需要计提的准备金就越少,反之,国债750曲线越低,所需计提的准备金就越多,而准备金的计提一旦增加,会直接导致净利润的减少,进而波及险企的精算假设、净资产、内含价值、偿付能力充足率等关键指标。


从财政部官网公布的最新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看到, 2年期国债利率目前约为1.42%,相较去年同期已经下调96.64个BP,短时间内,将近1个百分点的下滑,势必会导致险企准备金计提大幅增加,净利润大幅下滑。


再加上,资本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向来表现稳健的险企在偿付能力报告上却呈现出了一定的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低利率所造成的压力不是针对某一家或者某几家险企,而是针对整个人身险行业的系统性挑战。高收益资产日益减少,新收保费如何投资?旧资产到期,二次投资的压力又该如何缓解?


低利率时代对于习惯了高增长、高利率的人身险行业而言,无疑就是现在以及将来一个时期内最大的挑战所在,对于长期经营的人身险企而言,穿越周期是使命,一时的利润波动只能反映一时的数字,但长期的低利率却足以将部分机构拖入利差损的深渊。


低利率的压力已经无处不在,也正是这种压力,导致一些险企选择了提前更换会计准则。提前切换新会计准则对于险企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会极大改善险企的利润表现,有的则会进一步拉低险企利润表现。根据 保天下 的统计,多家险企在新会计准则后,利润表现从2023年的亏损,快速转向2024年的盈利,前后反差巨大。据悉,中信保诚人寿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会计准则在公司的落地工作。按照旧会计准则,中信保诚人寿前三季度出现亏损,但如果是按照新会计准则计量,该公司则实现盈利,且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与新准则下2023年的全年利润持平,净资产已超百亿元,相较半年度显著增长。



03

在周期底部寻找向上机遇,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然开启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人身险业历经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终于行至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过渡阶段,这是一个新旧更迭、风险出清的过程,更是一个新理念、新模式迸发的时代,在经历了低利率以及转型期的磨砺之后,行业才能真正逐步厘清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在新时代步入新征程。


“五篇大文章”的提出、新“国十条”的发布,都已然给行业前行指明了方向,归根结底就是“有为才能有位”, 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发现新大陆,在助力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的过程中彰显企业价值, 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三资”良性循环中去凸显保险资本作为耐心资本的宏大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