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聚焦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校导网编辑、时评作者吴雁 @思想聚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被男朋友偷穿过的袜子,很难看不出来....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盖百分百桑蚕丝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见过猫猫晕车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聚焦

一个妈妈最大的悲哀,就是轻易向别人透露子女这3件隐私,真的很傻

思想聚焦  · 公众号  ·  · 2025-01-27 21:56

正文

作者 | 行简

来源 | 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大人不以为意的言语,落在孩子身上,可能是一生的伤疤。


出言有尺,说话有度,才能让孩子在温暖有爱的氛围里自信成长。


刘震云在作品《一日三秋》中,塑造了陈明亮这样一个懂事又让人心疼的形象。


陈明亮三岁时,生母去世了,过了几年,继母过门,生父就把他留在延津,委托朋友李延生收养陈明亮。


李延生看在交情上,对明亮还算不错,但他的妻子胡小凤却并没有多亲近明亮,只是看在钱的份上,给口饭吃。


平日里明亮犯点小错,也不劝诫,就当众指桑骂槐地臊他;明亮有什么秘密,也不尊重,就当笑话随意给别人讲着。


为了讨好养母,明亮一心认真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还因为物理格外优秀,被戏称为“牛顿”。


本来好好的学习苗子,只要学下去,迟早出人头地。


可惜,在明亮十六岁那年,因为生活费的中断,胡小凤看他更加不顺眼,还当着他的面嚷嚷着他是别人家的种,没人要了,自己不能白养一个吃白饭的人。


明亮连续听了四个月的风言风语,终于决定申请退学,去了卤猪蹄店打工。


大好的前程,就此毁于一旦。



《父母的语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


很多时候,家长一句无关痛痒的话,落到孩子身上,可能是一生的伤疤。


特别是妈妈这个角色,心思更细腻,很多时候会承担更多和孩子相处、沟通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更为小心,及时意识到孩子的转变,尊重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衍生出的敏感、脆弱、渴求独立等,别再将孩子的事情随便说给别人。


特别是以下三种隐私,不要轻易透露,真的没好处。



1


孩子的成绩滑坡

少讲,让孩子自己调节


以前听一位教育专家的讲座,临结束前,专家说:

“很多家长来听讲座,都是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但我要给大家一个建议,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成绩。”

一开始不太理解这句话,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一则让人心痛的噩耗。


在我楼下,有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女儿生活,每隔几天总能听到母女二人为成绩争执的声音。


吵着吵着,妈妈就会在业主群里抱怨自己生活不容易,责备女儿不好好学习,还逼女儿在群里发语音道歉,说自己不该没考好,打扰大家休息。


也有人劝过,但都无济于事,最终只好听之任之。


直到女孩中考成绩出来,因为几分之差没考上重点高中,一时想不开跳楼了。


一夜之间,孩子失去生命,妈妈失去希望,这样的悲剧,让人何其痛心。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观点:“以错误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那这份爱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好,但错误的说话方式、错误的教育方法,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和挫败感,进而毁了孩子。


主持人白岩松在《朗读者》中聊了聊自己的育儿经验,他说他最看重的不是儿子白清扬的成绩,而是“内驱力”。


打小时候起,他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千万不要考第一名。


中考复习时,白清扬复习得有些迷茫,月考接连失利,白岩松并未着急,只是轻声提醒儿子先做好学习规划。


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将所有需要复习的资料全都订在一起,然后计算着日子每天需要看多少页,只要看完了今天的量就出去玩。


对此,别的父母可能难免担忧,但白岩松却什么都没说,只是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


最终,白清扬的考试成绩比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十多分,没有辜负父亲的信任。


很喜欢那句话:

“教育的本质是启发,是点燃,是感化,是激励,是热爱,是对孩子人格修养的塑造,和身心的关怀。


所以父母之于孩子,应如灯盏,而非拐杖。”


父母如果处处帮扶孩子,只会让孩子依赖外力的约束,学不会自己长大。


  • 学会放手,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成绩滑坡时,别忙着指责孩子,更别逢人就抱怨,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而应该给予一份宽容,耐心引导孩子,让孩子自觉自律去变得更好。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逐渐自律,爱上学习呢?


这里建议大家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解决:


1、接纳孩子情绪,做正向疏导


当孩子因为成绩波动,情绪低落喊苦喊累时,千万别说“成绩好的学生怎么没说累?”“这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可以带孩子散散心,吃吃零食等,抚慰孩子。


能接住孩子的坏情绪,与孩子感同身受,家人间冲突就会变少,孩子学习热情也会提高。


2、试着让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


可以试着设计一些奖励,给孩子短期的成就感和长期的期待感。


如孩子可以用考试成绩积攒积分,积分可以限时兑换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


但要注意,我们主要还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觉学习,不要本末倒置,让孩子单纯为了奖励学习。


3、发扬孩子的长处,帮孩子重塑自信


当孩子自信心不足时,可以试着用“放大镜”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在孩子完成作业或考试后,也要针对孩子的进步给予正反馈。


当孩子感觉到自身的能量与价值,自然就会开始从学习过程中找到快感。



2


孩子的缺点错误

少说,给孩子留足面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说过:

“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当众出孩子的丑,是杀手锏。”


之前在热搜上看到过一则新闻,江西16岁男孩李正宇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被学校开除。


妈妈在接他回家的路上,实在没忍住,当众批评了他几句。


可没想到,李正宇越听脚步越快,终于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把妈妈甩掉了。


之后,再也没有了踪影。


从那天起,亲戚、同学还有无数网友,都在帮忙找寻李正宇,可是哪里都找不到,无论怎样都联系不上。


终于在9天后,有人在李正宇原来就读的初中发现了他。


原来这些天,他一直藏在球场边漆黑阴冷的储物间,饿了就趁没人的时候溜进各个教室,找点小零食。


再次见到妈妈后,大家本以为李正宇会拥抱哭泣,但他只是一把推开了妈妈,扔下一句“我不想和你说话”,再也不开口。



有人不能理解,其实妈妈也只是一时生气批评了几句,为什么孩子反应会这么大。


有心理学家分析说:

“当时他是知道自己犯了错的,他已经被学校和老师抛弃了,所以会担心父母也会因为这个错误不爱他,放弃他。


这种时候,孩子会比平时更敏感,更需要耐心。”


诚然如此,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在批评孩子时,也需要给足孩子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一部分来源于批评场合是否足够私密,所以我们强调,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也不要把孩子的缺点错误随意告诉别人;


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孩子能否感觉到你的“爱”。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会渐渐反感父母的教育,甚至故意犯错,表达抗议。


所以,批评孩子要有温度,用爱让孩子相信,无论在外犯多大的错,都可以和父母坦诚交代,因为犯错并不会改变父母的爱。


这就给了孩子面对错误的勇气。


身为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有四要素需要注意,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和状态”。


当你想用正确的方式劝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时,不妨试试以下4步交流法。


1、用“我看到”表达你观察到的结果


客观描述你观察到的孩子的情况,如“妈妈注意到你刚才写作业的时候用了一会手机”,不要掺杂个人感情,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用“我感觉”陈述你的想法和感受


描述完情况后,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妈妈感觉你写作业的时候因为手机分心了”,向孩子求证自己的判断。


3、用“我希望”描述你的期待


和孩子交流后,尽量别用命令式的语气表达期待,可以用“我希望你……”,来委婉表达对孩子的期待。


4、用“你可以……吗”帮孩子改变状态


最后,如果孩子对你的期待没有太大抵触,对孩子说“你可以……吗”,来换取孩子的承诺,这样能让孩子自发改变状态,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能有效减少家庭矛盾。



3


孩子青春期秘密

少问,对孩子保持尊重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一书中写到: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更多是我们提供空间,让他们自我梳理、自我修复。


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打乱他们自己的节奏。”


电视剧《大考》中,有一段剧情让人窒息。



董碧华进儿子的房间前,从不敲门,推开就进。


儿子表达不满,她还满不在乎地说:“我在自己家,还敲什么门。”


后来,儿子为了隐私,锁上房门,却激怒了董碧华。


她一边说着“母子之间没有隐私”、“妈妈为你好”、“长大你就会感激我”,一边拆下了儿子房间的锁芯,让他再没法关门。


此刻,她赢下了孩子,但也永远输掉了孩子。


朋友刘老师和我分享过一则真实故事。


她班上有个女生,活泼可爱,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


初二那年,她情窦初开,在日记本中偷偷写下自己对同班一个男生的好感。


出于信任,她将日记本放在抽屉中就去上学了。


妈妈打扫房间时无意中看到,觉得有趣,就随手拍照发在网上,调侃女儿的小心思。


没想到那张图片流量很高,女孩班上很多人都刷到了,那阵子,班里总有人调侃她,那个男生为了避嫌,也和女孩保持了距离。


从那天起,女孩慢慢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也总是走神,后来更是查出了抑郁症,被迫休学,回家养病去了。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开始学习划分自己的心理边界,搭建一道保护自己的“心理围墙”。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隐私,强行窥视孩子的秘密,甚至到处宣扬,那他们的心理边界就会被打破,内心就会失去安全感。


有时候,别埋怨孩子不知不觉间变得叛逆。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但我们握着他的手没有变松,他自然会觉得疼,自然想要挣脱。


周国平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在人际交往中,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 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有其距离感的。


父母应当接受,无论你与孩子有多少枝叶缠绕在一起,但彼此的根系,应该始终保持独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