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干部进疆工作已经20年了。20年持续用力,20年春华秋实。20年来,尤其是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的援疆干部人才将自己的足迹深深地印刻在天山南北广袤的大地上,一个个惠民生、强基础、促发展的援疆项目在受援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造福一方,“援疆”已成为铭刻在新疆大地上的一张大爱名片。从今天起新疆日报将推出《援疆工作巡礼》专栏,全面报道20年来特别是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19个援疆省市在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援疆所取得的新成绩和带来的新变化。
5月16日,员工在位于和田市北京工业园区的新疆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救灾专用帐篷。京和公司是北京产业援疆项目,带动当地近2000人就业(资料片)。 □新疆日报记者邹懿摄
北京市高度重视援疆扶贫工作,市主要领导明确要求,要把助推受援地脱贫攻坚作为对口支援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与受援地紧密配合,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扶贫工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基本要求,以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坚持援疆资金项目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将85%的援疆资金安排使用到县(市)、团场以下基层。
在新一轮援疆中,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的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及兵团第十四师,仅2013年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03亿元,实施项目832个。完成安居富民、定居兴牧16.2万户,实施了3103户棚户区、城乡自住房改造。为使群众真正安居乐业,改造50所农村学校供暖设施,惠及学生8.2万余名;新建改扩建4个城镇水厂,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近30万人喝上放心水;加大对受援地招商引资力度,助推大中小企业发展。
新一轮援疆以来,北京市促进受援地和田地区4个县(市)、兵团第十四师30万人脱贫,使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使贫困户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高度重视扶贫协作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贫困村调查研究,摸清贫困人口真实情况以及致贫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思路和措施。
为全面了解受援地扶贫工作情况,指挥部不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座谈会,邀请和田地区及兵团第十四师扶贫办、发改委、经信委及“一市三县”政府和各团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就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和意见建议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扶贫攻坚任务;立足和田脱贫需求,与受援地共同研究“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脱贫攻坚系列问题,研究制定《北京市援疆扶贫工作方案》,切实提高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延续性。指挥部还规范精准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发挥脱贫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将资金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市)、团场,指导受援地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果。
洛浦县和墨玉县分别拿出3000万元和3500万元作为担保金,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按照1:5比例放大扶贫信贷规模,发挥扶贫资金杠杆作用,对贫困户实行免抵押、免担保个人信贷,并安排财政资金贴息,贷款期限为1年—3年,单户贷款最高可达5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无生产发展资金的问题。
在洛浦县山普鲁镇博斯坦库勒村,整齐划一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已经成为当地的风景线。赛买提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受益于安居富民工程,赛买提得到了政府提供的28500元的补贴,建起了一幢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房前有花圃,房后有羊圈和菜地,觉得自己住的比城里人还好。“现在我家住房面积有81平方米,房子里有电、有自来水,生活特别方便。”赛买提说,“夏天我们全家最喜欢的就是坐在房前的凉棚下乘凉,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北京市的无私帮助。”
受益于安居富民工程和援疆项目,博斯坦库勒村44户、150人去年全部告别过去的土坯房,住进了水电暖齐全、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从去年开始,赛买提一家专心搞起了养殖,现在他已经将羊发展到了50多只。全家去年收入达1.7万多元,终于脱了贫。
据和田地区行署副专员、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副指挥汪兆龙介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累计安排援疆资金23.4亿元,实施安居富民工程16万余户,80余万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北京在实施安居富民工程中,注意引入先进的理念,注意科学的指导,注意精准施策,尽可能地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安居富民、庭院改造、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赛买提一家的变化,印证了北京援疆帮扶“想在难处,帮在急处,扶在点上”。
“北京时刻注重解决老百姓牵肠挂肚的住房问题,解决老百姓牵肠挂肚的就业问题,解决老百姓实现小康过程中的增收问题。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让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能够有持续稳定的增收,让和田的老百姓,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实现伟大中国梦!”和田地委副书记、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总指挥卢宇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