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ISer last
GISer last 公众号 主要以分享互联网数据资源为主。也分享过GIS、FME等技术教程方法。我个人对于大数据资源、可视化制作、地图制图等方面有很大兴趣,也会分享个人的一些应用和教程。
51好读  ›  专栏  ›  GISer last

城乡融合研究(URI)——城市化促进农村发展:中国向包容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范式转变

GISer last  · 公众号  ·  · 2024-12-03 21:55

正文

城市化促进农村发展:中国向包容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范式转变


通讯作者: 肖扬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期刊: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SSCI-Q1)

时间: 2019年

关键词:

空间集聚;空间分散;移民的社会成本;区域分散与地方集聚;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名缩写:

乡镇企业(TVEs);

DOI: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19.08.009

Abstract:

发展中国家 为促进 农村发展 而进行的 城市化 往往陷入 经济生产力 社会平等 之间的 矛盾 之中。( 发展中国家背景 )在中国的城乡转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 与空间战略有关的 范式转变 1949-1978 年间 中央计划体制 采用 区域分散 的方式来 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却无意中造成了 地方性的城乡差别 经济生产率低下 并没有带来 繁荣平等 1978 年经济改革启动 以来 区域集聚 一直 市场化改革 推动 ,以 追求 生产性城市化 历史的窗口( A historical window 农村就地城镇化 、市场驱动的 就地分散繁荣起来 尽管 空间上的集中 时间上的短暂 经济效益的激增 社会成本的上升 并存 促使 30 年快速城市化之后的 范式进一步转变 。( 中国背景 本文认为 国家主导的空间分散 可能无助于实现 真正的空间平等 小康空间平等 必须 相对较高的城市化阶段 通过 市场化机制 政府的促进政策帮助下 才能实现 区域分散 就地集聚 的战略 旨在 平衡增长与平等 实现 城乡实体的包容性一体化发展 。( 研究结论

研究背景:

在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 意味着 离开农业从事非农业就业 农村人口 空间上的重新分配 城市 的出现和发展是 集聚的结果 集聚的收益大于成本 ,这也解释了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大城市仍然吸引着移民并不断发展 。( 发展中国家背景

自1949年以来 中国的工业化 和随之而来的 城市化战略 经历了几次 范式转变 在某些国家与市场关系中 支持增长 支持平等 的意识形态之间 存在着紧张关系 。( 中国背景

中国城乡发展转型的三阶段:

在社会主义平等的旗帜下, 1949-1978 年期间 中央计划体制 实施了 工业项目的区域分散 ,这是 第一个转变 然而 城乡差距( rural-urban divide 也是这个 计划经济 commanded economy )时代的一个 重要特征 地区分散过程中 地区差距的缩小 支持平等 )与 地方城乡隔离的加剧 反对平等 )具有讽刺意味地 并存 城乡转型停滞不前,农村贫困现象依然如故 。( 对应下文1.1章节, 原文为第三部分

1978 年以来 ,市场化带来了 第二次重大范式转变 ,以解决过去三十年发展模式效率低下造成的城乡贫困问题。 市场驱动 农村工业化 虽然 空间上集中 时间上短暂 体制上受限 但一方面给农民带来了 就地城镇化的美好前景 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 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 就业机会的创造 吸引了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这表明 ,在对经济生产力和社会流动性有偏好的充满活力的地区, 区域集聚 地方分散 已经到来 急剧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 极大地 改善了人们的福利 。( 对应下文1.2章节, 原文为第四部分

然而 由于 贫困地区人口 以前所未有的 规模和速度 进行长途迁移 经济的巨大发展 似乎是 以大多数农村农民承担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 。( 对应下文1.3章节, 原文为第五部分,主讲现状挑战节点,引出下文的第三次转型

因此 ,这导致了 第三种范式的转变 即逐步实现具有社会包容性的 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求改变空间战略 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 通过 市政当局 提供社会福利和设施以及农村土地改革 ,实现 区域分散 地方集聚 。( 对应下文1.4章节, 原文为第六部分

1
论证过程与结论

1.1 第一次转型:国家主导的区域分散与地方隔离:1978年以前的城乡城乡差距

第一次转变发生在1949年 ,当时国家开始 在社会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 垄断社会和经济领域 ,并将 农村农业 置于 集体人民公社的管理 之下。 为了 发展国民经济 工业化 得到了 积极的推进 按照 地区平等发展的政策 自上而下 工业项目按计划均匀分布在全国各地,以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 。( 总起 社会主义工业化 156个苏联援助的大型制造业项目 内地重点城市引领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 地区经济差距得到了缓解 内陆地区的工业生产份额大幅增加 。从1949年到1978年, 中等城市 (人口在 20万到100万之间 )的数量 从25个增加到87个 ,这些城市的 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例 从38.6%增加到48.4% 由于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 居住在大城市 常住人口大于100万 的城市人口 比例 从36.0% 小幅增长到37.5% 1955年 56.2%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 1980 年 下降到47.9% 衡量 城市人口集中程度 基尼系数 从0.591 (1953 年) 下降到0.523 (1982 年), 表明 区域分散程度有所提高 。( 分说,用数据证明

然而 ,20 世纪 50 年代引入 户口制度 ,将居民有效地固定在他们登记的地方, 公民的自由流动被限制到了最低限度 因为 各种公民权利和社会福利都与户口有关 自发的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几乎不存在 充满活力的工业化 似乎并没有使 当时占全国人口 80-90% 的 农民受益 工业化并没有带来城市化 因此 ,1978 年 拥有农村户口 的人口 仍占全国人口的 82.1% 自上而下 工业化 形成了 工业城市 广大农业农村 二元对立 ,这就造成了 城乡差距 这可能是表面上 支持平等 社会主义下 城市人和农民之间 最严重的 社会隔离 。( 指出并证实当时战略实施问题

强调的空间战略 特点是 区域分散 地方隔离 结合 区域发展平等 地方发展不平等 因为 农民被锁在村庄里 不能直接受益于工业化 正是这种 非生产性的有计划工业化 造成了 城乡社会隔离的严重不平等 农村贫困 不仅没有 得到缓解 反而 加剧 了。经过三十年的国家发展, 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 。( 总评当时空间战略

1.2 第二次转型:制度变迁引发的空间分散:市场化转型中的就地城市化

为了 提高国民经济的生产力 ,中国 于1978年 启动 了历史性的 经济转型 从农村开始 中国的去农业化 是指 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离农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 因为 户口限制仍然存在 以市场为导向 农村工业化 显示了 城市化自下而上的到来

农村工业化 对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 产生了巨大影响 乡镇企业 TVEs )是 农村地区 中小型企业 是农村发展的先导 1976年 ,全国共有 110万 TVEs ,雇用了 1790万名工人 ,总收入达270亿元。 1993年 ,全国有 2450万 TVEs 在运行,雇用了 1.235亿名工人 ,生产了31540 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38% 而1978年 这一数字 仅为9% 农村集体工业作为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改变了许多村庄的命运,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事后看来 1980年代 唯一有利于 农村集体工业化的历史窗口期 当时 城市国有企业 仍受制于 旧的中央计划体制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国有企业转型 民营企业内迁 为主导 城市改革 农村集体工业 造成了影响 因为 简陋的村办企业无法面对先进城市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 村集体工业要么破产,要么私有化。 农村工业化 在全国各地的 发展并不均衡 地区差异明显 ,这 与全国经济发展模式相似 东部地区 最具活力 西部地区 最不景气 见表 1 )。

表1. 1987年、1996年和2011年中国五个地区非农业就业人数占农村人口的百分比。

就地城市化 虽然 对农村向城市过渡中的农民 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也带来了 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高密度地区 农业用地 和工业用地 混合使用 确实产生了 耕作和非耕作活动分散的不利问题 造成农田污染 低劣的基础设施 (村庄通常没有足够的财力建设符合标准的设施)和 当地劳动力的素质 只能吸引 那些 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低标准厂房 并为 工人提供低工资 最有威胁的挑战是 严重的工业污染加剧了生态恶化 损害了食品安全和健康 就地城市化的长期可持续性令人怀疑

1.3 现状新挑战:市场主导的集聚:大规模迁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本

虽然 市场驱动的全球化工业化 有利于城市 ,大城市 获得更多投资 农村农民 确实从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中 受益 一方面 ,为移民 提供了高质量的非农业就业机会 ,使农村 摆脱了自给自足的农业 另一方面 城市化的好处 确实惠及农村腹地 然而 由于 社会成本与移民的经济收益 同时上升 农村向城市移民的规模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3.1 空间集聚型城镇化

市场化 全球化 对一些地方 由于其 固有的社会经济和地理优势 增强经济能力 起到关键作用 发展战略 再次 向大城市倾斜 经济投资显示出对大城市的偏好 。(见表2)2000-2010 年间, 大城市持续大幅扩张 中等城市接收的移民数量则大大减少 小城市甚至失去了人口 。(见表3)

表2. 急剧集聚:1990-2010 年对不同规模城市的投资。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1 年;国家统计局,2011 年)。

表3. 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人口和移民分布情况。来源:(PCOSC 和 NBSC,2002 年;PCOSC 和 NBSC,2012 年)

1.3.2 自1990年代初以来,农村向城市大规模移徙

自1990年代初以来 在城市中 流浪 寻找工作的农民工 已成为 一种引人注目的 社会现象 。据估计, 2009 年有 32.2% 的农村人口从事非农工作 2015年 这一数字达到 46.0% 。(见表4)

表4. 1982-2015 年城乡人口迁移。资料来源:DSMMP/NHFPCC(2016 年)。

正是 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 通过 向农民 提供 非农业就业机会 促进农村发展 ,使农民工 一方面 在城市中挣得更多 另一方面 随着 留守农民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的增加 人均农业产量得到提高 虽然 全国非农业就业岗位 分布略微趋于均衡 基尼系数 0.371 2000年 下降到 0.307 2010年 ), 但与 10 年前相比 ,2010 年 仍有 更多的农村农民 远郊城市迁移 很明显 农村村民 正在寻找 大城市提供的更好的非农业工作 2010年 人口分布 比 2000 年 更加不均衡 。在 2010年 人口变化的辖区单位范围中, 迁出人口最多 ,为-45.0%, 迁入人口最多 ,为+343.3%,与2000年相比, 农民迁入的距离更远 。(见表5)

表5. 2000-2010 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距离。资料来源:Liu et al.

1.3.3 社会成本上升

移民 被视为 " 自下而上 "的 自助发展 然而 传统媒体 社会媒体 与移民相关的艰辛和苦难的报道铺天盖地 由于 户口制度 农村移民 被剥夺了一些城市服务和福利 ,如教育和医疗。 低收入移民 在获得城市经济适用房方面 受到歧视 移民 也会 在移民输出地 造成不平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