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燕大元照
北大社第五图书事业部 · 燕大元照法律图书官方账号,在打造精品法律图书的路上,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小米首款 AI PC ...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聊一款「键盘里面塞电脑」的新奇主机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戴尔全新命名 14/16 Plus ... ·  2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聊一类愈发小众的游戏本 ·  2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惠普将推 RTX 5060/5050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燕大元照

劳东燕:独步遥登百丈楼 | 书评

燕大元照  · 公众号  ·  · 2019-09-02 18:14

正文


正因为兼具勇气、见识、智慧与格局,陈兴良教授才能不为名声所累,在学术上顺利转型;也因此,在进入中年之后,如愿迎来第二次学术高峰,在实现“走向规范的刑法学“之后,继续向”走向教义的刑法学“进发。




在陈兴良教授的诸多著作中,「刑法的致知」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显得并不起眼。不过,在我看来,这本小书自有重要意义,很适合作为了解其学术思想的入门之作。


现在的年轻学子,想要较为全面地了解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思想,会遇到两个明显的障碍:



其一,陈兴良教授的著述太多,全部读完绝对是一场考验毅力的旷日持久战。


其二,陈兴良教授在个人学术生涯中经历过反思与转型,他早期的学术风格及思想与后期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他学术上的转型,可以从不同时期出版的三本自选集中体现出来,即「走向哲学的刑法学」 1999年 ,「走向规范的刑法学」 2008年 与「走向教义的刑法学」 2018年



陈兴良教授三十年刑法学研究成果荟萃:陈兴良自选集



大体而言,以十年为界,陈兴良教授在他的学术生涯里,经历了走向哲学、走向规范与走向教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其学术历程中,“走向规范”这一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既是作为他个人学术转型的重要开端,又是承上启下引出下一阶段的必要前提;他此后在学术上的“走向教义”,其实是“走向规范”的必然的逻辑结果。


「刑法的致知」一书是陈兴良教授的讲演集的汇合,从所收集的专题内容来看,主要是“走向规范的刑法学”阶段的作品;从时间跨度上而言,恰好代表的是他在实现学术转型之后,趋于稳定的学术思想与见解。


由于是讲演稿整理而成的作品,不至于像论文那样,受选题与写作要求所限,专则专矣,往往只能体现一个学者学术思想框架中的某个角落。


相反,讲演作品在内容安排上要率性得多,不仅能如实呈现一个学者真实的性情与价值观,在知识面上也可做较多的拓展。


同时,由于讲演的对象是学生,会考虑可接受性与接受度的问题,故而,本书与一般学术作品的艰涩难读不同,书中的内容显得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的结合,容易为造诣尚浅的年轻学子所理解。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刑法学家之一,陈兴良教授无疑不只是中国法治进程四十年的见证者,甚至也不只是单纯的亲历者。


他个人学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四十年,恰好与中国法治进程生发的四十年相契合。在此种意义上,他在四十年中殚精竭虑所做的学术努力,本身构成中国法治进程历史的组成部分,甚至根本就是这段历史本身。


当前刑法学的知识体系,正是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所做的巨大努力的结果,是由他们的学术努力凝结而成。因而,阅读本书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与体悟,并为进入刑法学殿堂领略刑法理论之美而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读完「刑法的致知」一书之后,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提炼其核心主旨,那么,这个词,非“转型”莫属。


此处所谓的“转型”,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对陈兴良教授个人来说,它意味着学术走向上的转型;


二是就我国刑法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它意味着知识论与方法论上的转型;


三是于中国的法治进程而言,它意味着对刑法理论的现实需求上的转型。



后两个层面的转型,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


刑法学在知识论与方法论上的转型,显然不能简单理解为某些学者或学术群体的自在自为,而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的判断而得出。


说到底,法治进程本身的发展,会制约法学理论的发展;法治进程未发展到相应的阶段,刑法理论也不可能感受到有转型的需要。


正如陈兴良教授在书中强调指出的,文学领域可能会出现“国家不幸诗家幸”的现象,但法学不是这样;动乱之中不需要法律,也不可能产生法学理论。


在法治建设中,由于存在对法学理论的社会需求,法学才能发展,故法学理论的发达程度与法治建设的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


由转型的概念切入,对于书中相关内容的主旨,可归结为以下四个命题:


其一,刑法理论的去苏俄化。 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承袭自前苏联,以服务政治需要作为自身的首要诉求,意识形态色彩极为浓厚,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与学术性。以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批判为标志,从而吹响批判的号角开始,陈兴良教授当仁不让地对传统刑法理论展开了拨乱反正式的清算。


之后,他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的命题。基于此,书中所涉及的犯罪构成或刑法知识转型等方面的内容,都论及去苏俄化的问题。对传统刑法理论进行批判式的清算,无疑是推动刑法理论顺利完成转型的前提条件。


其二,从对理念与体制的研究转向对技术与方法的研究。 在法制初创的时期,对于基本理念与宏观体制的研究,自然有其不可或缺的意义。但是,随着法制发展进入正常的轨道,便需要考虑如何借助司法技术来实现司法理念的问题。可以想见,没有配套的技术与方法作为支撑,抽象的理念便完全是空中楼阁,只是看着美好而已。


书中不少地方对一套精密化与精确化的刑法知识体系的向往,对刑法学术研究的专业槽的倡导,都是针对这种转向而提出,体现的是对法治理念的践行面向的强调。


其三,实现由立法导向的研究向司法导向的研究的转变。 传统的刑法理论注重立法论层面的问题,往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立法论批判与相应对策的提出上,根本无暇顾及,也没有能力,对刑法的司法适用进行体系性的理论建构。


传统理论这样的研究风格,导致解释论极其不发达,以致在个案或个罪的研究上,知名学者的关注与办案法官的关注,经常并无实质性的差别,而表现出高度趋同的特点。


书中对案例指导制度的高度肯定,对刑法规范的解释的重视,对犯罪构成思维方法与适用原则的梳理,以及对刑法理论教义学化的呼吁,都无不以自觉推进学术研究向司法导向的转变为宗旨。


其四,倡导多元化的刑法学术研究。 对于储槐植教授提出的三种研究进路,即刑法之上研究刑法、刑法之中研究刑法与刑法之外研究刑法,陈兴良教授在书中明确予以肯定,并深以为然。在此基础上,他更提出第四种研究进路,即在刑法之下研究刑法,倡导注重对司法实务案例的研究。


与其他学者往往只愿承认自己所采研究进路的偏狭不同,陈兴良教授高度认同不同研究进路的重要性,认为这四种进路之间的研究并不相互对立,而是互为补充,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刑法问题所展开的研究,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这样的学术视野与立场,使得他在自身转向教义学研究之后,仍能超脱于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间的无谓争战。


作为与中国法治进程同步成长的一代刑法学者,陈兴良教授与其同辈学者出色地完成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这种承上启下,既是学术传承意义上的,也是针对中国的刑事法治事业而言。



题名为「陈兴良作品集」的印章



与经济发展类似,我国的刑法学术与刑事法治的发展,也可谓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正是经过以陈兴良教授为代表的这一代刑法学者的卓绝努力,一方面,在学术层面上,一套独立于政治的,兼具逻辑性与实用性的刑法理论体系得以初步建立。


这套体系的形成,使得中国学者与德日刑法学者的沟通与对话成为可能,也使得中国的刑法理论有望不断拉近与德日刑法理论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就刑事法治的事业而言,从当年的无法无天到如今的有法可依,尽管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国的刑事法治毕竟是进入到了正轨,而这样一种重大的历史进步,也正是由这一代的刑法人所主要促成。


在我看来,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陈兴良教授身上最让人崇敬之处,莫过于对学术传承与刑事法治事业的使命感。


正是这种使命感,使得他个人在既往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甚至不惜部分地否定以往的自己,努力追求自身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专业教学与培养年轻刑法学人方面,也不惜投入巨大的时间与精力。


作为一名学者,陈兴良教授在1992年出版他的成名作「刑法哲学」之后,学术声名便如日中天。很多学者在获得这样的声名之后,往往止步于此,因为单凭之前所取得的声名,就足以在学术界立足。


与之不同的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陈兴良教授仍努力在学术上寻找突破,力求在认清时代发展的需求之后顺势而为。这样的方向感意识,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与探索,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颇难。


对于一名学术上臻于成熟的学者而言,想要走出知识上的舒适区,摆脱先前的思维惯性,而不复制以前的成功,不啻于对自己进行革命;不仅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见识、智慧与不同一般的格局。


可以说,正因为兼具勇气、见识、智慧与格局,陈兴良教授才能不为名声所累,在学术上顺利转型;也因此,在进入中年之后,如愿迎来第二次学术高峰,在实现“走向规范的刑法学“之后,继续向”走向教义的刑法学“进发。


我料想,这一路走来,他在收获诸多旁人所无法体会的愉悦的同时,或许也会因为在学术上的不断攀登而感到孤独。


正如他在书中所言:



当你进入某个学术问题前沿的时候,就像登上高山顶峰,四顾无人,一种灵魂上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对于学者而言,能够有机会体会这样的孤独感,既让人心酸,又让人骄傲。


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每个学者都或迟或早,必然会面临学术创造力衰竭的一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