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儒释道是中国三大教,但在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种传统“信仰”被严重地忽视了,它在民间更加根深蒂固,它对历史与现实的影响也更大——
与奔走于朝廷庙堂之上的儒家相比,它深入民间,更接地气;与归隐在山林之中的道家相比,它闯荡江湖,更加险恶;与吃斋念佛不问俗事的释家相比,它“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所追求的全都是人最底层的欲望......
“游民文化”是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这本书中提出的概念,它本是古代没有固定居所、没有固定职业、无法在城市定居的一群人形成的集体潜意识,后来却阴差阳错地变成了一种传统,形成了一种文化
,直至成为儒释道之外的“第四种信仰”。
在王学泰先生看来,
中国人的灵魂中都有游民意识,
这种意识千百年来从未绝迹,它的典型特征是:
对自己的未来不相信,对原则不相信,只相信得到手的利益;为了利益能及时到手,只愿意追求短浅的目标;为了短浅的目标能快速实现,往往采取简单而极端的手段。
这种意识的产生和传播,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缘由。但“游民文化”的泛滥,却成为社会乱象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各种诈骗横行,是典型的游民意识的影响,诈骗“无本万利”,来钱最快,最能实现“快速翻身”;
●充斥在各个行业的造假现象,同样与游民意识紧密相关,造假难以长期发展,但却能带来短期的“繁荣”;
●甚至官员贪污腐败,某种程度上也与游民意识有关,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我走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游民意识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把一切都工具化,为了自己的利益,其他一切人、事、物,都不过是实现自己目标的垫脚石。
古代皇权专制社会为这种文化提供了优良土壤——统治者以暴力压迫民众,控制社会,从民众那里予取予夺——王学泰先生强调,
如果统治者自己工具化了,要求普通民众不工具化,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到处宣扬长期主义,但短期行为却无处不在?为什么我们有契约、法制,但现实中却潜规则大行其道?以往,我们强调制度、法律太多了,但对游民心态、游民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太少了。当下虽然没有了古代那样的“游民现象”,但是文化基因中的游民文化仍然影响巨大,古代游民曾面临的许多问题仍然是当今许多人的真实困境。
所以,王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绝不仅仅是一本写历史的书,它更关乎当下无数人的现实生活。本书不愧为研究游民文化的开山之作,叙述入木三分,许多内容都可联系到当下,足以震撼人心。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总理外交秘书的李慎之高度评价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这项工作无异乎‘发现另一个中国’,它蕴藏着中国两三千年历史所谓一治一乱的谜底,而且我生怕它可能还指向中国未来历史走向的谜底。”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