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炒股拌饭
财经有点严肃,历史很多趣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读  ·  中产的保温杯,比iPhone还小了?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我们为何渴望安稳,却又想要逃离?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几乎不识字的她,完成了一部关于自己的人生叙事 ·  5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疯涨的黄金,受骗的年轻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炒股拌饭

大家都在抢存量。。

炒股拌饭  · 公众号  ·  · 2024-12-05 15:25

正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这两年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都变得越来越趋于保守了

大家越来越倾向于守成和从存量里面分一杯羹,而不是努力开拓去获得新的增量

可以说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这个思想上的变化体开始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就业这块《 越来越多人开始求稳了 》,整个社会对彩礼嫁妆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

本质上这个彩礼嫁妆的话题争论越来越厉害,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很好解释、

那就是现在增量创造越来越不容易了,大家都开始盯着那点存量的钱,开始抢存量了。

你可以自己想想,其实不管是彩礼还是嫁妆,本质上是不创造什么增量财富的。

因为这些钱基本都是父母一辈攒的钱,后面两个年轻人要结婚了,于是两家大人拿出来一部分钱支持子女的小家庭。

两个人结婚之后,并不会让两个家庭整体上多出来一分钱。彩礼和嫁妆也只是从父母那辈人口袋里,掏出一部分积蓄来支持小家庭。

所以本质上不管所谓的彩礼还是嫁妆,都是两个家庭已经存在的存量财富。

以前经济增速快社会上机会多的时候,彩礼和嫁妆这东西争论没有现在这么激烈。

原因是经济增速快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量多,大家赚钱也相对比较容易。

就算当时父母那辈人能给的支持不多,结婚以后两个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努力就很快能让家庭生活改善。

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了,年轻人步入社会以后,想靠自己双手打拼改善家庭生活的难度越来越大。

所以自然越来越多的人就把目光转向了父母一辈,希望父母一辈人能通过彩礼嫁妆给予更多的支持,给自己做更多的转移支付。

这本质上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以后,整个社会增量没那么多了,大家开始盯上存量了。

而且可以看到整体经济越差的地方,对这方面要求越高。富裕区域即使有些以前没这个风俗的,也开始盯上了这一块。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也很简单,还是因为获取增量财富难度太大了,年轻一代谁也没有自己从头开始的勇气。

很多年轻人觉得,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是没啥希望了。所以也只能指望父母一辈,通过彩礼嫁妆的方式拿钱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里还是那句话,所有你能在社会上看到的思潮变化,背后都是经济运转模式转变带来的

换一句所有人在中学政治课本都读过的话说,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里的上层建筑,也包括了整个社会在某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模式

之所以现在这种情况发生,本质是经济增速放缓整体增量减少以后,带来社会整体思潮的迅速变化。

因此这两年我们会看到,不管男女在这件事上的观点,同样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比如二十年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在很多年轻人的观念里面,会觉得男生傍富婆还是挺丢脸的,甚至很多男生自己也是这么觉得

但现在新一代小男生并不会这么觉得,毕竟傍富婆可比自己奋斗创造增量容易多了。

前段时间还听了个段子调侃说:遇良人先成家,遇贵人先立业,遇富婆成家又立业,就是说新一代男生的心态变化。

所以你看,人本质是个社会动物。每个年代的思潮变化,都是由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的。

不然也不会有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 新时代的男女魔法对轰 》这种情况了

在经济增长快增量多的年代,奋斗确实是能够带来相应回报。那么这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思潮,奋斗就是主题。

因为人人都能看到靠个人努力成功的例子,你不奋斗不努力,就要被别人看不起。

当经济增速慢下来增量变少以后,奋斗能带来的边际回报越来越少,那么这个阶段人们的想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既然这么努力这么辛苦也不能带来什么超额回报,那我就不如躺着休息更舒服。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之所以选择躺着是因为计算过得失以后,觉得这么做性价比更高罢了。

以前我们写过篇《 昭和男儿变成平成废宅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其实也说过这个道理。

而且当增量越来越少,获得越来越难的时候,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存量。

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现在社会上很多现象,比如我们本文提到的彩礼和嫁妆这件事,本质上就是抢存量。

这个事情从经济学角度看也没啥对错,不过是因为增量下降了,大家都没有自己重头再来创造增量的勇气。

以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两个人在大城市即使一穷二白的结婚了,大家对未来也没啥担心的。

因为在经济高速增长机会多多的背景下,两个人在婚后能创造的财产远大于那点婚前财产。

二十年前多数年轻人只要走正常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正常买房结婚生孩子,拿自己的工资还月供这条路

后面不说收入增长带来的变化,单是光房子的增值收入,就可能会大于父母辈财产了。

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了以后,社会上能看到的机会少了,再加上资产价格相对比较高,但是年轻人的收入却没有太多增长。

这就造成了多数年轻人的状态,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后面想要超越父母辈的财产积累也变得很难。

二十年前一对年轻人学历不错来到大城市,结婚买房生子之后才是财产真正开始增长的时候。

因为在经济高增长的年代里,二十年前这代年轻人遇到的是收入和资产价格双增长。

现在不光整体资产价格整体涨上去了,多数年轻人的收入上涨也很缓慢了。

因此从资产购买的角度看,如果家里没点家底积累的话,多数年轻人能在大城市付得起首付都很困难。

从收入增长的角度看,现在这个阶段的增速慢下来以后,积累变得难了很多

多数普通年轻人每个月赚得工资够花就不错了,别说还想有更多的资产积累了。

这就导致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和现在有很大差异,那时候高学历年轻人到大城市之后,可能远远比他们父母一代人有钱。

因为那时候不管是资产价格还是收入都在增长,结果就是二十年前这代年轻人多数大概率比父母一代有钱。

所以那时候大家没那么在意门当户对,也没那么在意父母手里的存量财产和婚前财产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增速放缓了,如果父母那辈有点资产积累的话,父母那辈积累的婚前财产是远大于婚后财产的。

新一代年轻人自己又没太多创造增量财富的机会,大家都在吃父母老本了,自然也就都盯着存量了。

其实这点不光在生活里所谓的彩礼嫁妆,在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体现的也很明显,因为底层逻辑都差不多。

这两年房地产市场能够保值增值的区域,我们可以肉眼可见的看到不断持续缩圈。

别说在什么三线城市了,就是在一线强二线城市,能够相对保值的楼盘也集中在某些次新优质楼盘和高收入人群扎堆的区域。

这也是为啥我们之前会说《 大多数城市,都很难靠房产保值了 》,原因也一点不复杂。

资本市场这两年在没有大的增量资金进入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也是板块在快速轮动,以及有增量的行业会出现结构性行情。

比如前两年有增量的领域是半导体里面的科技,还有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新能源相关领域。

所以当时我们也肉眼可见的会看到,大部分资金都往这个方向集中,在拉高这些行业的估值。

最终结果就是,哪个相对有增量的行业或者楼盘片区能吸引到增量资金,这个行业的估值就会提高,片区的楼盘就能够保值。

本质上这都是在全社会整体增量不足的背景下,大家风险偏好都变得越来越保守,以及存量博弈越来越激烈之后才会发生的现象。

所以你看,在经济增长放缓以后增量变少了,大家都开始盯住存量博弈,才是我们看到所有经济现象最根源的事情。

不管我们看到的彩礼嫁妆之争,还是房地产保值增值片区不断缩圈,甚至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行情,本质上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在未来增量不足的背景下,我们会看到存量博弈越来越多,大家对这类问题的各种争执和讨论也会越来越厉害。

这也是为啥我们之前说《 越来越多人开始求稳了 》,从增量存量的角度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那有什么办法呢?这个东西没人有办法,增速下来以后整体机会变少是客观经济规律。

只能说从结构上寻找合适的机会,同时避免参与那些未来需求会出现持续萎缩,存在残酷存量博弈的行业。

比如说新生儿出生大幅下滑之后,需求缩减会从奶粉一直传导到教育,所以两年前我们说《 未来老师也可能会失业 》。

再比如中产集中从业的教培、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萎缩之后,可能之前针对中产消费升级的逻辑已经被打破了。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都调整了自己的战略,开始从消费升级转向了下沉市场。

这都是我们在《 消费升级越来越难了 》和《 刺激也开始转向了 》两篇文章里,曾经讲过的事情。

同样的,我们认为对个人发展来说,能不能在选择行业和就业方向的时候,寻找到结构性增量是很关键的一点。

是否能够在存量之中,寻找到可能存在的结构性增量,大概率是个人在未来几年增量变少之后能不能胜出的关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