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上有一段拍摄于 1965 年的影像纪录,时长仅有 6 分 03秒,却有
2800 万人观看、超过 3 万人留言。
这段视频被搬运至 B 站后,也有 28.8 万的浏览量,人们纷纷在下面留言:「看哭了,看到了我自己」「逐渐理解了为什么我的性格这么诡异」「我小时候也这样……」
不管是 B 站还是 Youtube 上,你都能看到有不少观众
留言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视频,唤起了如此多人的情绪共鸣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小片子大概的内容。
这个六分钟的视频记录了一个儿童行为观察实验的现场,并通过旁白的解读,讲述了观察者们关注的议题:
视频中,一共出现了 9 个孩子,
其中两个,
伊曼纽尔和
C
hristine 被
正常家庭抚育长大。
在心理学家设计的实验场景中,两个孩子呈现出了更为专注的行为,他们对眼前的玩具更感兴趣,会更积极地探索玩具的玩法。伊曼纽尔还会将玩具放在嘴边,尝试舔舐。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用嘴咬、舔舐是婴幼儿探索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旁白中也重点强调伊曼努尔表现出的探索者特质。
(以下图片来自视频截图,上面的翻译似乎为机翻,并不是十分准确,但基本能够呈现意思)
作为对照组出现的下面 7 个孩子则因为各种原因在福利机构中长大,视频展现了这些相对缺乏关爱和安全感的孩子,在实验中的行为表现。
我们看到的是记录中的 Caroline 无法专心在眼前的玩具上,而是更关注周围的环境。维罗妮克也有类似的情况。
琼,几次寄养失败,最后被送进收容所。
她对游戏不感兴趣,而是仔细观察心理学家的动作。旁白的解释让人唏嘘:一个情感匮乏的孩子,可能会优先考虑社会接触,这可能是由于孩子强烈渴望找到母亲的替代品。
Re
n
é
,起初玩一会儿玩具,但很快失去兴趣,周围的人和环境好像也都不再有关,他最终将关注收回到自己身上。
视频最后的两个小女孩 Annette 和 Colette 是最让人心疼的,她们在视频的记录下肉眼可见地呈现出焦虑的症状,呼吸粗重,双眼无神。
在视频的最后,心理学家给出了他们的结论:
情感剥夺不仅会引起心理学家熟悉的焦虑,还会抑制孩子对新事物的探索本能和好奇心。
注:近些年关于自闭症的研究更偏向认为自闭症多由先天性遗传因素导致,且将其更名为「孤独症」
这个结论是不是完全可信,我们先持保留意见,毕竟我找遍全网,也没有找到这个实验视频的权威出处。
但我觉得这个视频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它抛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这可能是之前很多人都没有如此郑重思考过的,
就是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获得的爱、关怀和安全感究竟对于塑造我们的个性和人生有多重要?
不知道你看完这段视频有何感想,是心疼画面里的孩子,是愤怒不负责任的父母,还是像我一样,恍然大悟,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
想起了自己在工作生活过程中总是漫无目的,走一步算一步,要花比别人数倍的时间去追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想要什么,经常焦虑内耗,三分钟热度,很容易被外界分散注意力,无法专注当下……
这个实验仿佛将人的困境具象化了,也让我第一次想到这些困扰时不是去责备自己怎么这么差劲,而是开始原谅自己:啊,我说不定只是太缺乏安全感了。
也许有一天,当我面对自己的孩子不太擅长学习,经常分心的时候,不是一上来就指责「怎么这么笨就学不会呢」「怎么这么不认真」「为什么不努力」,而是先去试着理解 Ta 到底面对如何的困境,说不定,ta 只是太缺乏安全感呢。
可能当这样的念头时刻敲打着为人父母者的神经,大家才有机会去认真思考下一个问题:
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从上面的实验里,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孩子发现面前有玩具之后的反应,但实际上,实验也呈现了一个更现实的场景: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他们是不是有意愿和能力去实现自我。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 · 温尼科特在他的学术演讲《独处的能力》(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里提到过一个观点:
独处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这里独处的能力指的是「一个人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尤其是在没有外界他人存在的时候,仍能很好地回应内心的冲动与需求的一种能力。
它不只是一个人的时候能专注于自己在做的事,也包括一个人待着什么都不做,只是和自己的思绪、想法相处,仍能自得其乐。
而一个人能够获得这样的独处能力,主要就源于个体在婴幼儿时期获得了「好的独处体验」—— 有养育者在场的独处。
什么是「
有养育者在场的独处
」?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在同一个空间里,孩子和养育者各忙各的事,这期间,养育者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各忙各的:
当孩子做自己的事,比如玩玩具、写东西、画东西、做东西,玩得很投入并且没有邀请你时,无需紧紧盯着他从旁指挥,或突兀地插手进去要帮忙;
及时回应需求:
孩子表达出需求时,养育者再出现回应,有时这些需求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比如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需求;有时是通过非语言的信息,比如哭闹。
这里的在场,不是单纯地指物理意义上人在身边,而是需要心灵意义上的和孩子在一起,比如在《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里呈现的一个场景:
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敏锐和细腻的,能够敏感捕捉父母的言行和情绪变化。在这个漫画里,虽然养育者好像已经用语言回答了孩子的问题,但事实上,养育者的行动表达了相反的意思,养育者在此刻更专注在自己手头的事情上,
在这个现场,她
是缺席的、不在场的。
所以什么是一个「在场」的行动呢?
关注的眼神,热诚的回应,讨论和倾听缘由。书里也给出了一个示例。
图片出自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理解一至五岁孩子
》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和安排,我们不可能及时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这是即便我们想,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的。
比如当孩子提出想要和你一起玩,而你正忙着。这其实严重打乱你了你自己的计划,而且需要投入极大时间去满足他的需求。不少家长习惯性地口头答应,实际拖着不干……
图片出自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理解一至五岁孩子
》
虽然语言上养育者表达的是肯定,可实际行动给出的答案是拒绝,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缺席,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可能是约定一个相对清晰的时间:
图片出自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理解一至五岁孩子
》
有时时间就是不允许我们和孩子玩太久,这时我们可能只能和孩子玩个十分钟,至少这十分钟,我们能保证「在场」就好。
有人说,可我陪完孩子十分钟了,说我得去忙了,必须得结束了,孩子马上哭闹怎么办。
没办法。
只能承认我们确实没有办法继续陪伴,而且也没有能力改变孩子哭闹的事实,甚至我们非常烦躁愤怒失望无助痛苦,没办法,我们只是个人,放过自己吧。
因为没有人能做到百分之百将精力投注在另一个人身上,在温尼科特的研究里,不用每一次都满足孩子的需要,绝大部分能满足就可以了,一个 60 分的妈妈反而是能让孩子身心得到最大发展的妈妈。
差不多,就挺好。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吧,祝您周末愉快~
▲
本文作者:
差不多就得了的废废
文中引用的漫画
出自亲子育儿书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
喜欢可以点击下图进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