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Momself编辑根据《洞悉相处之道》中的一段讨论整理而成的文章。据很多听众说,这一期尤其打动他们,解决了他们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如果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但对方不会,怎么办?于是编辑把这一期中我和崔璀的对话,整理成了一篇文章。道理并不难懂,但要身体力行,是不容易的。原文发表于Momself,转载已获授权。
Momself
编辑部:
你们好。我是李老师和崔璀的音频课《换个角度,洞悉相处之道》的忠实听众。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次的思维转变,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自在了。不过在和男朋友的相处中,我还是有特别多困惑,想跟你们聊聊。
我和他在一起两年半了,不吵的时候挺融洽的,他也把我当做结婚对象来交往。但我们常常因为观点不同而争吵,吵得最厉害的是和政治立场有关的观点。我们都是爱争对错的人,他比我更甚。一旦觉得自己被误解,或者发现对方的错,就会想让对方认错低头。
最近的几次争吵,都是以他摔门而出、断绝联系几天、微信拉黑而结束。每次这种类似分手的行为出现时,我就后悔了,也清醒了,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但好像已经晚了。
上次冲突过后,他说:「没有下一次了,我的耐心被你一次次磨光了。」可是,走到这一步,就只有我一个人的错吗?
都说亲密关系里不要争对错,可是在他看来,很多东西就是有对错之分。其实有时候只要他愿意承认一下我也有对的地方,我就不会再继续争下去了,可他从来都只认为自己对。我对这一点既无奈又气愤。
还有,我希望他能关注一下我的感受和需求,但他反驳说,我有那样的感受和需求,是因为我自己「想错了」。比如以前有一个女生买甜品宵夜给他,我不开心,他会非常生气地说:「正常思维的人不会因此就不开心。」如果我想跟他坐下来一对一沟通,他也会不耐烦,觉得说了半天我还是不会变,所以没意义。
我在听课的这段时间,已经开始「看见不一样」,可还是没有始终贯彻到行动中。而他连「看见」都不想看见,这让我很沮丧和失望。我尝试用课程里的一些观点和他沟通,比如约定争吵时的底线,但他拒绝接受这种观点,还嘲笑我「只会说这些虚的,没用」。
我该怎么办?
山茶
山茶姑娘的问题十分有代表性——
在《相处之道》的「亲密关系」这一章,最核心的思想是:看到并承认双方的不一样,不强求一致,学会与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相处。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双方都这么想,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况。可是如果只有一方这么想,另一方完全不认同这样的理念,那这种理念还有任何意义吗?
像这个案例里的「男朋友」:
他认为关系中的个人感受有对错之分;
他非要争一个是非输赢;
他根本不想看见双方的不一样;
他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也不想尝试改变;
他拒绝承认对方的道理,还嘲笑《相处之道》……
你就说遇到这种人,你想不想怼?想不想揍扁他?
想,连李松蔚老师都想。
(崔璀老师干脆地表示,遇到这种男生直接分了算了)
但是——真正困难的地方在这里:
如果他们怼了这个人,他们也就落到了对方的模式里。
因为他们想要扭转这个人的想法。
他们开始争论是非输赢。
他们不想看见「这个人」跟《相处之道》的不一样。
所以……
如果你相信《相处之道》是对的,你就不能说和自己不一样的是错的。
——这种东西学了到底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如此困难,以至于李松蔚和崔璀花了两整集来争论,还有上百名听众留言,发表大段的观点。
这是《相处之道》播出历史上,争论第二激烈的一次。
(至于第一激烈的那次,先卖一个关子)
山茶姑娘说,有别的女生买宵夜给男朋友,她作为女朋友很不开心。
男朋友却说:「你这样不正常,正常的人不会因此就不开心。」
还说她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她「想错了」。
开玩笑!如果换成你女朋友接受一个男生送宵夜献殷勤,你试试看是什么感受?
没感觉?要么是你不正常,要么就是不爱了吧?
无力处理女朋友的情绪,就用「正常不正常」的规则去控制对方,好像给她贴上一个「不正常」、「想错了」的标签,就能把头埋进土里说「我不听我不听你就是错的」。
还摔门、拉黑、玩消失,你中学生吗?幼稚!
「拒绝承认对方也有道理」,「拒绝接受对方和自己不一样」,「拒绝看见自己的问题和做出改变」……
不想说了,这种男朋友留他过年啊?
崔璀在节目里忍不住怼了个痛快。
「还什么『做错了就要承担代价』,他以为他是人生导师吗?一个人敢对我说这种话,我肯定翻脸了。干嘛不去找一个更尊重我的人啊!」
很多吃瓜听众也按捺不住,在课程页面留言:
为这样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忍受那么多,值吗?
熬不下去就算了吧,放弃这段关系可能是更好的。
所以,换人就是,还有什么好聊的呢?
分手,换人,当然是相对容易,也相对痛快的一种反应,虽然它也充满不确定。
虽说是一种放弃,但它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我想要一段更适合自己的关系。」
但是——有些问题是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面对的:
有听众说,谈恋爱可以说分就分,可结婚有孩子了,就没那么容易分开了,怎么办?
有很多人的确会选择不分开,但同时他们也不再对另一半寄予希望。
反正在对方这里得不到情感的回应,那就各过各的呗。
就当我们是一起过日子、养孩子的搭档,你客客气气对我,我也客客气气对你。
咱们各自把情绪收拾好,谁也不要烦到谁。
在国内,不少婚姻都是这种感觉吧?
可以叫「相敬如宾」,也可以叫「哀莫大于心死」。
但还有很多人,像提问的这位姑娘一样,在用一种积极的、充满力量的方式,试图找到跟「虐心的另一半」相处的方法,期待更大的默契和理解的发生。
有一位听众叫阿罗,她说:
「这个场景在我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出现过,而且是在我们有宝宝之后。
真的很难,如果我们是在恋爱阶段这样,我有可能就放弃了,不伺候了。
但当时有更多理由劝自己试一试、再试一试。
这样过了一年多,我们的模式终于进入了新的阶段,很少反复。」
改变的过程,很难。
一开始他们也不情愿,也是慢慢地,从点滴小事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其中也有很多次反复,但在失望中总能看到希望。
到后来,终于磨合到双方都比较舒服的状态。
另一位听众
Celine
,她的建议是把字写到纸上给对方,对方看不看是另一回事。
还要听众说,可以用节目里讲的「例外观察」,看到对方的付出;
放弃要求对方一定要「理解」自己的想法;
「尊重对方的无知」,等等等等。
他们才是真的猛士。
因为相处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它不是随着爱就可以自由流淌的。
最大的困难在于:真正接受对方和自己的不一样。
在此基础上,去调整自己的应对模式。
为此,他们可能要花掉好多年的时间,付出很多代价,去忍让、接纳和转变认知。
然而,要跟一个人相处下去,这恐怕是最可取的态度。
「你我没有对错,只是不同。」
不断让彼此看到这一点,也不断看到他和以前做得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里,试着找到一个双方都更舒服的姿态。
当然会一遍一遍地反复,一遍一遍地怀疑自己。
但就是这么去试。
这样想一想,会不会觉得有点委屈?
明明是你的需要没有被他满足,结果还要你给自己「洗脑」,帮他找理由,或者看到其他他做得好的地方。
可是要相处下去,就是这么难啊。
上面说的,就是《相处之道》的心法了。
关于如何「实操」,崔璀和李松蔚还在节目里做了一次(时间跨度两天的)角色扮演:
你干嘛不开心?正常的人不会因为这种事就不开心。
但我就是不开心啊,怎么办?
(看到双方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