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2年3月,冯仑老兄的子牙学宫终于建成了,坐落在老子的出生地终南山脚下。在他的计划里,子牙学宫是一个针对创业者的公益项目,会对创业者进行再训练,并提供商业管理的经验交流,帮助创业者们提升认知。2022年9月,应他的邀请,我通过远程的方式和子牙学宫的创业者们做了一场分享,现整理如下,欢迎阅读。
各位朋友好!上一次去子牙学宫的时候,是一个雨雪飘舞的晚上,也是去给子牙学宫的学员们讲课,差点把我冻死在那儿。这次冯仑老兄又邀请我来和大家做个分享,我就一直在琢磨,到底和各位分享些什么。后来一想,据说老子就是在楼观台(子牙学宫所在地)写完了5000字的《道德经》,那就和大家讲讲老子的哲学和人生态度,自然是最好不过。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81章,5000多字,可以说,到今天为止,它还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不一定都读过老子,但老子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他的人生智慧和政治智慧,其实已经融入到中国文化的血液中了。
中国文化的血液基本上融入了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论语》、道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德经》,再加上后来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人人生进退的依据,构成了我们做事和做人的依据。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道家和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起源于春秋末年,由老子开创,其学说以《道德经》《庄子》为基石,倡导效法自然、顺应天道的理念。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由张道陵等人整合黄老学说与神仙方术等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通常人们读《道德经》,一是会读到宇宙观、自然观,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会让那些身居统治地位的人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因为《道德经》本意是给政府官员、王侯将相写的。但我读的时候,会更关注为人处世的部分,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哲学实际上是做人的哲学,所以我今天从《道德经》里摘录出了一些句子,想要和大家分享。
实际上这些句子也是我平时做人做事的时候,会去参考甚至采取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能按照老子所说的这些话去做,并且做到,可能我们做事情会更加长久。当然,长久不意味着永久,事业推进过程中的成败都有时势、运气的成分,但这些成败不能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也就是说,你做事情的成败和你人生的成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我们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老子在2500多年前的这些话语,到今天依然对我们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这句话和占有欲有关,比如夫妻之间就会有很强的占有欲,好像你和一个人结婚以后,对方就是你的了,包括很多人做事业的时候也比较有占有欲,你做成了一个事业,你就时时刻刻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强调自己的领导权威,强调自己的贡献,好像你的员工跟这个事业的成功没啥关系一样,到最后,你一定会失去得更快。“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你越不想占有,就越不会失去,就像一对夫妻,如果夫妻关系是个互相占有的关系,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离婚,大家失去了彼此。但如果大家平等相待,尊重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反而能维持得更好,因为互相之间都保留了足够的尊严和自由的空间。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我们常常讲无私和利他,这也是我们做事情的重要原则。前两天我和长江商学院的叶小文教授聊天,他也说到了利他者能够成大事。实际上利他的背后就是利己,因为人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像动物看到了食物,它如果让给别的动物吃,它自己一定会被饿死,所以凡是对我们个人有好处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去争。最简单的争的方式就是去抢夺,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把它据为己有,这也是人的动物性特征。所以,我们也看到大量的人在贪嗔痴的过程中生存。
但人类还有另外一个特征——
人是群体动物。人类最大的生存余地是,只有这个群体整体好了,作为个体的人在里面才能生存得更好。
就像你做一个公司,只有整个公司的员工、管理者都好,这个公司才会更好。所以作为群体动物,人就产生了一个在某种意义上跟人的本性相反的特质,变成了人的第二天性,这就是利他、无私。
当群体中的人发现有人是完全在为他人考虑,或者他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把别人的利益先放在首位来考虑,这个人本身反而会受到这个群体的爱护和欢迎,因为这个人的存在,对所有人的生存都会有好处。这就是自私的基因和无私的社会能力所构成的一个搭配。
所以,我们确实不容易放弃自私,因为放弃自私之后你连生存的余地都没有了,但你不能因为自私而去破坏你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生存的空间。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让别人感觉到你的存在不光对他没有威胁,而且对他还有好处。所以我常在新东方的管理中引用
“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
“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也不难理解,你想干成大事业,你不能老觉得自己是老大,或者只想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把这个事情干大,甚至没有道德底线地想把事情做大,那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小,或者即使做大了,早晚有一天也会变成空中楼阁,瞬间坍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章》
我算是一个在享受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寡淡的人,我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不奢侈,不会为了吃喝玩乐投入自己的身心,也不会为了自己拥有一辆豪车就感觉很好,我是一个喜欢普通生活的人。当然,五色、五音和五味也可以叫做人间烟火,如果一个人连一点点人间烟火都没有,这个人要不就是装出来的圣人,要不就是没有这样的生活能力。但如果一个人过分陷入到了五色、五音、五味中间,最后心发狂了,总想要那种难得之货,就会陷入另一种迷茫。当然,你也可以喜欢这些东西,比如我跟冯伦在一起也会喝点好酒,吃点好菜,但我们不能陷进去。这是面对世俗社会、人间烟火的态度,也恰恰是一种中庸的态度。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
很多人做公司的时候,喜欢到处指手画脚,觉得只有自己的决策才是最伟大的,一旦事情做成了,就觉得别人没啥贡献,是自己一个人牛,这种就属于低级领导力的状态。
高级领导力的状态是要让你手下的人做事,而且他们会觉得是自己做成的,跟领导没什么关系。
比如新东方能走出一条路,到今天为止我也说跟我没啥关系,当然别人会认为跟我的领导有关系,但我其实就是给了团队一个平台,从来没有强迫他们或者指责他们,也从来没有给他们提出各种不合理的增长要求,我只是告诉他们慢慢来,不着急,急事慢做,静水流深,我们只要把事情做对了,我们总会成功的,但具体怎么做,你们自己去做吧。
我确定了大方向,战略布局是我做的,资源是我提供的,你作为领导不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吗?你得隐在背后,但最后的成功能让这些小伙伴们感觉到成就感。如果他们做成了以后,我到处说是我领导得好,小伙伴们也不会说什么,但他们内心可能就会产生“你厉害那你自己来干”的想法,然后就离开了。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提到老子,大家脑海里都会有两个关键词,无为和不争,但老子说“夫惟不争”,难道是真的不争吗?不是,他只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来争。最笨的争法就是,你这半年是第一,我这半年是第二,我就要把你第一名给干掉,这就是非常浅陋的争。现在很多人做事情,其实就是这种争法。真正的争,应该是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未来,争的是未来5年、10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幸福与安宁、成功与影响,而不是眼前的利益,这才是老子说的“不争”。
无为,好像是说没有作为,什么都不要做,但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老子真是这样的想法,他怎么可能会一辈子努力思考哲学问题、政治问题?怎么可能变成图书馆馆长?怎么可能倒骑青牛,最后走出函谷关,并且还留下了5000字的《道德经》来指导中国人民后面2500年的生活?所以他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在争。大家能想到今天谁还会跟老子争吗?没有。光是他留下的这些字句,就不是现在我们任何一个凡夫俗子能够去争的。
所以,
所谓的不争和无为,争的是1万年的争,为的是1万年的为。
如果我们把老子的哲学想象成一种消极哲学,那只是我们自己浅薄而已,但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真正长久的、人生自立的,甚至事业长久发展的哲学,教会你如何用不争、无为的态度,最后去争得你的天下,这才是真正理解老子的方向:让我们拥有长远的眼光,放宽自己的心思,把宇宙和自然纳入胸怀中。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是对应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我们很多时候是踮着脚尖在走路,或者跨着大步走,就是十步并作一步走。很多人做企业、事业不就是这么急功近利,不就是这么爬上爬下、攀高攀低吗?
很多做事业的人,天天跑来跑去,就是想认识一些在当下那个状态本不应该认识的人。我刚做新东方的时候,要是我天天忙着去认识各个政府官员,各种著名企业家,想要见任正非,想要见柳传志,想要见冯仑,有意义吗?我就是一小屁孩,怎么可能见得着呢?但现在大家都知道我在做“老俞闲话”,我可以邀请所有的嘉宾,我不用去求别人做什么,而是大家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互相帮助、互惠互利。
最近我邀请了很多大作家来访谈,梁晓声、刘震云、麦家……他们都是自愿来的。所以,当人生发展到一定的地步,自然就会有一定的好事发生,如果那个好事还没有发生的契机,你就开始用力,最后一定是拔苗助长,可能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很多创业者拿到别人的投资以后,先不是想如何艰苦奋斗,把事情做好,而是想如何先给自己装修一个豪华的办公室,来显示自己好像已经创业成功的气派,这就是变成了“企者、跨者”,你还到不了你应该享受这些的地步,你就去享受了,但如果你享受了本不应该享受的东西,最后带来的一定是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恶果。其实,有时候你把事业做得很大了,如果你不够谦虚,或者是过分自信、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最后的结果也一定不会太好。最近一些房地产公司出了事情,不就是这样吗?所以在这点上我还是挺佩服冯仑的,因为冯伦一开始就对自己有非常清晰、正确的认识。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在新东方做事情,一直有一句话叫“急事慢做”。今年5月份的时候,东方甄选很着急,说俞老师怎么办?你老让我们卖农产品,那么难卖,我们GMV根本上不去。后来我上平台一看,发现他们在偷偷卖化妆品,就被我骂了一顿,我说你们当天不把化妆品拿下来,整个管理团队全部解散。但现在大家看到,我们在农产品这个方向上蹚出了一条路。所以,
做事不能着急,只要方向正确,这个事情有意义,就能够慢慢做成。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就是做事踏实有底线,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静”是心态不着急,不被外在利益或者观点所影响,踏实按照自己的步骤一点点做下去。
如果没有“重”和“静”,你就会“轻”和“躁”,“轻”很容易就飘走了,“躁”就会很容易心累。所以“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辎重”不是指背着大马车、大牛车,有人解释说这是讲国王打仗的时候,你的辎重不能丢,但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指你心中的那些压舱石。一艘船在海洋里航行的时候,如果没有装货物,就必须装一堆非常重的东西在船底,这样有风浪来的时候才不会翻船。我们作为人,如果内心有“重”和“静”这两种能力,你遇到大风浪就不会翻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还可以表扬一下自己,在2021年双减政策来临以后,新东方几乎处在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动荡变化中,但我觉得我还是为新东方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和“静”的作用——
第一,我保持着新东方的价值观,没有随便动摇;第二,在大家很焦虑的时候,我算是起到了抚慰新东方人心的作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经·第三十三章》
这里的前两句特别重要。
“知人者智”,作为创业者,大家首先要知人,你的合作伙伴、员工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你应该把他们放在什么样的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
你和部下是一个能力的配合问题,如果你信任一个人,就要敢于大胆地去用这个人,就意味着你对这个人要有100%的信任,但这个信任不是盲目的,这个信任来自于你对他根本能力的了解。
“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缺点或者能力没有相对的了解,就会像你对自己眼瞎了一样。
我觉得我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自知能力,我对于业务的布局能力、战略能力,或者是遇到事情以后的沉着能力,并且在遇到困难以后去设计新出路的能力,都还可以。但我也有很多缺点,比如我做事情的时候,尤其面对人事关系的时候,总会犹豫不决,面对情感问题也没法用理智去战胜,所以我会尽可能把这种事情交给别人去做,比如新东方CEO周成刚老师,他杀伐决断的能力比我强太多了,凡是在新东方需要杀伐决断得罪人的事情,全交给他就行了(笑),这样我就可以把自己的缺点回避掉。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做事业的成功或者做人的成功都是自胜者的成功,因为胜人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胜人者是短期的,在短期内我比你厉害,我占了便宜,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自胜者能够战胜自己的缺点,战胜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的贪嗔痴,最后你的人格水平、道德水平、做事水平和能力越来越强,这就叫“自胜者强”,别人就没法战胜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针对这句话,
我只想告诉大家,作为管理者,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千万不要乱动。
什么叫乱动?别人正在做事情,你去插一手,本来别人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你一句话就把事情换到了另一个方向。而且很多管理者特别能够无事生非,你面对底下的人,你跟大家达成一致的发展方向后,你能不能放手让底下去干,而不是横加干涉,或者随便改变原本已经建立好的做事的秩序?
按照自由经济和市场经济来讲,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来自于老百姓之间的自由交易和互相帮助,在这个社会秩序中,如果有太多行政命令或者外来干涉,就一定会扰乱这种秩序。就像一片大自然,它是先有草,后有灌木,再有一定的乔木,乔木最后被松树所代替,最后大家会发现,原始森林都是以高大的松树为主,就是因为这是一个上百年互相淘汰的过程,但那些乔木、灌木、鲜花依然会开在这些松树下,这就是一个自我形成的生态。如果一个公司的生态不对,一定是因为来自某个方面的干涉太多,一个社会的生态不对,也是来自于某个方面的干涉太多。
老子在这点上非常厉害,他的意思就是说,你制定了一定的能让社会安全和正向运营的规则以后,你就要退到后面去。作为公司老板,你就要退到后面去,然后让生态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往真正蓬勃兴旺的、长久的状态去发展。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慈是什么?
慈就是你能包罗万象。
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能容纳一切,你就是一个小气的人,小气的人肯定做不出什么大事;
俭就是要节约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靠开源节流来形成的。有时候我去民营企业家的办公室一看,一层楼2000平米,就他一个人办公,尽管这个楼也是你挣出来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层楼的这些钱,也许能给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每个月多发200块钱,而你每个月给每个员工都多发200块钱,所能带来的效益和效果和长久发展性,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到今天为止,我的办公室也就是20平米,我还在20平米里放了上千本书,还放了跑步机、办公桌、小沙发。
前两天高瓴集团的创始人张磊出了一本书叫《价值》,里面有一句话,我后来一直引用——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的江河湖海中,哪滴水是先的?哪滴水是后的?当你明白了永恒的道理,你争先、争权、争利、争威望,是没意义的,就是把自己放大了。
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粒尘埃,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你并不比别人更牛,你也不比别人更不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我也常常用这句话警醒自己。人类所发生的一切问题都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有点像马太效应。大家都知道,越有钱的人越有钱,越有权的人越有权,越有势的人越有势,但这会把人类推向绝境,也会把人类推向动荡。
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朝代更替以及农民起义都是来自于那些穷的、不断被盘剥的人们,那些富有的人一毛不拔,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分享,直到最后穷人造反,把这些有钱有势的人的脑袋全部砍掉,这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所带来的恶劣后果。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公司长久发展,就应该要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要一开始就关注到手下人的利益,而不是关注自己股票值多少钱,自己有多少财富等等,如果最后老天真的给了你一大笔财富,你也得想着把这些财富尽可能多用在那些“不足”的人身上,比如多做点慈善,多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多给员工发点奖金等等,这就叫“天之道”。人只有遵循天之道才能够不断发展。
老子的这些话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作为一个管理者,作为一个领导者,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干你的事业,如何和周围的人打交道,真的很重要,领会这些东西比你学多少管理学都管用。我认为很多管理学的书籍都有点过于工具化,因为它在告诉你怎样尽可能地取得成功,尤其是取得急功近利的成功,在告诉你如何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比如怎样计算成本和花费之间的关系等等。它教会了你一些短期的工具,但没有教会你更加长久的成功之道。
聊完《道德经》,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四句
我第一次去子牙学宫讲课的时候,就把这4句话列出来了。张载待的地方在陕西眉县的横渠镇,离子牙学宫也就几十公里,所以这块地方还挺养人的,总养一些中国的哲学家。
我认为这4句话,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去做到,但我们心中得要有这样的话,作为自己做事情的标杆,就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
在那个时期,宋朝出现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张载、苏东坡、司马光、范仲淹几乎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他们都有着为老百姓开天辟地的情怀,有着那种把中国的文化传统不断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的愿望,有着希望真正的盛世能够一直延续到万世,老百姓不像猪狗一样不知第二天能否生死的希望。
但我觉得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张载自己也没有做到,但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哪怕作为一个普通人,心里想的事情可以比每天的衣食住行稍微高一点,这可能是一个有灵魂或者有思想的人应该有的状态。所以大家可以把横渠四句当作某种座右铭,或者是内心的某种光亮。
前两天有朋友问我,在我60岁以后,什么是我生命的重点?我说美食、美景、美文。美食可以吃,可以享受;美景可以融入,可以看;美文可以读,可以欣赏;当然我也想欣赏美丽的异性,但以我现在的心境和状态,可能就不太现实了,所以每次我看到杨振宁教授以百岁高龄牵着翁帆的手走出来,我就觉得杨教授心态真的好年轻。我想我如果能活到100岁,可能是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的(笑)。
到了我现在的阶段,我也真正充分理解到了
人生不可能完美,它总会留下一些遗憾,你才会有人生的动力。
因为在不完美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在艰苦的过程中,你才会有动力去寻找不艰苦或者完美的地方。有一句话说,你自以为找到了全天下让你感到真正心满意足值得爱的人,但实际情况是,你只不过是偶然碰上了这个人,在你眼前能够选择的人的范围内,对方是最好的而已,也许到了明天,就会出现另外一个更好的人。
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100分,但我们可以有一些基本的人生态度,以我个人来说,尤其站在我现在这个年龄,会有几点我比较在乎和坚持的态度——
第一,关于时间。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看重钱,但钱丢了可以重新挣,时间丢了,却是挣不回来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时间是最珍贵的,所以我们怎么花时间,才是真正考验智慧的。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大概不会太在意,觉得好像有的是时间。有一句话叫“青春就是用来浪费的”,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不浪费青春,你就没有丰富的回忆。但到了我和冯仑这个年龄,每一分钟就是贵如油、贵如金了,就不能随便浪费了。
所以关于时间的问题,我拆成了两个小问题,其一,为别人花的时间合不合算,比如同样的时间,我花在冯仑身上合算吗?这个答案不言自明,对吧(笑)?其二,我自己做事情花的时间合算不合算,比如我读这本书要三个小时,我读另一本书同样要三个小时,到底读哪本书更合算?
第二,关于勤奋。我们有些人的勤奋像驴子拉磨,在低层次上重复做事情。真正的勤奋,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维度,让自己在更高层次做事情。
我很少懈怠,到现在为止,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12点睡觉,剩下来的时间就是工作、阅读,偶尔也会去旅游。现在,尤其最近开辟了对谈节目以后,我一年能读100本书。这是非常认真地阅读,几乎每一页都会读过去,如果是用翻阅的方式,我现在一年能翻阅几百本书。
现在光在我的办公室里,就有上千本书,因为现在所有的作者都知道,如果能和俞敏洪对谈一下,再上个东方甄选,就意味着能卖出去上万本书。他们也许是为了卖书,但我是为了去吸取他们的思想,我读到了我觉得好的书,就会把他们邀请过来对谈,帮他们宣传,所以我到现在为止还是很勤奋。
第三,关于学习。
对我来说,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渴望从来没有中断过。到现在为止,如果我读到一本好书,都会有那种浑身颤抖的感觉,我觉得一般人读书可能没有我这种热情。
第四,关于交友。
我的朋友比较多,但都是用比较诚挚和真挚的态度来交友,所以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我有很多交往了一辈子的朋友。新东方的人来来去去,不管是离开新东方的,还是还在新东方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会保持很真诚的交往。包括社会上的朋友,比如为什么我跟冯仑的关系那么好?就是因为我们俩都比较真诚,不装不端、不掩饰、不虚伪。
第五,关于生活。
我喜欢过相对自在的生活,不攀比、不计较、不在意,过一种比较淡然的生活。一碗兰州拉面足够让我产生幸福感,一碗炒青菜也会让我觉得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别人有什么东西我不在意,别人说什么坏话我也不在意,这样我就会变成一个比较自由自在的状态。
第六,关于行走。
我也比较喜欢行走,这一次要是我能去,本来我还想到终南山走一走,因为北大有一个老师在终南山里修行了三五年了,叫白娘子,三年前我去看过她一次,我一直还想去看看她,与她交流交流,看看我有没有在终南山修行的机会。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走向天地间,去体会天地万物之间不同的生活和心情。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切都以平常心来对待。
第七,关于健康。
我现在会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我现在每天都能保持走15,000步,包括我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简易跑步机,我每天会在上面跑几千米,让身体兴奋起来。
第八,关于记录。
我很喜欢记录,写写文字什么的。但前两天,新东方的人讽刺我说,你看刘震云他们写了那么好的小说,百年以后也能读,你天天写的是什么?写的是“编年史”、“编日史”,每天把事情记下来,结果发现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
我说没关系,因为前两天我去了一个拍卖会,看到了胡适的日记,他就是写我今天要开始学习了,最后去打麻将了,第二天写不行了,我今天一定要开始学习了,他还是打麻将,第三天写再也不行了,我堕落了,我一定不能再打麻将了,然后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继续打麻将。
你看,胡适的日记看上去也没啥意思,结果他的50本日记拍卖标价居然有1亿人民币。所以你记录的最普通的生活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能够变成有价值的历史文档和资料。我从来不会要求自己做记录的时候去写什么传世之作,或者写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我就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思考记录下来就好。
当然,我做这些事情也不是没有标准,比如我写的这几句话,“见识比知识重要,智慧比聪明重要,胸怀比财富重要,思考比执行重要”,你看,我写的东西还是有重点的。
我也会对自己提出要求,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要做一个多么完美的人,因为人没有完美的,大家能从我写的东西看出来,我喜欢喝酒,老喝醉酒。我有时候也会说话不算数,比如喝酒的时候答应朋友的事情,第二天我就不承认了,我说那是喝醉酒说的,对不起啊(笑)。我有时候也是一个做事情没有规划的人,比较感性和感情用事……
我和大家都一样,也会有很多不足,但我们还是要去做一些你觉得能够把人生变得更加美好的事情,我会至少要求自己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友善包容的人、坦荡光明的人、真情理想的人、平凡朴实的人、思考和写作的人、仁慈和济世的人。当然这个要求有点高,我们不一定能做到,但这至少能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这也相当于是对自己的一个承诺,这个承诺你不一定能做到,但你做不到的时候,它会给你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倒过来又能够推动你做得至少比之前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