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成年人的就业比例仅约为69%,看似不算“充分就业”,但耶伦在此轮加息前声称美国经济已经接近“最大就业”。就业与通胀是美联储平衡的两大指标,耶伦一向关注就业水平。此次加息提前,并宣示今年还有两次加息,显示耶伦认为劳动力市场供求过紧可能引发的通胀变成主要矛盾。到底怎样理解“充分就业”与“最大就业”?经济学家的某些观点需要更新。
“公允地说,目前美国经济已接近最大就业。”美联储主席耶伦近期为加息向市场吹风道。美国成年人的就业比例仅为69%左右,似乎不算“充分”。而另一方面,“最大就业”并没有绝对的判别标准。到底怎么理解“充分”和“最大”就业?从前,经济困境中的各国政府会设定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今天这个目标被称为“最大”就业。这仍是同一个概念,只是需要一些更新说明。
耶伦对于最大就业的定义来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个共识:政府促进需求的努力只能把失业率降低到某个有限的水平,或“自然失业率”。央行官员会估算自然失业率,然后推测“过低”的失业率多快会引发通胀。他们认为“最大就业”是一个最佳点:在这一水平上,劳动力市场供给足够紧张,但又不会导致物价失控飞涨。但事实上,富裕世界的自然失业率一直在变化,令经济学家捉摸不透。
人们认为自然失业率主要取决于经济学家们所谓的“摩擦性失业”。失业率也许波动不大,但每个月都有数百万劳动者离职,又有数百万人找到新工作。其中一部分人在新旧工作转换之间总有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这即是所谓的“摩擦性失业”,反映出求职者与工作之间的匹配滞后。一些因素会给就业市场带来麻烦,加剧摩擦。例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业性质向服务业的转变,而类似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样的因素则有润滑作用。
如今发达经济体中的劳动者不能充分就业,原因之一是对通胀的过度规避。另外,政府未能打破求职者和未来雇主之间的地域、教育或监管等障碍,也导致了就业不充分。技术变革正在使问题变得更复杂,未来对“最大就业”的定义需要将更多因素纳入考量。欢迎登录商论App阅读三月刊文章《疯狂的最大就业》(一键切换,双语阅读)
互动有礼
未来考量就业水平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欢迎在下方“写留言”参与评论
经济学人集团将为每周留言收到点赞最多的三位读者
送出商论订制笔记本
Get ahead and stay ahead,从阅读《经济学人·商论》开始
即日起至3月31日,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
即可获赠3个月阅读邀约码
并免费加入经济学人学习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