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个关键点是守底线。
为什么在乡村地区同样强调守住底线?
乡村与城镇相比,其土地产权更复杂、用地类别更多样、管理部门更多元的天然属性决定了乡村的空间管制更为复杂,因此在乡村地区更加强调守住底线。
乡村规划的底线是什么?
乡村规划的底线是指自然资源底线、历史资源底线和土地资源底线。自然资源底线是践行双山理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而历史资源底线是乡村地区在保护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是保护历史资源的最后防线。同时,报告指出自然环境底线包含乡村最核心的土地资源的底线,土地资源底线是土地资源保障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如何精准地守住底线?
首先是守住价值观底线、其次硬坚守科学底线。近几年开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是住建部、文物局等七局委联合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村庄编制规划,入选村庄获得300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文化遗产等。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处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社会综合发展。保持以农民为规划的主体,做到尊重传统、活态传承,守护历史资源的最后防线,守住价值观的底线。此外,在每个传统村落编制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对传统要素进行精准、系统的分类与整理,对项目需求精准地做资金预算表、分任务、分年度落实到人员,在技术上做到了硬坚守科学底线。
第二个关键点是保民生。
我们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保障交通、医疗、文体、教育、福利等基础公共配套,二是解决农民发展需求的保民生的规划,保障农民产业发展需求空间。
首先,激活区域要素、实现城乡统筹。
协同交通、医疗、文体、教育、福利等设施,从区域角度进行统筹更有利于乡村地区发展;尊重乡村地域差异,配套符合村庄实际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市场化作用机制;在运营管理方面,强调政府公益性设施的配置与市场结合,以避免对有限地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
其次,激活资源要素、促进全域流动。
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现在强调一二三产融合,发掘乡村的资源特色,培育新的产业和发展动能。分析各乡村的发展要素,横向综合,策划产业,分别对各类产业提出发展策略;侧重组合三产各类要素,合力形成新动能,并在空间实现落位。
某区西部山区项目是清华同衡13个部所和某咨询公司共同参加的乡村规划实践。这个规划的特点:一是跨界,由传统规划住建部门跨界到发改委,技术团队通过编制规划统筹项目资金,解决山区乡村发展问题;二是由西部区域层面到乡镇到村庄的比较系统和精细的规划,探索乡村地区发展的实践路径;三是通过规划技术平台解决项目资金在空间上的精准落位。是一种新的类型的乡村规划的实践探索。
我们在某区西部山区规划中研究乡村地区发展,将两村作为乡村地区重要的发展资源在镇区域层面进行统筹考虑。两村的闲置院落可发展精品民宿,同时规划梳理出生态、历史体验和自驾车营地两大旅游资源,将民宿、历史体验和自驾车营地三个资源组合,形成了吃、住、行、娱、游的产业链条,打破单个资源自身发展逻辑,综合后形成乡村地区新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