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他们的第一课堂,在父母的教导下,通过向父母问出的一个个问题,孩子逐渐对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孩子总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为什么鸟可以飞,但是我不行?”
……
当孩子问到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爸爸妈妈可以回答:“天空之所以是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地球被大气包围,当太阳光进入大气后,空气分子和微粒会将太阳光向四周散射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靛、紫色光,很容易被大气中的微粒散射。”
当孩子问到为什么鸟可以飞,而人不能飞时,爸爸妈妈可以回答:“鸟类的生理结构注定了它能飞,首先它有翅膀人没有,还有就是鸟类的胸腔内有气囊,这样它在飞时能够漂浮,还有鸟类的头是流线型,在飞翔能减缓阻力,最重要的是鸟类的体重较轻。”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难以琢磨,家长们也就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比如当孩子问起:“为什么说有的东西有价值,有的东西没有价值,大人们口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这时该怎么回答呢?这是不是很多“大朋友”也没思考过的问题呢?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价值呢?有关价值的秘密其实就藏在古人的诗词里!
本期福利!在评论区留言,
截止到8日中午12点
,留言
点赞数最高的
用户,将
获得《你好,价值》一本!
要想知道什么是价值,就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东西”,为什么我们常说:”这个东西多少钱?价值有多大?”而不是买“南北”呢?
时空穿梭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就来了解“东西”的由来。
这是一个古代的街市,天光渐渐暗了下来,城市披起深蓝色的的大外套,上面点缀着一个弯弯的小月牙,几只孔明灯缓缓升空,在空中发出点点灿影,像不小心溅到外套上的小火星,不久也许会烧出无数小洞,那是一个个渴望被天神看到诚挚愿望。
往下看,灯笼被纷纷点亮,长安大街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街的两侧分列东市和西市。在古代的长安城里,有两大集市,他们分别叫“东市”和“西市”,人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买“东”买“西”,后来“东西”就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个常见的代名词。
那么随之而来的,什么决定了东西的“价”呢?商品有市才有“价”,商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都有他们不同的价格,有的很便宜,有的却很贵,不一定东西便宜就会被一抢一空,也不会由于价格较高而无人问津。
很多时候,便宜的东西经常没人买。比如“瓠”,但有时,它又会贵得惊心动魄。
《遏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河中小船突发事故,船即将沉入水中时,有人举起一瓠说:“谁给我一千金,我就把瓠卖给他!”这时,船里平日锦衣玉食的公子哥纷纷举起手中的金元宝急切呼:“我买!我买!”
因为他们知道,瓠在此时意味着生还的希望,如果不会游泳有没有得到瓠,他就会慢慢沉入河底,那会是他生命的尽头。可见,此时的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句话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世上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小朋友们,要学会分情况讨论的思考方式,事物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价值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起伏。
所有的物质财富都只是有其一时的价值,而在漫漫时间长河里,它们可能有时会充当“河中瓠”的作用,也有时会成为“市中瓠”,但在更广阔的维度上看,这些外在物质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贪恋物质财富,学会因地制宜地利用“价值”,这是家长应给予孩子的处世态度,更会是令其受益一生的无价之宝。
这是一个制作瓷器的工坊,制瓷师傅早早起床挑来一担陶土,之后他需要做的是在工作台前用双手把土揉成团并做出花瓶的形状,此外,还有包括雕刻、纹花、烧制在内的一系列复杂工序……最终,瓷瓶成品完成,这时已是皓月当空了。
一个瓷瓶的制作需要经历一日甚至数月不等,形态各异的瓷瓶里有着或长或短悄悄溜走日子们的脚印,像雪地里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足形小坑,成为了每一个平淡或波澜时刻曾经存在过的证据。一声不吭,瓷瓶悄悄成为了盛载光阴的容器。
明代就有关于制瓷的相关记载,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到制瓷工序:“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意思是说,一件瓷器的制作完成需要经过72道工序和细致的打磨,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
可见,瓷瓶诞生的过程极为复杂,而瓷瓶的价值也在一道道繁杂的工序中得到升华,同样,它们只有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才能在流景扬辉里绽放出应有的光泽。
很多时候一件东西变得越来越贵,是因为它经历了时间的淬炼,就像好酒,历久弥香。至于一个人的价值,他的才智和他所奉献出的自身价值也会因为光阴的推移不断增长,让人不禁敬佩。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迄今,他一个甲子的“稻田生涯”里,开展的杂交水稻新探索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也为世界粮食供给困境指明了的前行道路。
2019年9月,他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了“共和国勋章”,在一片金红辉映里,挂着象征国家最高荣誉奖章的他微笑接受着国人的注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只有经过了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沉淀,才能得到人生的价值升华。
这一次,我们来到了19世纪的法国。
华丽的宫殿里正在举办宴会,头戴金冠的拿破仑三世高举酒杯。
“来!为我专属的尊贵铝杯欢庆吧!”长桌两侧,众人随之举起了手中的金酒杯。你一定会感到好奇,为什么国王只是用铝杯呢?金子那么贵,金酒杯难道不如铝酒杯有价值吗?
这其实是科学技术这个大魔术师所表演的一个小节目。在拿破仑时代的铝制品极其珍贵,其价值甚至超过黄金,而百年后铝制品贬值巨大,这其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让我们共同一探究竟。
故事要从铝制品的生产说起。在古罗马提比略时代,刚刚被古罗马人提炼出来的铝,是一种珍惜的金属,那时的生产技术十分落后,提炼铝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用铝金属制作器皿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普通人是绝对买不起的,只有君主可以,用上铝制器皿也成为了尊贵身份的象征。
1863年时,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小说《怎么办》中写道:终有一天,铝将代替木材,甚至可能代替石头。果不其然,1886年两位青年科学家,英国的霍尔和法国的埃鲁特发明了冰晶石——氧化铝溶盐电解法生产铝,使铝得以大规模生产,价格也一落千丈,奠定当今世界铝工业的基础。
今天,铝已经成为第二大被广泛运用的金属,仅次于钢铁。
可见,“价值”可以千变万化,让人头晕眼花。
“瓠”的故事讲的是突然变化的价值,“瓷瓶”的故事讲了时间带来的价值,而铝制餐具告诉我们的是时间改变的价值。此外,还有空间创造的价值、买卖确定的价值、“大”的价值、“小”的价值……什么这样说呢?这些价值的背后有着哪些既有趣又让人长知识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