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7时半,中国美术学院庆祝建校89周年暨“巨匠广场”落成典礼在象山校区巨匠广场隆重举行。学院党政班子成员钱晓芳、许江、胡钟华、王赞、孙旭东、刘正、姜玉峰、杭间、高世名、应达伟,巨匠广场雕像的创作者杨奇瑞、龙翔、张克端、刘杰勇、钱云可、余晨星、巨匠广场场地设计者袁柳军,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以及学院全体中层干部、各院系师生代表参加了落成典礼。典礼由党委副书记胡钟华主持。
典礼现场
党委书记钱晓芳致辞
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党委书记钱晓芳首先致辞,她深情回顾了建校89年来,以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等为代表的先贤革除旧艺流弊,创造时代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筚路蓝缕、开启艺程之昔;她诚挚感谢了前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先生先后两次为学院篆刻印章的深情厚谊,感谢诸位为“巨匠广场”的设计、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国美师者,并号召今日的国美人回望来路、缅怀先师,要学习先师们坚守信仰、为艺术战的崇高精神,要弘扬先师们勇于创造、永攀高峰的开拓精神,要承继先师们美育济心、振兴民族的担当精神。如此,才能不负于先师的嘱托、国家的期望,为新时代中国艺术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贡献力量。
院长许江致辞
院长许江致辞,他回忆起一年前的校庆日上,美院校训发布和校训石落成,从此“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八字,成为全体国美人的精神圭臬。今天,“巨匠广场”的落成典礼,对我们来说同样是一生一遇。他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巨匠广场”上的巨匠群像们,正是这样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观后泪如泉涌的生命记忆。希望国美学子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发愤图强,为迎接明年的90周年校庆而战!
党委副书记胡钟华主持典礼仪式
巨匠广场雕塑像创作代表杨奇瑞讲话
随后,巨匠广场雕塑像创作代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讲话。他说,自一年前承接塑像任务以来,雕像创作团队以“为时代铸魂,为家园塑魂”为指引,在“巨匠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开拓出新,精益求精,最终按时完成了学院交付的任务,所有团队成员都感到无比自豪与荣幸。
此后,学校党政领导和创作者代表、学生代表分别为“巨匠广场”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雕塑揭幕。
副院长王赞宣读表彰决定
副院长王赞宣读了2015-2016学年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表彰决定: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姚若渔等 15名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与会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与会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国家奖学金得主、学生代表许志楠发言
典礼上,国家奖学金得主、学生代表许志楠发言。她以自己大学四年的经历,深刻体悟到“行健 居敬”的熏陶和“会通 履远”的精髓,她代表全体国美学子表达了对母校与师友的感恩之心,也表达了从学校到社会后必将担当社会道义的拳拳之心。
学生代表朗诵诗作《向湖深之处敬礼》
随后,学生代表周靖怡等朗诵许江院长诗作《向湖深之处敬礼》,以此向先辈先师致敬。典礼在师生合唱校歌声中落下帷幕,最后全体师生在巨匠广场前留下了珍贵合影。
学院党政班子和巨匠广场塑像创作者合影
巨匠广场雕像创作者和场地设计者合影(按左到右):刘元捷、袁柳军、钱云可、杨奇瑞、龙翔、张克端、刘杰勇、余晨星
大合影
巨匠广场 塑像 (左:蔡元培 右:林风眠)
蔡元培像
蔡元培,字鹤卿,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原籍浙江诸暨。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927年,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决定实现他“艺术代宗教”的理想,在长江流域办一所国立艺术大学。校址设在哪里好呢?蔡先生颇费思量,巴蜀、庐山、金陵、上海都不合适,最后认为“莫过于西湖”,“盖其地山青水秀,逶迤数百里,能包括以上名胜之所长,而补其不足”,于是定址于杭州西湖孤山。1928年春,蔡元培于西子湖畔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美术学院,以“弘扬民族文化,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学宗旨。
林风眠像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我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1918年赴法、德学习绘画,毕业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1928年春至1938年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兼教授。
林风眠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终生致力于融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巨匠广场 潘天寿塑像
潘天寿像
潘天寿先生曾两度出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他把民族绘画提到关乎一民族、一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高度,认为「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作为艺术家,潘天寿先生直面现代之挑战,接续优秀传统之正脉,倡导「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力创沉雄奇崛、浩大刚正的画风;以其风骨遒劲、清朗明豁的宏章巨构,在千年中国画史中独树一帜;作为教育家,潘天寿先生是中国画和书法现代教育的奠基者,在西风东渐中力挽狂澜,以宏博的视野、坚定的毅力,建构起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
巨匠广场 黄宾虹塑像
黄宾虹像
黄宾虹(1865—1955年),原名懋质,又名元吉,后易名质,字朴存,号滨虹,后易为宾虹;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早期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学花鸟;1907年后居上海,先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多所艺术学校教授;1937年由上海迁居北京,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及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返杭州,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晚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因病未赴)。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画家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黄宾虹1865年生于浙江金华,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
巨匠广场 刘开渠塑像
刘开渠像
刘开渠(1904年~1993年),中国美术学院第7任院长,江苏徐州府萧县人(今安徽)。雕塑家,早年毕业于北平美术学校,毕业后任杭州艺术院图书馆主任兼西画助教。同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1933年归国,1949年9月至1959年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校长,其艺术风格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
创作了《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等一批反映抗战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工作,并创作其中的《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及《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等浮雕。以其名字命名的刘开渠奖、刘开渠根艺奖,分别代表着中国雕塑界和中国根艺美术界的最高奖项。
文|方舟
摄|申博 廖垣 龚美玲
编辑|张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