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有了成果,但要实现产业化、市场化,依然横亘着崇山峻岭。“1到100”中间最难的部分,是“1到10”的跨越。这个阶段要将一个模型、一篇论文转化成为可应用、有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
怎样才能让科创成果不“夭折”?多年来,余杭一直在布局下好先手棋。
美丽的南湖畔,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里氤氲着科技创新、产能升级的浓郁氛围。研究院是余杭区政府与浙江大学“联姻”的成果,于2022年建设落成。
两年间,研究院汇聚了“脑机医疗”交叉研究领域国内外的顶尖人才,形成了一支由双院士领衔、10名高层次领军人才、13名国家级青年人才组成的百余人科研队伍,前沿技术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多项专利和软著,参与立项2项国家标准。
目前,研究院拥有1000多套总价值7500多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持续采购中),建立了动物实验室、十万级GMP实验室、微纳加工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了脑机接口、脑疾病基础研究、脑机材料与仪器、脑机药融合调控四个研究中心,同时与浙大一院、浙大二院紧密合作,搭建临床平台,支撑脑机接口与脑机医疗技术链研发,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
基于此,研究院的基础理论研究向产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2024年12月,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孵化成立第一家脑机成果转化公司,即杭州青石永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目前全球脑疾病患者有10亿人,中国有3亿人,其中抑郁症患者9500万人、癫痫患者1000万人,帕金森患者300万人,还有强迫症患者、精神分类患者等。对于这类脑疾病的治疗,国内外的需求极大,我们面对的市场是万亿级别的。”公司总经理胡雄杰说。
值得注意的是,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与杭州青石永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秉承“院企融合”的合作理念,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共建脑机医疗实验室,同一园区办公,融合双方优势,在基于脑机接口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等新方向实现前沿突破与产业应用。
眼下,该公司正在主攻“深部脑刺激自适应神经调控系统”,包含“植入式脑深部神经刺激(DBS)治疗装置”“神经信号记录和刺激仪器”和一款AI辅助诊疗分析软件,用于难治性重症抑郁症的治疗。顺利的话,2027年,产品有望在浙大二院开展注册临床试验,2030年实现临床应用。
这是余杭成果转化链路畅通的生动案例。2024年,我区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杭州分中心、“智者大模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启真脑机智能产业化基地等落地揭牌,成功签约天目山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助力放大成果转化集聚效应。
在服务体系上,余杭携手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引进成果转化服务机构40余家,建立技术转移人才服务体系,设立余杭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牵头杭转中心“智者大模型”落地应用,深挖抖音集团、浙江算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富矿”“宝矿”,全年技术交易额突破220亿元,2024年全年累计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