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YUNSPACE乐趣生活
魔都展讯推荐、猎奇活动、空间建筑、美食推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东南网莆田站  ·  多家景区免票!哪吒粉丝福利来啦! ·  22 小时前  
东南网莆田站  ·  多家景区免票!哪吒粉丝福利来啦!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YUNSPACE乐趣生活

展讯|香格纳上海新展登陆 ,“缓存”正在打开,请稍候

YUNSPACE乐趣生活  · 公众号  ·  · 2020-04-30 22:00

正文

什么是缓存?

是网络中断时,还能继续流淌的音乐

是再次打开时,无需等待即可显示的照片

缓存 - 一种用来应备突发情况的长期储备方式。对普通人来说,“缓存”也许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笔让人安心的储蓄、一份牢不可破的亲情;对艺术家来说,“缓存”也意味着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不受干扰甚至更能刺激思路的积累与底蕴。

作为香格纳画廊今年首个全新展览,春季特展《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不光是画廊在复杂形势下的一次尝试挑战,也是对当前艺术家缓存情况的一次大规模检视,展示艺术家们发展至现今阶段的状态的高质量创作。

现场共分为3个展厅,第一展厅从B至H,呈现的是鸟头、陈维、陈晓云、丁乙、大航海 - 郭熙&张健伶、韩锋、何伟、林恩·赫舍曼、胡介鸣、胡柳。

▲鸟头《鵟 2019-001》2019年(左)、《情放志荡 -46》2017年(右)

鸟头作为上海极具代表性的本地艺术家,以戏谑的主观视角和大量抓拍照片记录了上海真实的日常生活。鸟头的作品在摄影的创作基础上,运用照片矩阵、拼贴、装裱、摄影书等方式,不断呈现更新变化的“鸟头世界”。

近年来,鸟头愈发强调作品中的装置性。这次呈现的《情放志荡 -46》利用拼贴的形式,营造出画面的装置语境。而《鵟 2019-001》由7组小尺幅作品组成,这系列作品是鸟头2017年开始创作,大多以7至8件为一组进行呈现,每件作品的画面结构类似蛋糕的堆砌,所使用的素材是生活材料拼贴而成。

▲陈维《万德福》2017 收藏级喷墨打印

紧随其后的是陈维《万德福》和装置作品《硬币与手》。陈维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最初从事声音艺术的创作与表演,而后转向影像及装置的艺术实践。

这次展出的两件作品曾在2017年香格纳北京空间举办的同名个展“陈维”中展出,作品源自他的艺术项目“新城”,项目是关于对新城的想象,也是关于流变中的城市现状。创作中,陈维通过收购与重置,将这些流动于都市,夸张而生硬,甚至粗暴的语言,重新作为其创作的素材,伴随着故障,带回到展厅。

▲陈维《硬币与手》2016

装置作品《硬币与手》是陈维2012年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群展《ON|OFF》而作的“金属圆片”系列(许愿池中的硬币)。而在人们许愿时,往往向许愿池投入1块钱硬币,却期望着价值百万的飘渺愿望,这行为在陈维看来是非常具有悲壮色彩的,也与“新城”项目相关,因此将作品放在一起展出。

第二个展厅从J到L,呈现计文于 - 朱卫兵、蒋鹏奕、李山、梁绍基、梁玥、林奥劼、刘唯艰、刘毅、刘月、陆垒的作品。

▲计文于-朱卫兵《园丁的花朵 》2020

计文于 - 朱卫兵是从2003年开始创作布面软雕塑作品,延续了绘画作品的“通俗”和“艳丽”,在别具一格的呈现形式中展现了另一种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

经过构想设计,到亲手制作完成,他们利用不同质感的布料所呈现的特质,营建出园林式的造景、舞台式的陈设和典型的“中国式”布偶人,举重若轻的调侃,呈现出繁花锦簇之下现代社会的理想和虚妄。 目前计文于也在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向,例如影像和摄影。

▲蒋鹏奕《20200214》 20200214, 2020

▲蒋鹏奕《20200214》 20200214, 2020

蒋鹏奕的作品以摄影、录像为主要媒介,这次呈现的4件作品是其疫情期间新作。名为《20200214》的2件作品是蒋鹏奕2020年的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创作,当时蒋鹏奕一个人去了工作室附近的湖边,除了雪景,空无一人,他觉得这个场景像是被上下颠倒了,于是创作这2件作品。

▲蒋鹏奕《杯子 No.2 》2020

“杯子”系列也是首次露面,它一个长期创作项目。蒋鹏奕不断去别人家里对他们生活中专门喝水的被子进行拍摄,反映出每个家庭不同的生活细节。

蒋鹏奕也是中国波拉片收藏最多的收藏家,在波拉片系列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宝丽来”一次成像技术,创造出超现实的绚丽图像,探索光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形态,在超现实的景观以及对景物的微妙叙述中呈现出个体生命的内外潜行与刹那须臾之惑。

▲梁绍基《生命之树》2017

梁绍基30年来深居于浙江中部山乡,自1988年开始创作“自然”系列,所有作品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创作“材料”,利用光和声音控制蚕丝的走向,至今创作形式发展至今已达到几百个项目,探讨的事物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进行改变,但本源都是在探讨生命的命题,从微观世界中窥见宏观。

▲梁绍基《汶川石》 2016 砖,水泥,丝,茧

第三个展厅从N到Z结尾,呈现的是娜布其、欧阳春、邵一、申凡、石青、施勇、孙逊、麦拉蒂·苏若道默、唐茂宏、徐震®、闫冰、杨福东、杨振中、余友涵、张鼎、张恩利、赵仁辉、赵洋等人作品。

▲申凡《标点 -2018-0718 记二》 2018 报纸上丙烯

申凡是80年代初从事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近年来,他主要以中国文字及中国传统人文素材从事其创作活动,例如本次展出的“标点”系列,他在报纸等纸质媒介上涂抹所有文字仅保留标点符号,进行对人类语言、审编和文字时效性的实验探索。回归直觉和对作品的“体认”的观看方式,通过视觉、触觉、文本等不同感知方式的转移,提示了观看方式的综合性,也包含了申凡对观看逻辑的变更和完善。

▲孙逊《鸱吻之泪 : 元》2016 布上色粉

近年来,孙逊以新媒体艺术为原点,在更为广阔的视觉艺术领域进行了诸多尝试,探索报纸、书籍、木刻版画、水墨、色粉等媒介的叙事效果,探讨如何展现非线性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以及结合自身对于社会与社会学理论的理解深入探究现实与幻想的表现形式。

孙逊的《鸱吻之泪:元》选自孙逊2017年的作品《鸱吻之泪》的手绘动画原稿。鸱吻,东方文化中古代建筑屋脊两端神兽,龙之子,善喷浪降雨,喻避灾防火吉祥之意。鸱吻之泪是一种暗喻,东亚诸国近代历史开端以来,分别于东方学习西方文明,时至今日发展出不同的西化面貌。泪,既是泪也是水,亦喜亦悲,因此鸱吻之泪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于东亚文化之现代性的反思。

▲施勇《将一只( )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 2018

施勇是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2018年展览《将一只( )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的题目出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巴比伦抽签游戏》,施勇援引该语句并蓄意地在“一只鸟”之间嵌入了一个“( )”,使得一场原本稀松平常的事件变得悬念重生,隐喻与现实在此叠加,两种交织的文本呈现出艺术家一种向现实主动出击的姿态。

▲余友涵 2018

疫情之后,香格纳画廊将推出余友涵在北京空间的第一次个展“循·游”,呈现其创作于2010年代的代表性抽象作品。余友涵可以说是最早自觉进行“先锋艺术实验”的中国艺术家,近期,他的方向转变为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和主体事件,创作了一系列风景画,田园诗般被遗忘的乌托邦,而后用更简练的架构组织画面并重拾抽象绘画。通过对各种视觉手法的持续探索,余友涵的作品总是结合了多重透视和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研究。

▲赵仁辉《#1420, 过了 678 日之后》2010

新加坡籍视觉艺术家赵仁辉主要以摄影进行创作,同时采用多学科方法将影像与实物并置呈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