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前,不,10 年还差 4 个月又 11 天前,那时他的胡子还是全黑的。10 年来,他脸庞上的胡子一年白过一年,无论他的身份是流亡者、基地组织首脑,还是圣战英雄,今日的他都只是成了一具象征美国胜利的尸首。在过去的英语世界中,西方人以从不尊重伊斯兰教的方式称他为「本 · 拉登」;在伊斯兰教世界里,他的真名是「奥萨马」。
美国第一位被认定具有伊斯兰教包容力的总统奥巴马,在 5 月 1 日,这历史性的一天,以非常美国式的语调宣布:「本 · 拉登被美国军方击毙,美国持有他的尸体。」
许多人以为本 · 拉登(我不得不从恶如流,否则读者可能不知道我写的究竟是谁)原籍沙特阿拉伯,这只对了一半。他的父亲穆罕默德 · 阿瓦德 · 本 · 拉登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仍居于也门中部,有人说他是个工程师,有人则说他只是一个雄心万丈的农夫。
1932 年,穆罕默德转居沙特阿拉伯,初期他只是个干粗活的也门搬运工,接着开设了一家小型制造商,赢得了信誉,攒下人生第一笔财富。
改变本 · 拉登家族的是在父亲致富后,与沙特王室的政商牵连。国库发不出薪水,向穆罕默德借;清真寺整修,穆罕默德半承接半捐赠。沙特国王对本 · 拉登家族感念在心,这才给了穆罕默德沙特阿拉伯国籍,并任命他出任公共工程部长。
▲ 在穆罕默德的帮助下,沙特阿拉伯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
本 · 拉登家族的传奇始于 70 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西方谈判,一口气将石油价格从一桶仅 2 美元涨至 14 美元,但交换油价须以美元计价以确保美元世界货币地位。那一刻起,本 · 拉登之名才开始跃然沙漠,成了富可敌国的「本 · 拉登财团」。
同一时间里,发生了 3 件我们过了 40 年才理解的大事。首先,美元虽抛弃了对全球的黄金储备承诺,但也从此仍屹立不摇;其次,产油的财富与操控权部分回到阿拉伯人手里,石油价格年年上涨,一桶仅 2 美元的年代告终;最后,那些油元(指产油国手中累积的雄厚资本和资源)造就了阿拉伯石油业中一个翘楚者——本 · 拉登股份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创办人 有 57 名儿子,其中有 1 位最不起眼的,名为奥萨马,他在 21 世纪后的第一年,策动「9·11⎦恐怖袭击事件,轰动世界,改变了历史。
1972 年,本 · 拉登的爸爸死了,此时「本 · 拉登集团」于沙特地位,等同奥迪(Audi)、保时捷(Porsche)在欧洲各国的角色。1996 年,法国总统希拉克拜访沙特的午宴场,本 · 拉登家族第二号人物仍名列受邀宾客。回头掐指一算,离「9·11」恐怖袭击事件,竟只隔 5 年之遥。
▲ 回想起「9·11」事件,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本 · 拉登一直与西方交恶吗?一点也不!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本 · 拉登离开他豪华的住宅,放弃富可敌国的家族业务,接受美国 CIA 秘密军事协助,投身穷山峻岭阿富汗山区打伊斯兰教圣战。那一年他才 24 岁。
1985 年,奥萨马 · 本 · 拉登的名气已响彻西方世界,伊斯兰教徒眼中,他更是「打不倒的勇士」。1986 年 5 月,美国《时代》杂志刊出《圣战勇士》一文,有一段如下描述,让你不敢相信他跟我们认识的本 · 拉登是同一人:「本 · 拉登真是个英雄!他永远跑在最前线……随时准备上阵……他不只出钱,整个人全然奉献……在阿富汗他与农夫们住一块儿,一起下厨,自己动手挖战壕。」
如果本 · 拉登死在那场战役,他于伊斯兰教世界的盛名可能等同切 · 格瓦拉(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可惜,他存活下来了,看到更残酷的国际现实,最终他不仅与沙特王室彻底决裂,成了无国籍流亡者,并于 2001 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跃升全球名列第一的恐怖分子。
改变本 · 拉登走上歧路与悲剧的是 1991 年海湾战争,美国出兵科威特,并从此 80 万大军驻扎于沙特阿拉伯。我们一直以为伊斯兰教圣战初始即以恐怖屠杀基督徒为对象,那是我们无知地接受媒体的片面洗脑。
▲ 「9·11」恐怖事件毁了许多人的家庭
现在西方人人皆曰「可杀」的「基地」组织(一个伊斯兰教军事组织),成立于 1985 年,在全球皆有据点,包括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一家中国食品杂货店楼上公开的「基法难民中心」。在 1990 年之前,也就是冷战时代苏联尚未全面瓦解前,「基地」组织以对抗苏联入侵阿富汗为主要目标,于美国 CIA (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美国三大情报机构之一)的政治光谱上,仍算一个「政治正确」的伙伴。
本 · 拉登是一个复仇型的「理想主义者」,他恨苏联入侵阿富汗,也以同等理念痛恨沙特王室容忍 80 万美军驻扎沙特圣地。1997 年的一天 CNN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任职的新闻工作者彼得 · 伯根(Peter Bergen)与 CNN 中东首席特派员阿奈特,接到了「基地」组织的一通电话:「本 · 拉登同意与你们在阿富汗见面了。」
▲ 本 · 拉登实现了他的复仇,也因此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威胁
|《猎杀本 · 拉登》
彼得 · 伯根后来把过程写成一本书《圣战工厂》,「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这本书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当时彼得 · 伯根从巴基斯坦首都出发,靠近美国特种部队击毙奥萨马之地。当时的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关系与今日没什么不同,民众痛恨美国,军情私下勾结美国。
为了取得保护,CNN 记者团本打算先前往当地美国大使馆,却发现不找还安全些。大使馆区沿街墙头缠着锐利带刺的铁丝网,仿佛是遭到敌人包围的监狱。于是一行人放弃了原来的计划,赌了一把,往北走,全程听从「基地」组织的安排。
彼得 · 伯根如此形容这位富家子弟 20 年来的藏身之地:阿富汗满是灰沙,都是矗立着大英、俄罗斯交战死亡战士的坟场,但那超凡之美,使彼得 · 伯根一行人身上流着未曾经历的狂喜。在前往面访本 · 拉登之路,他忘记了恐惧。天光纯洁又透明,万物沐浴于古朴的光辉之中;他们走上的不是杀戮战场,而是沉思与安祥之路。
▲ 阿富汗已经变成了一片充满杀戮的战场
躲藏于阿富汗山区的本 · 拉登住在一间粗陋的泥土小屋里,三月天,气温十分冷峻。小泥屋沿河搭建,室内没有电力,只靠煤油灯光摇曳。子夜前不久本 · 拉登带着几名保镖出现,头戴着阿富汗头巾、穿着白袍、拄着拐杖。彼得形容他像一名苦行僧,身旁人称他为「大人」。
本 · 拉登坐下后开口接受专访,语调缓和,却言辞痛斥美国及沙特带给穆斯林的不公不义。整场访谈,本 · 拉登时而轻咳,时而端茶啜饮。他警告美国军队必须撤离阿拉伯圣土:「我们宣示圣战……不容许非穆斯林停留我们的国家。」那时本 · 拉登首度向西方媒体表达,美国百姓有可能在他的圣战中被杀害,他指责美国才是世上恐怖活动的首脑。
1991 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置 50 万名伊拉克孩童于死地,却放了哈桑共和军。本 · 拉登反问 CNN 记者,这些 50 万儿童犯了什么错?
▲ 多少名儿童,成为了无辜的牺牲者
访问结尾时,本 · 拉登抨击哈桑为懦夫,只想侵占科威特石油,不是真正的穆斯林领袖,并告知 CNN 记者:「若真主有意,你们未来会在媒体上目睹我的计划。」
4 年半之后,彼得与全球共同目睹惊动世界的本 ·拉登策划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共死亡 2986 人。同年10 月 7 日,美国对阿富汗发动军事报复,推翻塔利班政权,并从此引发各地军阀交战,持续至今。
「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国 2986 人无辜惨死,令人难忘;但阿富汗战争,直至本 · 拉登死的这一天,当地平民竟死了 50 万人以上,死亡人数高达「9·11」恐怖袭击事件的 167 倍。
▲ 美国以正义之名,行蛮荒之举
伊斯兰教世界最着名的良心学者萨义德生前批评本 · 拉登,不应以复仇方式对无辜平民实施报复。但阿富汗开战后,他引用 19 世纪末小说家康拉德作品《黑暗之心》,隐喻「文明纽约」「文明伦敦」与蛮荒之间的差异其实并不大,在极端主义的情绪下,文明早已崩解。
2011 年 5 月 1 日,美国特种部队击毙了奥萨马 · 本 · 拉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谈话,称「正义得到了伸张」。我无法确定美国真的「胜利」了吗?伊斯兰与西方的复仇战争,是「黑暗之心」从此见到了「正义」,还是本 · 拉登从此升上圣天,化为烈士,激化更多新的「黑暗之心」?
时光只能流逝,人类只能自作自受,除了先知,没人能预知答案。我只能记录过往数十年黑暗战役中,伊拉克 50 万名儿童被活活饿死,「9·11」恐怖袭击事件中有 2986 名平民惊恐惨死,阿富汗战役中有 50 万无名穆斯林成为亡魂,他们如今皆在风中哭泣。
- END -
封面图片来自|Pixabay
文|陈文茜
- 商务联系 -
寿小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