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评互联网
★☆用互联网服务于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环评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技术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免票!半价!哪吒粉丝福利来啦 ·  昨天  
半月谈  ·  规范词积累的底层逻辑与实战技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评互联网

环评是评审苦难的集大成者

环评互联网  · 公众号  ·  · 2025-01-08 17:26

正文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清合(ID:txlread)

作者:汤贤乱

近月参加了好多场评审会,有环评的,有用海的;有地方的,有国家的;有现场的,有线上的,有主管部门组织的,也有业主自行组织的。
总之参会忙,会种多,其内容、级别、形式、性质不一,啥都有,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评审会串联起了管理政策、技术法规、行业主管部门、其它政府部门、评估机构、评审专家、建设单位和咨询单位,是一出包罗万象的大戏,更是观察一个咨询行业很好的窗口。
结合更早的经历,就目前所参加过的发改、水利、交通(海事)、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咨询成果评审会来看,在对应的工可(项目建议书)、水保、通航、规划、用海、环评(环境竣工验收、应急预案)评审中,以环评的难度最大,复审率最高。
环评是评审苦难的集大成者。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环评的技术导则体系最完善,涉及的环境要素最丰富,包含的评价内容最宽广、参加评审的专家最多样。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而且,作为环保咨询技术服务的典型代表,环评的技术评估和专家评审,是法定的需求,其本身也有一套完善的游戏规则,包括对“失职”的追责,终身责任制。

免责的初衷,催生了措辞的谨慎和审查的苛刻。
环评的评审专家极少会由衷地赞赏一份报告,特别是在书面文字上,吝啬于褒扬。报告编得再好,评审意见也从来都是“较全面、较清楚、基本符合”的说法,鲜见充分的肯定。
应该不是怕报告编制单位骄傲,而是一种悭吝于肯定的行业风气。
如果报告瑕疵太多,或错漏百出,那批评和贬损却是不遗余力的。总体看来,环评的评审专家,似乎是以刁难编制单位为乐,而其它领域的,往往以帮助编制单位完善报告为己任。
以前环评没有“瘦身”的时候,刁难的表现是评审过程提许多其它主管部门该管的问题,设置前提条件。 近些年,在这方面有所收敛,但要求叠加的规划政策符合性分析内容却越来越多。
掌握政策动态的专家,往往强行让编制单位分析与最新文件的符合性,牵强附会也要论述。
虽然有水平的评估机构会邀请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评审专家,尽量使其多样化,但评审专家对报告内容的审阅却不作分工,由此催生了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报告太厚,没人看。
没有分工意味通篇要阅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作量,正常的专家都没法细看,个别甚至会前连看都不看。
这给编制单位造成的困扰是,很多内容明明写在报告中,由于专家没看到,质疑遗漏,只得唯唯诺诺说会后再补充完善。因为专家一旦提出来哪里没写清楚,受审人是不敢反驳说他眼瞎的。
就算报告点到,当场指出在哪里,也肯定还有完善的空间,无法硬刚。
二是意见重复,效率低。
认真的技术型专家会花一两天时间阅读报告,提出一堆完善意见。这是不错的,但如果有好几个这样的专家,彼此在会上一碰撞,发现净是相同的意见,那便显得重复多余。
尤其是工程分析及规范性检查的意见,如现状资料的代表性和有效性,一旦稍有瑕疵,必定人人提及,反复言说。
这是一种低效评审的表现,后面发言的也无趣,有拾人牙慧的感觉。
三是看法相左,伤和气。
没有分工意味着不同的评审专家会关注同一个章节,能达成一致还好,共同关注的结果就是上面的意见重复。万一不幸各抒已见,看法相左,那气氛就会非常地尴尬,有些专家甚至会当场吵起来,形成不良影响。
这种现象多半不是学术的争鸣,而是立场或利益的不同。
有些地方存在着一种情况,某两位评审专家是“宿敌”,不能同时请来出席同一场评审会,似有不共戴天之势。
以上环评评审的弊病,在国家组织的海域使用论证的评审上消除了,据我两次参加自然资源部海洋咨询中心组织的会议所见,海域使用论证的各评审专家是有明确分工的,每人负责一两章,有针对性地提意见。
这是比较合理的,符合术业有专攻及精力有限的原理。
但环境影响评价没有这个传统,通知开会时没有章节分工,每个专家默认都是对着一整本报告审阅。(除了个别专业行业性质极明显的专家,只懂看他熟悉的那一部分。)
认真的,会从头看到尾,遇到疑问都提修改意见,搞个几十条;马虎的,就重点看自己熟悉的章节,努力提个一两条。
还有不太负责的或滥竽充数的,尽量缩在后面发言,先来一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