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和几个朋友发现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特别大的那种。
事情要从半年前说起。
大约半年前,那时正值《运营之光》这本书刚刚出版不久,圈子里口碑出人意料的好。
于是,喜马拉雅在北京的运营总监邱裕明找到我,想要邀请我到喜马拉雅去录个运营主题的系列音频,那时候“知识付费”还挺火爆的,他就忽悠我:
“老黄啊,我们站内现在在运营这个品类下还没有相关的音频课程啊,你要是先进来,那就是占据了红利啊。”
可是,当时我还处于天天闭关在小黑屋做三节课系列课程的状态,搞得焦头烂额,压根没空去搭理其他事,对他们的邀请也就不置可否。
后来,过完春节后,我有一次偶然间来了点灵感,突然想到或许有些《运营之光》这本书里的内容要是做成音频的话可能还不错,一时兴起下,就给邱总发了个提纲和想法,邱总看完后感觉很好,跟我说:
“你这个东西完全可以把‘运营’包装成一种更普世一点的东西,不独互联网人,人人都应该来学啊”。
当时大家都刚好在兴头上,也没细想,一来二去间,一时冲动间就拍了个板,说那不然就将就着这个提纲我们搞个系列音频出来了。
然后,这事就被这么口头定下来了。
再然后,因为3月到4月之间我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忙碌,这事又被我往后拖了两个月。这中间,邱总和他们负责跟进我这个项目的妹纸小鹿大约催我签合同了推进协议了准备课程内容了什么的前后又不厌其烦的催了个二三十次吧……
一直到4月底,我估计他们是真的快忍不了我了,于是开始双管齐下——一方面,小鹿跟我软磨硬泡搞了半天,把这个音频课的预售通道挂到了喜马拉雅上——如果预售已经卖出去个一两百份了,那本着对用户负责的态度,这东西就必须得做了啊……
另一方面,邱总也又开始不断给我灌输“要先入为主,抢占到喜马拉雅平台‘运营’品类高地”的重要性,加上我确实也反复拖了好几次,要是再拖下去确实也挺不好意思的,于是终于约定下来:5月内,无论如何我都要配合他们,一起来把这个音频课程做出来。
讲真,我当时心里的小算盘是:特么的以我在录课方面身经百战的经验,反正大纲基本都已经差不多有了,要录个十来个音频还不是很轻松的事啊,估计最多1-2天快速搞定得了。
然额,事实证明我明显天真了。
五一期间,我、小鹿和另一个朋友小茉(她是这个音频课程的出品人,来帮我负责大量内容制作和整合,也会给我许多建议)第一次通电话长时间讨论这个音频课程的内容。从这时开始,此前思考不够细致的一系列坑开始显现出来了。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音频课程的定位、面向用户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按照我们最初脑子发热时拉出来的提纲,这个音频课程大概长这样——
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提纲来看,这个音频课的主要受众可能主要是一部分工作时间不长的互联网人+一部分想要从事或转行运营工作的人,其实也就是我和三节课当前的主要用户。
而从内容来说,这个音频课的内容事实上也有部分是跟《运营之光》的内容有交叉的。
然而,在五一的那次电话讨论中,我们被类似这样一个傻逼式的问题拦住了——
如果真的是这群人想要了解运营,他们为啥不去买《运营之光》呢?我的这个音频能比书好多少呢?
或者说,假如将来有某个人,比如我的好兄弟成甲在他的“成甲说书”里把这本书提炼了一下变成了个30分钟左右的音频内容的话,我们的这个系列音频跟它们的差异在哪里?
你要是说我一定能把同样差不多的内容通过音频讲得更精彩更好,用户们听音频一定比看书好使啥的,我可能自己都说服不了我自己。
所以,站在用户端来说,这个音频对用户的价值不够明确,也不够独特。
另外一个角度,则是这个东西对我的价值。
我花了整整一天来思考:假如这样一个音频如果做出来,对我或三节课到底有什么价值?
很不幸,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按照这样的内容结构,它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快速变现的方式。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可能有点类似于一个明星快速出了本写真或者周边之类的,让现有的粉丝们买一波,然后快速挣一笔钱的感觉。
除此以外,它似乎比较难给我或三节课带来什么新的价值。
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我挺难接受的——我其实也还算不上是个啥名人,也特别不希望才稍稍有了点名气就着急忙慌的满世界换着法子去挣钱。
至此,之前的内容被我们完全推翻。
我和小鹿、小茉最后经过商议后在内容方面达成的一致是:我们或许应该更多面向“增量人群”来做一个给他们创造新价值的东西,而不是面向“存量人群”来做一个继续消费他们价值的东西——毕竟对存量用户们,无论是我的书还是三节课的课程,他们可购买可消费的东西已经不少了。
所谓“增量人群”,就好比像我老婆这样此前压根就不懂运营,也从来没想过要做运营的人,假如我们能把“运营”视为是一种人人在互联网环境下都需要掌握的能力和方法,给她这样的人讲清楚的话,那其实我们是创造了一些新价值的。
比如说,这个东西能不能是一种“讲给非互联网人的运营课”这一类的感觉?
在我看来,如果能面向一些全新的用户提供一些价值,再据此去获得回报,这才是更合理更顺畅的做法。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是要面对“增量”人群做一个东西,那就意味着,我们可能是需要面向他们去做一些用户教育的——你觉得有多少非互联网人现在会觉得自己需要听个运营课?
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影响到这个系列音频的销量,跟喜马拉雅官方原本的预期事实上是有些不符的,他们原本可能想要的感觉,可能是类似于“《运营之光》作者黄有璨讲过最精炼最好的运营课”这样的感觉。
于是,我们开始了一场漫长和痛苦的磋商拉锯战……(此处省略1万字)
经过漫长的讨论,最终在我的执意坚持下,这个系列音频仍然保持了“讲给非互联网人听的运营课”的基本定位——这样一来,此前已经设计好的所有内容都需要完全被重构。
5月14日,在经历了前期十几次讨论后,我和小鹿、小茉终于来到喜马拉雅办公室的录音棚,打算用一天的时间来完善内容,顺带录音,我们的预期是:当天至少录出来个5-6讲课程(注:每讲约15分钟上下)。
然而,当天我们从中午到达,3个人一起工作到深夜11点,最终取得的成果是:我们只完成了一讲课程的录制,且在这第一讲之后,后面的内容到底要怎么讲,也还完全没有定论……
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坑了,比如说,我们光讨论内容该如何重构就讨论了3小时,包括,如果定位主要是面向一些传统行业从业者或者非互联网人的话,上来先讲点啥他们更感兴趣?内容深浅程度如何把握会更好?等等。
然后到正式开始录制音频的时候,我也会发现有很多东西跟以前录制带PPT的视频课程是完全不同的——视频课程,用户有相对专注的精力投入,你可以上来去讲很多的逻辑,但音频内容,用户往往是在跑步、通勤的场景下听,很容易无法保持专注,所以往往需要你加入更多的案例,对音调起伏、语气、描述清晰度等等也会有更高要求,总之,当天现场的状况,基本就是我试录一遍,然后被小鹿和小茉挑出来十几个毛病,然后一个个改,然后再试录,又一堆小问题,继续改……如此往复十多遍,还真挺让人崩溃的。
当天晚上11点结束录制出来时,大家都其实都有点沮丧和难受,而且事情也变得有点纠结——
这个事的进展太慢也让我们做得太吃力了,截止到5月14日,它已经占据了我们三个人累计超过100小时的时间,用小鹿的话讲,近半年来,她从来没有搞过一档音频课程这么纠结这么费力的。但与此同时,它能给我们带来的回报却其实不太明确,对小鹿和小茉来说,有这时间,你说去搞个什么用心理学教你看透人心,什么经典谈判术了这样的主题,逻辑上肯定比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过的运营好卖得多更能挣钱得多啊——更何况,我这个才卖50多块,要说回报和挣钱,你说它能有多少?
对我个人来说,其实也一样。如果只是看投入回报的话,举个例子作为参照,只要我愿意去做线下培训,有不少企业现在是愿意支付5-6w元每天的价格来邀请我的(不过,为了节省时间精力,现在所有的线下培训我都一律不接),就更别说其实在三节课还有很多业务方面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思考。
所以事实就是,经历了前期的一系列变故和调整后,结果变成了:我们三个人,花了大把时间在干一件看起来注定很难给我们带来足够价值和回报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我们仨完全不知道事情到底为啥就走到这一步了。
当天晚上结束回家时,我感觉我们仨心中都隐隐有个声音在说:我们这特么到底是在图个啥呢?这特么真是太悲催,也太坑了。
说实话,出现这种情况,我确实对小茉和小鹿还挺过意不去的,毕竟好多问题,其实是因为我一开始想得不够清楚,才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后果。
但到5月20号左右,虽然还没有做过任何推广,挂在喜马拉雅上的这个音频课毕竟已经也有了几百个用户购买了,不管怎样,我们总还是要对这些用户们负责。
俗话讲,既然是自己挖的坑,流着泪也要填完。
所以后来,我干脆撇下了她们俩,自己扎下来又熬了两天时间重新把新的内容结构先梳理出来了点眉目,这一次,围绕着“讲给非互联网人听的运营课”这样的一个定位,我把整个15讲的内容结构变成了这样——
前2讲,先通过几个我身边真实发生的通俗易懂完全无理解障碍的例子,比如说我一个开面馆的朋友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推广的,我的两个想要开烘焙店的朋友,在运用传统思路开店和运营一些互联网的工作方法来开店,是如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成果的,以及我一个远在成都的朋友,是如何借助互联网,通过几十个群获取了超过她本职工作收入的,通过这些例子来为大家进行解读,互联网和运营到底能帮我们做些什么;
中间10讲,我会具体再通过大量案例来讲解一些我认为是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一些“运营”工作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怎样能够让你的用户成为你的病毒传播源,如何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做到免费高效的获取流量,如何通过数据监测和流程数据提升你的工作效率和转化率,通过哪些常见手段可以更好引导用户的行为和做好用户的维系+管理,等等。总之,这10讲基本都会是很具体很落地,且不限行业领域的一些工作方法了,逻辑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好这些工作方法给自己带来巨大价值和回报。
最后3讲,我预计会回归到一些宏观的层面,聊聊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内,产品、运营、市场、品牌等这些职能是如何配合和衔接的,这样的生产关系分工可以对我们在传统的商业环境中的职能岗位设计产生些什么样的启示,以及,一个人的“运营”能力要想持续获得提升,可以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典型的路径可能是怎样的,等等。
总之,这样的一个内容结构,基本跟《运营之光》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深度上也更加通俗易懂。
这版内容可以做到,对绝大多数人,哪怕你不是干互联网的,听完后也一定会有启发,能知道运营是怎么回事,能在哪些地方帮到自己。
从用户价值来说,我认为我在整个系列音频中讲到的哪些工作方法,逻辑上要是听明白了,能把其中一个用起来,就已经远远值回这个音频课程的票价了。
到此为止,这样一个内容结构,总算能够做到:既创造了一些新的价值带来面向新用户们带来一些价值,又能够说服我自己。
再之后,我又花了2天时间,录完了其中一半的内容,于是,这个音频课程总算可以正式上线售卖了——之所以先录一半,是还想保留一点空间,视前半部分部分用户听完后的感受和反馈看看要不要再来做一些调整和迭代,或者是再加点东西之类的。
至此,前后历时接近200个小时,坑了自己,也坑了喜马拉雅的同学们,大家一起做了许多性价比着实不高的事情之后,总还算是能拿出来个对大家能说得过去的交代。
所以,在此终于可以低调的把这个音频课程拿出来推荐给大家了。
按照喜马拉雅的建议,这个音频课程定价为88元,但现在在新品期,仅需58元即可购买,共更新15讲。过期后会回复原价。
不过我要郑重说明一下——
这个课程如上所言,更通俗更浅显一点,逻辑上更适合很多非互联网人,或是想要转行互联网,但目前还啥也不懂啥也不知道的同学来听。如果是工作1-2年以内,但目前感觉自己其实除了执行打杂啥也不会的互联网人,也可以考虑购买听听看;
我觉得这个音频重点解决的问题是“解惑”,比如很多人天天吵吵着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转型啥的却从来没转型成功过,听完这个音频你应该会知道他们到底问题在哪里的。再比如说,很多人可能到现在为止都不太理解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用户,做营销啥的跟传统的营销推广有啥区别,听完这个音频应该也会清晰不少。当然,除了解惑外,我也给了挺多可落地的工作方法的。
如果已经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2年以上,且已经认真看完过《运营之光》,甚至是已经参加过三节课课程的同学,就不建议购买了,估计这个课程能给到你的启发和帮助会比较有限。但是如果你身边有人非要抓着你帮忙改个文案、策划个活动(帮忙,你懂的),或者让你给他讲明白运营到底是干啥的你讲了半天他还是没明白,你可以把这个课直接丢给他,授之以渔。
如果你就是那种非互联网从业者,有心想了解下互联网,或者学习下互联网营销、运营啥的,这个课程应该挺适合你的。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也欢迎把这个课程推荐给他们,我保证肯定能值回票价的。
主要是吧,好歹让小鹿小茉她们前后折腾一起搞这个东西搞了好久,包括我录完了音她们还要经常熬夜帮我剪辑编辑啥啥的,经常搞到半夜是常事,要是最后销量惨淡啥的,对我倒是无所谓,但对她们就真的太坑太坑了。。。
如需购买或试听内容,直接长按下图扫码就好。
另外,因为想要主打“增量用户”,也想要把“运营是互联网时代一种人人都有必要掌握和学习的能力”这个信息传递给大家,所以这个音频课的标题也一直挺纠结的,到现在也没找到一个特别好的。看看上面这个海报里这个特别容易让人一脸懵逼的标题你就知道了。
所以,如果关于标题有任何建议,也欢迎随时留言告诉我。拱手为谢。
再,小鹿和小茉也在帮我策划和琢磨,说我在这个喜课里讲了这么多案例,回头要不要找个神秘大咖嘉宾,跟我一起录一起对谈啥的,对于某些运营案例的背后来个刨根问底抽丝剥茧,然后加到这个喜课中去作为一期特别节目。
如果要搞,你们最想听到我跟谁来对谈?也欢迎留言,保不齐哪天就真的实现了呢?
最后,奉上一句发自肺腑的血泪之言:跳坑入坑,皆需谨慎。(完)
猛戳“阅读原文”也可立即试听本音频专辑发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