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禾旅读
在这里,有来自海内外父母的用心体验,有易行有效的教育方法,有每周一期的专家讲座。和孩子一起旅行、阅读、成长,我们一起,终将改变他们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青禾旅读

拿了金马奖的《嘉年华》:一个女孩,要避过多少暗礁,才能安然地度过这一生

青禾旅读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11-27 06: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部电影揭示的暗礁,可怕的是我们并不陌生。其实,不少暗礁岂止只是女童需要面对。


本文来源:闺友 guiyoutuan,作者浅草。




去看了电影《嘉年华》。

排片很少,人也很少。偌大影厅,只有10个人,清一色女性。

这部片子,对外宣传的敏感词是性侵。如果不是因为这几日正好有相关话题甚嚣尘上,估计去看的人会更少。

很多人说它是中国版的《熔炉》,我看下来却觉得还是有区别。

它没有像《熔炉》那样,直面权势对真相的抹煞,对法律的左右。也没有普通平民和强权之间的激烈对抗。

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导演用了一个几乎粗糙的情节,匆匆一掠。

之前很多人惋惜中国为什么没有《熔炉》这样的电影,也有很多人叹惜国内的电影审查制度拍不了《熔炉》这样的电影。而《嘉年华》的上映,正是因为导演文晏把焦点投放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成因上,规避了政治敏感话题,才巧妙地绕开了暗礁。


片子中,两个被性侵的小女孩才12岁,是同学。其中一个女孩新新有个干爹,是她父亲巴结的权贵——某商会刘会长。

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由干爹领着买假发、去卡拉OK唱歌、去酒店开房,在房间里玩闹、喝啤酒,最后,遭性侵。

与《熔炉》里寄宿在聋哑学校的聋哑孩子不同,她们是健康少女,有自己的家(虽然不一定温暖)。


她们面对的,也不是凶相毕露的校长和老师,而是戴着干爹面具,带她们吃喝玩乐,最后才伸出魔爪的另一种禽兽。


小女孩年少无知,以为有人对自己好是一种运气,殊不知,恶魔携带着一枚糖衣炮弹。


她们的嘉年华,还没开始,就已经被摧毁。因为懵懂,尚不知自己遭遇的究竟是何种程度的侵害,以至于在片中令人心碎地发问:处女膜是什么?

教育中的性教育这一环,露出了可悲的底色。

借用一句话:你嫌孩子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你孩子小。


《嘉年华》一片讲述的,并不止是2个小女孩的性侵事件,它是4个不同年龄段的女孩,在不同成长背景之下的残酷青春物语,且彼此间隐含着因果关系。

除了两个受到性侵害的小女孩小文和新新,片中还有两个女孩莉莉和小米。

《嘉年华》剧照,左莉莉,右小米


莉莉是个外来打工妹,在酒店做前台,认识了当地一个混混,跟着他吃喝玩乐之余,爱上了他,以为自己交了好运。直到某一天,混混亲手把她送到一个老板手上,被性虐。

她最后做了堕胎手术,在身心双重受创之下心灰意冷地离开,去向不明。

临走前,她给小米留下了一个首饰盒,里头有口红、耳环, 都是小女孩渴望拥有的东西,她为之付出的成长代价。


小米的成长经验则更为直接粗暴。

她是酒店的杂工,13岁离家,流浪过15个城市,吃尽苦头,却不肯回老家。

电影里她出场的时候,站在海滩边一座玛丽莲.梦露的雕像下。

雕像上的梦露,做着她经典的掩白裙动作。金发、红唇、性感的姿态,是这座城市对她的粗浅解读。

小米一脸困惑地拿手机拍下了梦露裙底风光,手抚过梦露穿着高跟凉鞋的脚,以及,脚趾上的红色蔻丹。

不难看出,这个衣着土气的少女渴望拥有属于她的白裙子、口红、高跟鞋。以及,长大成人的愿望。


她只有十五岁半,还不到拿身份证的年龄,却已经有了很多的江湖『智慧』。既世故又天真。

她会撒谎骗酒店老板说身份证丢了,正在补办。

会虚报酒店要清洗的浴巾数量,赚取少额外快。

她能判断出刘会长的不良企图,偷偷拍下视频,却在警察来调查时做假口供。


她偷偷藏起了小女孩落下的金色假发把玩,对警察谎称没看到。


律师来向她取证,她不失时机敲竹杠。


甚至为了能有钱办一张假身份证,好留在这座城市打工,她铤而走险,拿视频勒索刘会长。却在取钱的时候,被刘会长派来的流氓跟踪、殴打。

电影没有拍出她被打的画面。只是镜头一转,她已经满身沙子,鼻青脸肿,像一尊破败的娃娃躺在医院长椅里。除了被打,还有没有遭受更大侵害,电影里没有明示。

小米在与这个社会的博弈中,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幼稚与渺小,走投无路之下,她叫来律师,把能够揭发刘会长的视频文件储存路径告诉了她。

最后,小女孩性侵事件在电视新闻上通报,刘会长受审,做假证的鉴定医生被抓,干扰司法公正的公安局长被处理。


但讽刺地是,好消息传来时,小米正盛妆等在一个房间里,等着她初次接待的嫖客到来。

如果说,小米一路倔强冷硬敢于反抗的形象,就是敢离家出走的小文的延伸,那么在那一刻,她应该是意识到,虽然一路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奔跑,总算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嘉年华》剧照,小米



小米最后的出逃颇有隐喻意味。

她穿着美丽的白裙子、高跟鞋,戴着莉莉留给她耳环,骑着小电驴,奔驰在大路上。

她前方的拖车上,正放着撤离的梦露雕像,风情全无,像一个破败的巨大娃娃,不知道要送往何处。

《嘉年华》剧照


据说,不快乐的小孩都渴望着快快长大。

张爱玲说: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拿到第一笔稿费买的东西就是一支口红。

口红、高跟鞋就像长大成人的标配,好似拥有了它们,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是,谁知道长大后,还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等在前方呢?


莉莉口中那一句『下辈子再也不要做女人』是终极答案吗?

《嘉年华》画面处理虽然简单,但是拍得很艺术,片中隐喻很多。导演的文艺女青年气质鲜明可鉴。

粗制滥造的玛丽莲.梦露雕像,在电影里刚出场时还很光鲜靓丽,不久之后,就被贴上了各种小广告、涂上了各种办证电话,变得极其丑陋。

在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和基础审美尚无法解读这类舶来品的符号学意义时,这种东施效颦的引进显得可笑又可悲。

而雕像背后的远景,是正在建设中的高楼。近景,则是一个刚兴建的海边度假村。

导演的眼光很毒辣。国内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假的花树、假的城堡、假的花园与古董车。

而新人们,就在这种虚假的背景里,拍摄她们的浪漫婚纱照。


我每每身临这样的场所,都会产生不适感。

就是这种不适感让你心生警惕,知道眼前的景再美,都是虚假繁荣,不能沉迷,否则注定要幻灭。


片中的滨海,是一座意象化的城市,被经济大潮拔苗助长的城市。

快速升级的城市配件,被金钱与权势刺激得迅速膨胀的欲望,以及跟不上的道德体系与教育背景,都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把性侵的话题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就具备了社会层面的意义。

1、小女孩为什么会给恶魔实施侵害的机会?

小文的父母离婚,父亲没什么能力,做杂工维生。母亲暴戾、神经质、自私,经常跳舞夜归,让女儿承担买菜这样的家务不说,稍不顺心就打骂她。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爱与温暖。


新新的父母虽然家庭和睦,性情温和,但拜金、懦弱。其父会为了巴结刘会长让女儿认他做干爹。


《嘉年华》剧照,小文离婚的父母


2、受害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如何?

得知女儿受辱失贞,小文母亲顺手就给了她一记耳光。


小文母亲觉得女儿穿漂亮衣服、披头发就是不学好,粗暴地将她拖到浴室绞短了头发。

但其实,爱美是这个年龄段女孩的天性。


外人的眼光电影里没有展现,但是派出所所长给小文录口供时,语带恶意的一句『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一样了』就已经代表了旁人的立场。


《嘉年华》剧照——被母亲绞短了头发的小文


3、身为监护人的父母,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事件?

小文的母亲算是见了点世面的,请了律师。


新新的父母选择私了,接受了刘会长赠送的昂贵手机以及给两个女孩转学并承担学费的承诺,试图以此来说服小文的父母不要再追究。新父还可耻地替刘会长辩护:他喝多了一时糊涂。


这种有着平庸之恶的父母其实很多。

他们受教育程度有限、见识有限,虽然没有打骂女儿,却始终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一桩需要掩盖的丑闻。

既然伤害已经造成,且无法弥补,不如要一些实际的赔偿来得合算。

庆幸地是,小文父母误打误撞请了一个好律师,一个专门替受性侵的女孩维权的律师郝洁。

因为处理此类案件十几年,郝律师对女孩在案件中受到的伤害有深刻的认识,才会有这样的使命感,不被利益和权势左右。正是在她坚持不懈地努力之下,犯罪之人才受到了应有惩罚(虽然力度还远远不够)。

史可饰演的律师郝洁



电影看完,想了很多。

在中国,性侵害的维权之路的确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除了法律上的完善,执行力的监督,还有普通民众意识的破壁。

为什么性侵事件现在越曝越多?不是因为从前它不存在,而是从前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犯罪,大多以怕传开来丢脸为由,悄悄掩盖下来。 就当是被疯狗咬了一口,打了狂犬疫苗,给颗糖安抚一下就没事了。

家长不会认识到,它戕害的是孩子的一生。

甚至,很多孩子都走不完这一生。

《嘉年华》剧照


这样的社会背景,导致犯罪成本太低、维权成本过高,从而阻断了正义求索之路,助长了犯罪的滋生。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性侵的危害,从源头上予以杜绝。提高犯罪成本,让恶魔的爪子不敢伸出来。让受害者感受不到来自周遭的恶意,真正摆脱心魔,走出阴影。

这才是这类影片存在的最大意义。



而从孩子的教育层面出发,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生命安全教育这么简单。

随着科技进步,孩子们对外接触的窗口增多,资讯更丰富,心智也越来越早熟,面临的诱惑自然就越多。

这时候,三观的教育更为重要。

看完《嘉年华》,我还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成长教育》。

漂亮少女珍妮聪明、有才华、有品味,遇到潇洒风趣、有钱有品的成熟男人,给她买华衣美服,带她去高档餐厅吃饭,去拍卖会见识真正的艺术品,去赌马感受刺激,去音乐会听名家演出。

《成长教育》剧照


在男人花样百出地哄骗与诱惑下,珍妮成为他的猎物,退了学,放弃了去牛津大学读书的梦想。

最后却发现对方早有家室,她也不是第一个受骗的女孩。

虽然最后,珍妮还是在老师帮助下考入了牛津,但青春已被过早地绞杀。

《成长教育》剧照


珍妮出生在中产家庭,物质并不匮乏,家教甚严,也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但是,终归年轻单纯, 她以为自己走上了一条人生捷径,殊不知,命运给你的所有礼物,早就悄悄标好了价码。

女孩无论穷养或富养,成长路上遭遇的暗礁实在太多。

鲍伯迪伦唱: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男人。

那么,一个女孩,要避过多少暗礁,才能安然地度过这一生。

一部电影,篇幅有限,没法把所有内容在两个小时内说透,大量的留白需要人们去做功课。

但是, 像文晏这样的导演,已经是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甘愿背负风险,让黑暗中摸索的人看到了前行的方向。


《嘉年华》导演文晏


听闻此片拿了金马最佳导演奖

恭喜文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