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金句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  2 天前  
新京报评论  ·  民间反偷拍,不该受威胁 | 新京报快评 ·  4 天前  
纪法指引  ·  【重要】挪用公款罪实务疑难问题及解析 ·  6 天前  
求是网  ·  四个方面看我国绿色发展奇迹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纪录片《一带一路》讲述家与梦的新故事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5-21 23:12

正文


从宏大处着眼,自细微处落笔,已成为近年纪录片创作一种普遍的艺术追求和趋势。作为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纪录片如何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更广阔的全球化视野、更新颖的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其在某种程度上拓展和创新了影像书写与表达的方式,为纪录片创作带来新的启迪和方向。

近期,为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平台推出的特别编排多以“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为主。其中,作为首部全面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纪录片,《一带一路》将宏大主题与绵密的叙事风格相融合,用纪录片这一通行的国际语言,为新时期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创新了表达。


《一带一路》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经央视科教频道倾力打造的史诗文献共分六集:《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筑梦丝路》。摄制组跨越四大洲,全程20万公里,历时一年运用多种创新手段为观众呈现出一台揽括30多个国家、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历史遗迹、重点工程与各民族合作项目在内的多视角、多维度、多语境的人文奇观,并以60余位普通人物的真实讲述为蓝本,力求从方面凝聚国际共识,持续透视历史纵深,突显当代发展战略观照,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与“和平丝绸之路”的共同梦想。



如片中旁白所言:“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印满的,不仅是对昔日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交流的记忆,更将印满现实发展的印辙。”这幅色彩斑斓的丝路画卷利用富有厚重历史感的运动光影打开了文化流淌的伟大篇章。当匆忙的人群踏上那片共荣的净土,文化的魅力在每一个个体心中油然而生,从学习、生活到事业、人生都与中国有着极深缘分的哈萨克斯坦国姑娘、见证了中埃双方经贸合作区拔地而起的埃及女工、与中国工程师一起将风电能源开发至今的斯里兰卡技术人员,生存、生活于共同发展体中的他们凭借源自内心的热情与动力向观众证明着繁荣与情感的相互交织,使那寸历史的光阴大步踏进国际的视野。春夏秋冬的阳雪风霜见证了不同民族的双赢渊源,不同国情的共赢、多赢亦于此百花齐放,属于国际化的一抹传统、一丝底蕴正在古老的大漠孤烟中犹如株株千年不朽的胡杨和碧海茫茫中的直挂云帆一般迸发出新鲜、强劲的生命动力,时刻向国际证明着构建共同体的光辉魅力。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这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的影像站在传统纪实基础上以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颇具史诗气质的类型风范和细腻凝练,带有微观色彩的叙事风格突出着“沿线国家共创辉煌”的展望主旨,有效实现了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契合。哈萨克斯坦总统拉赫蒙面对哈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中国筑路工作服表示:中国公路建设者用六年时间实现了哈国的“南北统一”;《光明纽带》一集以平时言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巴基斯坦北部,每天坚持跑步回家的女孩,因为当地电力不足时常停电,迫使她只有尽快进家才能在天黑前完成完作业,然而,由中国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并即将落成的巨型水电站终将扭转这一现状,伴随水花滚滚的无尽能量迸发而出,永久的光明足以抵消黑夜的匆忙照亮每个人的内心。一幕幕生动朴实的“故事”正为44亿人带来太阳般温暖的“一带一路”中上演,并不断诠释出发展的价值与共享的典范



作为浓缩时空,增补情感的影像表征,《一带一路》以小故事阐述着大战略,以磅礴有力的镜头画面为大众渲染出一个个隐秘而伟大的瞬间,包括对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等国际政要的访问都以贴切、自然的表述记录着他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所思所感,并以真实例证对其作出着回应和点评。此外,本片虽涉及数个国家的不同风土人情,但一种情节将越过语言的界限团结众人——家与梦。对于国家来说,张开双臂呼唤周边的人文诉说,最初的梦想跃然大爱之上,不管在哪,适时的接受、吸纳与共享,才能迎来花未落、梦已醒后的朝阳,当七彩霞光普照每一座城市,陶醉其中的必然是书写不尽的,与天地合德、四时合序的文明。



史料佐证下的立体档案

将文化传承与发展部署上升至“追梦”层面,作为展现人文历史的文献笔记,纪录片时刻积淀在现实生活的传统因子中,尤其作为“观念意识形态”呈现出来的认知模式更将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语境下的“关注性”突显而至。然而对于这么一部纪录片而言,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证实异常艰难却必要至极。因此,主创团队在拍摄时尤其注重借鉴国际通行历史类纪录片的讲述方式,在考究、佐证方面做出突破尝试,效果显著。


为了证明郑和下西洋对欧洲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主创多次与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沟通,终对其馆藏画作——15世纪左右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里尼的《诸神的盛宴》进行了考究式拍摄,剧研究者介绍,借助特殊工具对笔触间的宴会器皿加以观察不难发现皆为中国青花瓷器,语言呈现后惊叹众人,文化奇观背后无不隐藏着彼时中国郑和商船的贸易输送与手工品交流行为的大规模传播。



再如为了对宋、元两朝已出现异常发达的海上贸易加以证实,摄制组特赴日本京都龙谷大学拍摄了一幅名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收藏版图,这幅绘制于15世纪的元代地图为我们清晰标注出亚欧大陆海岸线及当时非洲大陆所在的大体位置,这是非洲第一次出现在已有文献记载的东方版图中,也恰恰证明了当时抵达非洲的中国船队的存在。又如剧组专程探访了收藏于大英图书馆中,被世人誉为最古老的粟特语信札,这组源自古粟特人的语言材料是被探险家斯坦因于1907年在距中国敦煌90公里外的荒漠中发现的。其中文字详细记载了包括胡椒、亚麻、麝香等诸多用于交易的商品名称,最另研究者振奋的是上面还题写到洛阳、酒泉、长安、敦煌等若干中国地名,甚为可观。


纪录片《一带一路》以真实为先导,以责任为基础,为观众建构起一幕幕具有学术研讨、理论支撑、史料提供、话语先行意义的立体影像。故有学者概括其为:“《一带一路》用镜头与事实将绵密叙事与宏大主题紧密结合,为新时期构筑‘一带一路’话语建设创新了表达、树立了标榜。”



(作者黄亚利系中国传媒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纪晓楠系中国传媒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