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是中国摄影界的权威动态信息刊物,是中国发行周期最短、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摄影类专业报纸。新浪官方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cppclub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冲上热搜!申公豹“代购药单”火了 ·  6 小时前  
贵州日报  ·  免签入境新政+1,今起执行! ·  13 小时前  
中国财富  ·  吴茜履新 ·  3 天前  
百姓关注  ·  突发!一客机失联 ·  3 天前  
贵州日报  ·  突发!美国一飞机失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摄影报

摄影进阶之光影塑造空间层次

中国摄影报  · 公众号  ·  · 2024-12-26 21:00

正文

光影在摄影中不仅被作为视觉表达的基础元素,更是塑造空间层次、揭示画面深度的重要手段。通过光影的有效塑造,摄影者可以在二维的平面影像中创造出三维空间的效果,使观者从平面的影像中感受到纵深、体积和距离的变化。
光影对空间的塑造作用,首先体现在它能通过不同的亮暗对比强化物体的层次感。不同方向的光线投射于物体之上,会催生出截然不同的明暗分布格局,进而对物体的层次感产生深刻的影响。逆光、侧光和顺光这三种常见的光线方向,各自具有独特的视觉特质。逆光,以其独特的魅力,常常成为摄影者塑造轮廓感与层次感的得力助手。当光线从物体后方逆向照射,物体的边缘便会被勾勒出一道高亮的轮廓光,这使得物体与背景之间瞬间产生鲜明的区分度,其立体感以及与背景之间的空间关系得以凸显。在逆光的映照下,背景往往趋于昏暗,与前景的明亮形成反差,物体的轮廓在这种对比中愈发清晰,仿佛从背景中“跃然而出”,在空间上实现了巧妙的分离,为画面注入了视觉层次与张力。侧光则以其对物体表面明暗变化的精妙强调,为突出空间感开辟了独特路径。侧光所营造出的明暗对比极为鲜明,这种特性使其在展现物体的细节与质感方面独具优势。尤其在拍摄建筑、雕塑等题材时,侧光如同一位敏锐的雕刻家,能够清晰地将物体表面的凹凸纹理一一呈现,使得物体的形体和层次更加丰富饱满。相较而言,顺光的明暗对比则相对较弱,它更倾向于柔和、均匀地照亮物体,因此在表现一些细腻、平滑质感的画面时更为适用,而在塑造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方面则稍显逊色。
与此同时,通过在画面的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间巧妙地布局不同强度的光影,摄影者能够在二维的有限平面上成功营造出仿若三维空间的纵深错觉。例如,在前景设置高光区域,而背景则以阴影笼罩,如此鲜明的明暗对比能够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深度。这种对比强烈的光影布局,强化了画面各个元素之间的空间关联,使得观者能够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不同元素在空间中的位置坐标。在风景摄影中,摄影者常常利用日出或日落时分那温柔而富有变化的光线来营造空间层次。此时,前景中的石头、草木因沐浴在光线下而显得明亮耀眼,而中景与背景随着光线的逐渐减弱,渐次陷入深邃的暗影之中。这种光影的渐变过渡,宛如一条无形的视觉引导线,牵引着观者的视线从近处的景物缓缓延伸向远方的天际,使观者仿佛在画面中“漫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空间沉浸感。这种借助明暗对比所营造出的空间深度,不仅能极大地提升画面的视觉吸引力,更能在观者的内心深处引发对所拍场景的强烈共鸣与情感共振。在建筑摄影领域,摄影者除了运用明暗对比之外,还常常别出心裁地借助光影来构图,以营造出建筑空间独特的层次感。建筑物内部的走廊、楼梯等结构,在光线的作用下,会形成明暗交替的线条韵律,从而在画面中塑造出多重空间的错觉,为观者“铺设”出一条通往画面深处的视觉路线。
在长曝光摄影中,光影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升华。它不仅是静态空间的表现手段,还是动态时间的记录工具。在长曝光的过程中,光影的运动轨迹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种时间的延伸效果。夜间城市中的车流、河流中的流水、云层的移动等,都可以通过长曝光表现出运动状态。这种光影轨迹使画面具有了层次,让观者能够从中看出时间的流逝,感受到动态之美。通过捕捉光影的动态变化,摄影者可以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使得原本静态的画面焕发出更丰富的层次和魅力。
此外,在摄影的空间构建中,阴影的消失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空间暗示。通过将阴影引向远方,摄影者可以在画面中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感。阴影的消失点通常位于画面中较远的区域,这种渐行渐远的暗影结构将观者的视线引向更深处,甚至延伸至画框之外,打破了空间的边界。如拍摄一条蜿蜒的道路时,摄影者可以利用两旁道路的阴影布局,将画面的深度从近景延伸到远景,通过阴影的递进使画面具备空间的广阔感。阴影消失点的运用,更是一种视觉心理层面的微妙暗示,观者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向阴影的消失点。在这种视觉引导的过程中,画面的空间层次感得以进一步强化。
综上所述,光影既是视觉效果的创造者,也是空间感与时间感的塑造者。在光影的引导与演绎之下,画面能够呈现出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彰显出生命力与感染力,构建起摄影者与观者之间的视觉交流与心灵共鸣。

广场之夜  温金溪 摄
点评:航拍视角展现了广场之夜的灯火辉煌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灯光的层次与广场的几何结构相结合,展现了空间的活力。如果能适当降低亮度,平衡整体光线,并增加一些细节,画面的表现力将更上一层楼。

问鱼  郑静 摄
点评:作者通过逆光捕捉儿童在水族馆中的互动瞬间。蓝色的水和鱼群为背景,与孩子们的剪影形成对比。人物的肢体语言自然且富有感染力,吸引观者视线。

高安古韵   徐世亮 摄
点评:作者利用内外框架结构画面,将传统建筑的精致细节与深邃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黄金分割处的人物作为点缀,强化了画面的叙事性。光线的分布恰到好处,既突出了建筑的古朴之美,又营造了空间的立体感。

雾里画秋  李鹏飞 摄
点评:前景树木的色彩对比清晰,呈现了秋季的丰富色调,远景的山脉则为画面提供了厚重的背景支撑。前景与背景色调形成冷暖对比。绵延的植被和山峦构成一幅辽阔的自然画卷。

拥抱自然  曹宗白 摄
点评:作者巧妙利用自然景观和光影变化构图,茂密的绿色植被与村庄白墙构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增添了画面的视觉感染力。

春雪  徐成玲 摄
点评:作者通过仰视角度展现了春雪覆盖下的田野景观,绿色与白色交织,形成色彩对比。马的加入增添了动感与生机,使得静态的自然景观更加丰富。如果将马置于画面更显眼的位置,同时强化雪地的纹理细节,画面的层次和视觉张力都会显著提升。

影  丁晓茜 摄
点评:作者以叶片的透光特性为核心,通过极简的构图和明亮的绿色色调传递了自然的生机与力量。光影生动地勾勒出叶脉纹理,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细琢  程美娥 摄
点评:自然光线从侧面投射,画面层次分明、光影生动。遗憾的是,背景杂物较多,稍微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如果能简化背景,或者更紧凑地裁剪构图,将焦点集中在人物与陶器的互动上,画面的叙事性将更为突出。

故乡的樱花  许峰 摄
点评:画面呈淡彩色调,表现了瓦片屋顶与盛开的樱花枝条。纹理清晰的瓦片和柔美的樱花形成了动静结合的视觉对比,同时富有节奏感和浓厚的地域文化韵味,形成一种典雅的风格。

老家  乔伟 摄
点评:作者通过俯视角度呈现中国传统村落的全貌。温暖的色调与建筑的错落有致使得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乡村的和谐美。细节处理上,侧光塑造房屋的立体感,突出了纹理。

晨曦  胡毓琪 摄
点评:日光与山体的倒影互相映衬,水上行船展现生活气息,呈现出一种静谧祥和的自然氛围,构成了具有东方韵味的画面。

阳光普照  刘灿喜 摄
点评:作者将远山、树木和雾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阳光穿透树林,金色光束洒在山间,展现了大自然的灵动之美,构成了充满诗意的画面。色调处理得当,画面层次丰富。

晨练   顾峰 摄
点评:人物的轮廓在逆光下清晰可见,光线穿过树木洒在地面上,形成了光影斑驳的视觉效果,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如果将镜头稍微拉近,强化人物的动态或者表情,并控制曝光避免亮部过度分散注意力,画面的叙事性和视觉吸引力会进一步提升。

霞染丹霞  邓翠枚 摄
点评:作者运用黄金时刻的光线和层叠的山峦营造出静谧且充满诗意的景象,河流从右下角蜿蜒延伸至远方,形成了天然视觉线索。山间的云雾与温暖的日出光芒构成了对比关系,提升了画面的情感张力。

地下奇观  沈连清 摄
点评:作者通过多彩的灯光与洞穴地貌的结合,展现了地下景观的神秘与壮丽。蜿蜒的步道和梯田状的地貌让画面层次分明且具有空间感。灯光色彩鲜艳,但容易分散观众注意力,若能适当弱化部分灯光的强度,整体效果会更为和谐。

巍峨壮美  张邦俊 摄
点评:画面色彩鲜艳,前景的黄绿色与远景的紫灰色形成了色调对比,具有视觉张力。弯曲的公路巧妙地将画面分割成有序的几何图案,通过山峦与田野的对比,展现了广袤自然的壮丽景象。

童年的记忆  龚胜利 摄
点评:自然光线柔和,细腻地刻画了小巷的建筑质感,黄金分割的构图使得玉米串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趣味。如果能适当调整拍摄角度,将人物与背景中的玉米结合起来,或通过后期稍微提升色彩饱和度,视觉效果会更好。

戈壁人家  罗莉 摄
点评:房屋的暖色调与周围冷色调的蓝色沙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远近结合的构图层次丰富,巧妙地表现了空间的辽阔,展示了人类生存的顽强和自然环境的荒凉之美。

光泽  周晓嵘 摄
点评:作者突出了景观的纵深效果,使崖壁与田地之间的光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大地的立体。绿色的田地与暖调的光线交相辉映,为画面注入了生命力。

璀璨星空  金美媛 摄
点评:作者通过精确的曝光和后期处理,让星空细节和地面桥梁剪影得到了较好的呈现,展现了银河的壮美与静谧。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结合,突出了和谐美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