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矿业界
矿业第一大自媒体,专注于矿业现状及趋势分析,以犀利的嗅觉,每天更新矿业动态、矿业商机、矿业案例、矿业智慧,洞见矿业未来成功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南方科技大学赵天寿院士、李一举等《Angew ... ·  5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天津大学宋东坡教授课题组 Angew: ... ·  昨天  
高分子科技  ·  清华大学杨忠强课题组 Matter ... ·  昨天  
高分子科技  ·  天工大高辉/余云健、吉林大学杨英威 ...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香港中文大学魏涛、许建坤、秦岭《AM》:组织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矿业界

新华社:锈锈的“钢拳”——日本钢铁业拳头企业造假影响有多大

矿业界  · 公众号  ·  · 2017-10-16 16:58

正文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特稿:锈锈的“钢拳”——日本钢铁业拳头企业造假影响有多大?

新华社记者

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造假丑闻仍在发酵,最新消息是其不合格产品供应汽车、飞机、新干线、军工等多个领域制造商,数量从200家上升到了500多家。神钢是日本钢铁及金属制造业的拳头企业,如今愈演愈烈的风波却让这个“钢拳”露出斑斑锈迹。为何神钢丑闻影响如此巨大,被称为捅漏了“日本制造”的天?

被透支的信任

神户制钢所发表的声明称,公司铝、铜等业务部门通过篡改产品出厂数据,将部分未达标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出售。此外该公司高砂制作所生产的铁粉制品也涉及伪造数据,产品的挤压坯密度与客户约定不符,检查数据被篡改。

神钢辩称挤压坯密度高的铁粉容易成型,烧结产品强度高,对产品性能影响不大。然而,用户所需数据一般根据自身产品特定要求设定,一旦神钢实际产品数据不符,用户一整套建立在此产品数据上的其他产品部件开发就都可能走样,无法匹配。

例如,铁粉可以被硬化以生产烧结零件,用于多种汽车零部件。如果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每个零件数据都被供货商篡改,最终会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异常。这才是让人担心的地方,也是客户对神钢失去信任的根本。

事实上,神钢此前也曾曝出造假丑闻,其下属的神钢不锈钢钢丝公司为减少次品数量,在过去超过9年间篡改不锈钢钢丝的拉伸强度试验数据,将不合格产品作为合格产品发货。

神钢社长川崎博也12日表示,将优先推进安全性检查验证。他承认神钢的信赖度已降为零。日本经济产业省认为这“关系到日本制造业整体的信任问题”,“动摇公平交易,非常遗憾”,要求神钢1个月内拿出防止再犯的对策。

被篡改的“安全”

神钢丑闻牵涉到的下游企业和产品包括丰田汽车、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MRJ、新干线列车、H2A火箭等,甚至包括美国波音公司。

日本经济产业省确认,神钢问题产品还用于日本军工产品,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和斯巴鲁等4家公司的军工部门都用了问题产品,可能用于飞机、导弹、装甲车等。日本防卫省担心强度不足可能导致装备的使用期限变短。各公司都在抓紧检查相关产品安全性。

以客机为例,用于制造机翼上翼面蒙皮等的铝材必须强度极限和屈服强度高、承受载荷大,否则在飞机高速飞行时,巨大的压力有时会导致蒙皮极细微裂纹,裂纹会在飞行时不为人知地突然加大,危害飞行安全。

三菱重工正在开发的MRJ也采用了神钢问题产品,但三菱重工称“在设计和安全性方面都留有富余,确认包括强度在内的产品安全性没有问题,现在认为不会对客机开发带来影响,将继续收集信息”。

可能采用了神钢问题产品的波音公司称“正在继续调查中”。

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等日本几大汽车公司都是神钢客户,均展开自查。丰田称,其国内工厂组装的部分车型采用了神钢问题产品,并称“供货方违反承诺是重大问题”。日产称对于性能的影响正在抓紧确认”。

JR东海公司的新干线车辆也使用了神钢问题产品。根据过去5年的记录,发现与车轴相关的2种共310个产品的强度低于规格要求。JR东海公司社长柘植康英对此表示“极为遗憾”,计划在今后年度定期检查中尽早将问题产品更换掉。

锈迹斑斑的信誉

神钢事件波及一大片日本知名企业,因此对日本制造造成重大打击。

日本立正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苑志佳说,日本制造业问题频出的根源在于制造业内部的金字塔式分工。

他说,制成品企业在塔尖,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在塔底。长期以来,制成品企业习惯于以牺牲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利益来追求自身的产品换代,要求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在技术和成本上跟进。进入本世纪后,工业制成品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但供应商们越来越跟不上龙头企业的节奏,“开发新材料等需要巨大投入,而这些企业已不堪重负”。

日本汽车行业智库现代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吴保宁指出,日本制造业暴露出的问题源于三方面因素:第一,对制造业从法律和标准上加强管理,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第二,材料、零部件供应商背负着来自下游企业的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第三,企业内部利益驱使,强调创利创收,忘记和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遵纪守法。

更有学者认为,日本制造业集体跳水,反映了日本制造业目前正在遭遇转型期的尴尬和试图“再崛起”的无奈。在夹缝中,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品牌急于求成或掩盖下滑业绩,是导致日本制造业近年来丑闻不断的根源。(综合本社记者华义、杨骏、刘秀玲、钱铮报道)

来源:新华社

·END·

长摁二维码,添加 主编微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70%的地矿精英已经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