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理的科普作者很善于回答这类「怎么办」的问题的。因为他们的着眼点是输出知识,问题只是个引子。如果这些知识能跟你的问题挂点钩,无论你问什么,他们都能把这些知识说给你听。「你有僵固型思维」、「你是回避型人格」、「你陷入了一种竞争性思维」……我以前也这样。
可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看这些问题的角度,就会有些不同。他会想:
「你现在是这么描述自己的状况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做事死板」、「不想麻烦别人」怎么让你不舒服了呢?
「当你问怎么办的时候,你是说要怎么接纳自己,还是怎么改变自己呢?」
「如果是改变自己,你想做什么改变呢?做过什么样的尝试吗?又在哪里被卡住了呢?」
最重要的是,他会看到,从「做事死板」、「不想麻烦别人」到「怎么办」之间,是有逻辑上的缺口的。「做事死板」、「不麻烦别人」并不一定要怎么办啊。它们本身不就是你面对问题时所想出来的办法吗?
所以,要让这些问题成立,
这中间还需要有一些假设
。这些假设都隐藏在提问者的问题背后。
他们觉得我应该知道,可其实我不知道。
也许以前聪明的时候知道,但现在我变笨了,就不会把这些假设,当作理所当然的现实了。
很多时候,提问的人会期待你自然了解他的问题,哪怕他并没有把这些问题表述清楚。而回答的人,也很容易顺从了这种期待——毕竟,谁不愿意做那个无所不知的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