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大险企去年保费收入近3万亿,净利或超预期改善
随着全年保费收入陆续发布,上市险企2024年业绩可见端倪。从负债端看,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A股五大上市险企去年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8万亿元,同比增长5.3%;从资产端来看,去年9月以来资本市场回暖,也带动保险投资收益获得正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上述5家险企全部实现保费正增长。券商研报认为,2024年股债市场双牛,预计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超预期改善。(证券时报)
2、《Brand Finance 2025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发布,7家保险机构上榜
1月22日,《Brand Finance 2025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报告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发布。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共有67个中国品牌。共有7家保险业机构上榜:中国平安(第35名)、中国人寿(第109名)、中国人保(第150名)、中国太保(第126名)、友邦保险(第179名)、保诚香港(第233名)、国泰人寿(第487名)。(金融一线)
3、寿险“开门红”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首爆日”哑火
2025年伊始,营销盛事“开门红”是各险企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普遍以每年1月1日作为首爆日,过去数月的“开门红”预热会在这一天变成实际的保费。据同业交流获取的信息,首爆日当天头部三家险企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的个险期交保费均为负增长。
据悉,各保险公司在今年换了打法,从“预收”转为“预录”,鼓励客户将资金以预约限额储蓄的形式存入相关理财渠道,并给予远高于市场的年化收益率,以此提前锁定资金。但这些贴息方式并没有让今年“开门红”首日一炮而红,尽管新业务价值涨跌不一,但个险期交保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下滑幅度达两位数。不过银保渠道则在去年的低基数上打了个翻身仗,同比增长超过80%。
国信证券认为,短期“炒停售”带动行业实现保费收入的脉冲式增长,但客户保险需求的不断挖掘或透支了部分2025年“开门红”期间的保费增量,为“开门红”带来一定挑战。此外,今年市场上的“开门红”产品中,分红型产品居多,结构复杂回本时间长,再叠加利率下行,对客户的吸引力并不如往年的短交快返固定收益类产品。(界面新闻)
4、内地赴港投保停止暴涨,未来热情能否持续?
1月21日,香港保监局公布2024年前三季度临时业务统计数字,期内毛保费总额达到4808亿港元。当中,源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为466亿港元,同比轻微下调0.4%。自恢复通关以来,香港保险一直呈现爆发式增长,一度被誉为香港“特产”。为何如今出现了保费负增长?未来,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热情能否持续?
在业内人士看来,内地访客的新增保费下降主要是受到2023年高基数效应的影响。回望2023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个人人寿保险新增保单保费约590亿元,较2022年的约21亿元飙涨逾27倍。监管趋严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保费增长。2024年开始,香港保监局与香港廉政公署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向内地客户无牌销售保单的贪污及违规行为。展望2025年,业内普遍认为,在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内地赴港投保热情有望维持。(北京商报)
5、险资青睐私募股权:平安百亿基金落子浙江,阳光人寿、海港人寿纷纷组团
据不完全统计,自1月16日以来,就有3家险企先后新设股权投资基金。其中,1月20日,阳光人寿等成立宸曦共赢私募基金,出资额45亿元;1月17日,海港人寿深投控成立绿能壹号私募基金,出资额16亿元;1月16日,平安产险出资近百亿成立轩坤股权投资合伙企业。
除了新设新基金,险资还对过往成立的基金项目追加认缴。近期,平安产险追加认缴嘉兴平汇利海基金20亿元;财信吉祥人寿于近期签署协议,认缴杭州达晨创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亿元。
整体来看,险资参与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呈现出联动政府、抱团出资等特征,这对于募资困难的一级市场而言,无疑是一股资金活水。(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