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彻底颠覆了物理学世界。前者将弯曲的时空、物质、能量和引力联系在一起,后者则描述了宇宙中所有的粒子也表现的像波。由于量子物理的一些基本性质,因此它的内在本质就是非决定性的理论,这意味着我们只能探讨特定结果发生的概率,而无法得知道一个特别设置产生的结果。物理史上最重要的两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玻尔——对我们的宇宙的内在是否是决定论的产生了几次重要的辩论。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决定论的,而玻尔并不这么认为。
○ 氢原子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基本单元,存在于具有特定磁量子数的激发量子态。虽然它的性质都已被熟知,但对于某些特定问题,比如电子在原子中的哪个位置,我们只能给出概率性的答案。 |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user Berndthalle
直到爱因斯坦逝世,他依然拒绝相信上帝确实掷骰子。他推断肯定有某些基本的定律可以决定粒子的特定行为,只是我们的实验和观测能力的失败妨碍了我们看清物质背后的真相。但是,当量子物理在1920年代被发展起来的时候,已知的基本力只有两种:引力和电磁力。科学家还不知道核力的存在,也就意味着科学家并不知道太阳的巨大能量的来源。
○ 太阳的剖面图,显示了太阳表面和内部的不同区域,包括发生核聚变的核心(core)。但是,如果没有量子力学,核心中的粒子就不具备能产生核聚变的性质。 |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user Kelvinsong
太阳每秒钟输出能量为4×1026瓦,这就意味着在太阳核心,每秒钟大约有4×1038个质子聚变成为氦4。整个太阳大约包含了约1057个粒子,其核心大约占了10%左右。这些粒子以极高的能量运动着:在太阳核心的中央,每个质子的运动速度可达到约每秒500千米。同时,其密度也极高,使粒子之间的碰撞极为频繁:每个质子每秒钟都会和其它质子发生几十亿次的碰撞。而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大约1028分之一的质子相互作用会聚变产生重核,进而释放出能量。
所以,即使太阳中大部分粒子都没有足够的能量到达那里,它只需要有一小部分的粒子参与了核聚变反应就能产生我们所看到的能量。接下来我们需要对太阳核心中质子能量的分布进行计算,算出拥有足够的能量,能够将聚变反应维持下去的质子-质子碰撞数量。
○ 太阳核心的质子-质子链式聚变反应。 |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通过计算得出,这个数量为零。这是因为即使在太阳内核的高能环境下,两个带正电的粒子间的斥力太大,使一对质子无法靠近,因此无法发生聚变。当我们考虑到太阳的质量要比宇宙中95%的恒星更加巨大(核心也更热)时,事情就会变得更糟糕。事实上,宇宙中每四颗恒星中就有三颗是M级的红矮星,它们的核心温度只有太阳的一半都不到。
○ 利用颜色和大小来分类恒星是非常有用的。通过对本地宇宙的观测发现,只有5%的恒星的质量跟我们的太阳旗鼓相当或更大。 | 图片来源:Kieff/LucasVB of Wikimedia Commons / E. Siegel
宇宙中只有5%的恒星,其内部的温度与太阳相当或更高。但是,核聚变还是发生了,太阳和所有其它的恒星都释放着惊人的能量,氢也以某种方式聚变成氦。这其中的奥秘在于,在基础层面上,这些原子核的表现并不仅仅像粒子,也像一种波。每个质子都是量子粒子,包含了描述它的位置的概率函数,而两个作用粒子的波函数有机会发生轻微的重叠,即使它们间的排斥力会使它们分开。
○ 在太阳中,当两个质子相遇时,它们的波函数会重叠,允许临时产生氦2:一个双质子。基本上每次它都会重新分裂回两个质子,但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它们会产生一个稳定的氘核(氢2)。 | 图片来源:E. Siegel
这些粒子总是有机会能够进行量子隧穿,进而有机会达到更稳定的束缚态——比如氘,导致了聚变能的释放,并使链式反应的发生得以进行。尽管在特定质子对之间发生量子隧穿的可能性非常小,小到只有1028分之一,但这罕见的可能性就足以解释太阳以及所有恒星能量的来源了。
如果宇宙中的粒子不具有量子本性,如果它们的位置不具有内在的量子不确定性,并不由波函数描述,那么使核聚变发生的重叠就不可能发生。这就意味着今天宇宙中绝大部分熠熠生辉的恒星就不会被点燃。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无法看到由星光点缀的夜空,宇宙将变得荒芜而寒冷。
幸运的是,量子力学使太阳拥有了光芒。从基本的层面来说,假如上帝不和宇宙掷骰子,那么太阳核心的聚变就不会发生。正是由于宇宙内在的基本量子不确定性,生命才有机会出现。
Fiat l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