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发病急骤的慢性疾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血流的再灌注,拯救缺血半暗带。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在缺血后4.5小时,缺血核心区血流减少到正常的
那么如何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否从取栓中获益呢?首先要快速,保证取栓在时间窗内进行,同时做好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材料。目前我们采用术前多模式的影像学评估。
根据我院情况:目前无法完成一站式CT-CTP-CTA检查,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DWI及MRA进行术前评估。具体是指:临床症状重,NIHSS>6;病灶小,DWI提示病灶小,6分;MRA提示大血管病变。
下面通过3个急性脑梗塞病例进一步说明。
病例一:患者,女,80岁,突发神志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8小时。既往房颤病史。NIHSS评分:16分,基线mRS评分:0分。
术前DWI及MRA(下图):
DSA造影提示椎基底动脉闭塞,侧支部分代偿(下图):
动脉取栓后,患者四肢肌力回复正常。
病例二:患者 男 47岁,被发现神志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11小时。NIHSS评分:12分,基线mRS评分:0分。
术前DWI+MRA(下图):
术中DSA: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下图):
术后24小时复查CT(下图):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NIHSS:0分。
病例三:患者,男,32岁,NIHSS:22分。
头颅磁共振-DWI提示(下图):双侧枕叶及小脑、左侧顶叶梗死,未累及丘脑及脑干。
取栓前后DSA造影表现(下图):
术后24小时CT(下图):
从这3上述病例分享可以得知,急性脑梗塞影像评估对于急性动脉取栓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有效的提升取栓成功率,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脑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擅长脑卒中、脑血管狭窄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率先独立在安徽地区开展颈动脉支架、椎动脉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以及颅内支架置入术,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所在安徽省立医院介入团队已成功开展脑血管介入手术千余例。
》
医者之路艰辛,前辈诗文引领,吾辈自当奋进!
》
天坛周记 | 右椎动脉V1及V4段串联病变支架治疗一例
》
跨越9年的治疗:双侧颈动脉线样狭窄,右侧CEA,左侧CAS
》
值得细细回味的取栓一例
》
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介入医生带你顺藤摸瓜,拨云见日!
》
通知 | CSA&TISC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精彩病例征集
》
邀 |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
》
征战 | Trevo急诊取栓病例大赛,等你来!
》
神经介入学习有感:向往已久,不虚此行
》
喵主编寄语 | 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IA-CTO):通还是不通?
欢迎广大医生积极投稿,分享经典病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