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走亲访友免不了各种各样的聚餐,美食虽好,但暴饮暴食很容易给胃肠道带来巨大负担,甚至导致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来说,春节期间更要重视肠道健康,做好疾病管理。
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张晓琦教授,一起了解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肠”识,帮助炎症性肠病患者打好肠道“保卫战”。她强调,在IBD的控制过程中患者的饮食至关重要。建议患者尽量保持健康清淡的饮食,多吃天然食物。对于超加工、添加剂比较多的食物,以及糖分和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食物都要尽量少吃。此外,生活习惯也要规律。她提醒,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应该避免。
同时,张晓琦教授也表示,尽管IBD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积极的规范治疗和长期的疾病管理,患者不仅可以实现疾病的症状控制,也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
病因不明,炎症性肠病患病率多年来呈上升趋势
据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便血、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其病因尚未明确,无法治愈,IBD患者需要终身进行疾病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诊疗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被确诊为IBD,该疾病也从“少见病”逐渐发展为“常见病”。
张晓琦教授告诉记者,有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9年的10年间,IBD的总体患病率上升了0.5倍。目前,我国IBD的发病率仍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预计到2025年全国IBD的患病人数可能达到150万。
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类型。据悉,UC多累及年轻人,亦可见于中老年人;而CD最常发生于青年期。张晓琦教授表示,“虽然IBD患者大都在20岁-30岁发病,但随着疾病的控制和管理,大多数患者的整体寿命跟普通人群的预期寿命差不多,也就意味着,这些患者需要与疾病相伴五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IBD的早期诊断和良好的长期疾病管理对于改善疾病预后至关重要。”
图为张晓琦教授在看门诊
张晓琦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便血或长期原因不明的腹泻,例如每天大便超过3次且不成形,甚至因频繁大便导致体重明显下降,应该及时就医并进行检查,以排除IBD的可能性。此外,在临床上,肛周脓肿也是克罗恩病早期的主要表现,肛周病变的出现通常意味着肠道炎症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事实上,约有20%至25%的克罗恩病患者会以肛周病变作为首发症状。因此,若年轻人出现肛瘘或肛周脓肿,尤其是在手术后伤口愈合缓慢时,应特别警惕克罗恩病的可能性,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与疾病共舞:这是一个长期多方共管的过程
确诊IBD以后,患者通常面临的不仅仅是长期的身体不适以及治疗上的挑战,往往还伴随着生活中诸多困扰,如饮食限制、心理压力等。对许多患者而言,与病痛共存,与生活和解,与疾病共舞,或许是每一位IBD患者都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图为张晓琦教授在查房
专访前,张晓琦教授刚刚收到了一面由年轻的“老患者”小云(化名)送来的锦旗。
“确诊时,距离我的婚期仅剩4个月。”谈及三年前备婚期的当头一棒,如今的小云仍心有余悸。和大多数患者一样,小云身上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腹痛、腹泻、便血,经过一系列专业细致的检查和综合分析,她很快被确诊为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
“那时候哪里听过这个病,什么都不懂,但医生告诉我要用激素治疗,想到可能会发胖我真的是百般不愿意。”在门诊初见小云时,张晓琦教授对她的印象是:年轻、漂亮。然而,这样一位准新娘却不幸被IBD困住,作为医生的张晓琦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经过耐心的劝说后,小云终于同意接受激素药和生物制剂的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婚礼也如期举行。但新婚的小云心中仍忧虑惆怅:“我还想要个孩子”。
张晓琦教授安慰她,“你要有信心,对我们有信心,只要和我们配合好,生宝宝的风险不会比一般孕妇更高”。就在上个月,小云顺利分娩了一个可爱的“龙宝宝”。“整个孕期,张主任和产科医生密切配合,帮我管理好疾病,我真的是很顺利地渡过了。”这不,出月子后的小云,第一时间就将这面沉甸甸的锦旗送来了张晓琦教授的诊室。
为了帮助像小云一样的IBD患者恢复正“肠”生活,为他们保驾护航,南京鼓楼医院专门开设了IBD专病门诊,希望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的医疗支持。张晓琦教授介绍道,自2017年4月5日IBD专病门诊首次开设以来,便吸引了大批患者慕名前来。目前,医院每周安排了4个半天的IBD专病门诊,都是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科医生坐诊。2024年,医院IBD专病门诊的就诊数量达到406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