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之四:雄安新区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正式宣告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将之称作继深圳特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将要承载的重任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使命具有跨时代意义,使得新区建设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这场继往开来的建设盛宴中,自然不会少了建筑企业的身影。在雄安新区容城县被称作“央企大街”的奥威路上,遍布着中建二局、中建四局、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上海建工等熟悉的名字。早在今年8月,这些建筑企业便开设了办事处,在即将到来的建设大潮前厉兵秣马,严阵以待。9月9日,在容城县未来的临时办公场所的泥土地上,“雄安第一桩”被正式打入,标志着雄安新区基建工作的起步。10月9日,在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公示了雄安新区9号地块一区造林项目和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的招标公告。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角逐,“雄安第一标”的殊荣由中建三局等十六家单位共同分享。就在本文刊出的时候,由中建三局建设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已经结构封顶。
在雄安之外,全国各地都在翘首以待,期盼着这一不同于以往开发区的浩瀚工程将会采取怎样的新思维、新技术。目前,总规划方案尚未出台,但是种种预判的声音已经不绝于耳。中国建筑设计院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张守峰认为雄安新区百分之八九十都将是装配式建筑;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则认为五年内,雄安新区绿色投资需求可能达到一万亿元;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已经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签约,将在智能交通、物联网等领域发以待力。
打造“智慧城市”。雄安的未来会如何,让我们一同拭目(海阳)
热词之五:PPP
近年来,PPP持续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每当有关于PPP的政策出台,都会占据各大主流媒体的头条位置。2017年更是我国PPP发展的关键一年。
7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开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可以采用PPP模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条件,并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可以采用PPP模式的项目指导目录,并适时调整。
该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有利于解决PPP推进中存在的合作项目决策不够严谨、实施不够规范等问题。但征求意见稿缺乏实操性和创新性,无法解决“重建设轻运营”的PPP痼疾。
国有资本占据PPP项目主导地位,民营资本总体参与度不高一直是困扰我国PPP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目前PPP的发展来看, PPP不再是政府与私人资本间的合作,而是国有资本、私人资本等多种资本的合作。其中,国有资本成了主角,私人资本则成了配角。而在国有资本中,中企则是主角中的主角。数据显示,由央企牵头参与的PPP项目已达1062个,投资额5.7万亿,占总成交数的59%。而今年1至7月,央企建企中标PPP项目占比31.6%,总投资额高达1.54万亿。
为此,11月国资委下发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规模控制等方面对央企参与PPP提出明确要求,并强调各央企对PPP业务实行总量管控,从严设定PPP业务规模上限,防止过度推高杠杆水平。
希望将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完善后能正式出台,使我国PPP建设运营有法可依。国家对PPP项目进一步严格控制,避免PPP进一步无序发展,使PPP项目真正成为政府与私有资本间的合作,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胡婧琛)
热词之六:资质改革
进入2017年,建筑业推进“放管服”的步伐明显加快,资质资格管理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更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简化和优化。
2017年年初出台的19号文明确要求,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为此,这一年,主管部门继续为企业资质做“减法”,不仅正式取消了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工程咨询单位资质和招标代理机构资质,还拟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
针对暂时还不具备取消条件的资质,有关部门也对资质标准做了相应的优化,如住建部发布《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与07版标准相比,在资信能力、企业人员、科技进步水平、承包范围、业绩等方面做了重大调整。
同时,在具体的资质管理上,更加注重企业的全过程信用。如北京、上海、浙江被认定为开展建筑业企业资质告知承诺审批的试点省市,资质升级将依据企业承诺直接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各地陆续启动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核查,严格依法查处不合格企业和人员,强化市场清出管理;江苏、山东、河南等省相继发文,允许“信用好”的企业超资质承接工程;园林绿化资质和工程咨询资质被取消后,相关部门要求应以信用作为企业参与招投标的重要参考依据。
除了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也成为大势所趋。19号文提出,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这也是国家层面对设计事务所制度的最高层面的明确表态。2017年3月1日成为了建筑设计行业从企业资质向个人职业资格管理的转折点。当天起,一名一级注册建筑师即可开设合伙制设计事务所,建筑设计行业率先进入个人执业时代。
随着 “放管服”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企业资质的淡化将是未来的不变趋势。在此过程中,期待有关部门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工程担保及个人执业资格等相关配套制度,试点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