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8
月华为全联连大会上,华为轮值
CEO
胡厚崑在主题演讲中说:哪里有什么洪荒之力,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然而,对于
2017
年才大举进入公有云市场的华为来说,确实遇上了“洪荒之力”:联合国《
2018
世界经济形势与前景》报告指出
2017
年全球经济实现了
3%
的总体增长,这是自
2011
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最高纪录,
2018
年和
2019
年也将保持这个增速。
2017
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之年,联合国报告指出
2017
年的中国经济比前一年实现了更加快速的扩张,是自
2010
年以来的首次加速。
2017
年也是华为公有云业务正式启动的一年,成立云战略业务单元(
Cloud BU
),云服务成为华为四大战略业务之一。
2017
年也是全球云计算产业十周年,业界关于华为是否来晚了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直到联合国报告出炉才有了一个答案: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但对于华为云来说,成功也是要一步一步走出来。
大企业市场全面复苏
华为提出来的云
2.0
(
Cloud 2.0
)时代,主要指的是
1.0
时代以中小企业上云为主,而到了
2.0
时代将以大企业上云为主。云
2.0
时代,将是华为的主场。
根据
2017
年全球各大企业发布的财报,很多大型企业都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欧洲电器设备公司
ABB
在
2017
年前
9
个月的净利润增长了
23%
、日本工程机械设备公司小松在
2017
年
4
月到
9
月的净销售额同比大涨
45.6%
、美国工程机械设备公司卡特彼勒
2017
年三季度净利同比猛增
2.7
倍、欧洲最大银行汇丰控股集团
2017
年第三季度税前利润飙升
448%
等等,可以说全球大企业普涨基本上是
2017
年以来的基本格局。
中国的制造业在
2017
年得到了加强,这是受到内需与外需改善的支撑,以及企业信心提振的影响。联合国报告指出,以上因素再加上强劲增长的生产者价格,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工业利润在
2017
年取得了百分比双位数字的增长。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17
年
1-11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
21.9%
,在
41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
39
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1.4%
、利润率达
6.36%
。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中国自
2012
年开始的以去产能为首要任务的供给侧改革,不仅带来了
2017
年大企业的新一轮复苏,还带来了行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提升,而这就导致对于规模化和集中化
IT
的新需求。
2018
年
1
月
11
日新年伊始,华为云就与金蝶国际软件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金蝶曾经是一家传统的软件企业,金蝶向云的成功转型,就发生在近两年。
华为轮值
CEO
徐直军表示:“
Cloud 2.0
时代,政府、企业都在走向云化、信息化,华为要把握住这波信息化进程,把平台、核心技术和芯片做好,使得我们的合作伙伴基于这些来服务好各行各业,帮助推动中国的信息化进程。”
华为小步快跑进军云计算
2017
年
3
月,华为轮值
CEO
徐直军在长沙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
2017
上宣布,华为将组建负责公有云的
Cloud BU
,并在
2017
年强力投资公有云。到了
9
月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轮值
CEO
郭平进一步表示,未来全球将集中到“五朵云”,而华为将成为“五朵云”之一。而在成为全球“五朵云”之前,华云是否能以最快的速度跻身中国“三朵云”呢?
回顾华为云在
2017
年的进展,主要围绕企业级云服务布局,体现了四个字:小步快跑。
2016
年
8
月,华为在全联接大会上表示云
2.0
时代最重要的是化云为“雨”,让云计算为企业业务创造价值。但如何让云计算创造业务价值,特别是为传统大型企业创造业务价值,这还是一个“无人区”。之前,
AWS
亚马逊、阿里云等互联网公司的云服务为中小企业创造价值,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模式。但如何满足大企业的云服务需求,这在全球也还是起步阶段。华为提出了“小步快跑”策略:从小处着手创造价值。
首先看在产品方面的“小步快跑”:华为云的服务从
2016
年底的
10
大类
45
个增加到
13
大类
94
个;上线包括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
EI
企业智能、
SAP
、
HPC
、软件开发云、云上办公、电商、游戏等
50+
解决方案。目前,华为已在
30
多个城市建立云服务节点,通过独有的三级云服务网络布局,覆盖全国七大区域,构建了一张覆盖国家
-
省
-
市三级的云服务资源网络。
2017
年人工智能云服务成为了风口。在人工智能领域,华为早在
2012
年就成立了诺亚方舟实验室,专注于研究人工智能前沿技术。
2017
年
9
月,华为云把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开放出来,在全联接大会发布
EI
企业智能(
Enterprise Intelligence
),华为云
EI
在官网上线并提供三大类(基础平台服务、通用服务、行业场景解决方案)
30
多个企业智能服务,包括深度机器学习、图引擎服务、文字识别、人脸识别、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服务。
其次看生态合作伙伴方面的“小步快跑”:
2018
年
1
月,华为云伙伴计划正式升级为
2.0
版,全新的云伙伴计划将提供更全面优化的权益支持伙伴构建基于华为云的业务实践和解决方案。目前,华为云伙伴总数已超过
1000
家,签约
4
家同舟共济合作伙伴,
实现了
SAP
、微软和达索等全球合作伙伴在华为云落地。
2015
年华为发布了“沃土计划”,计划
5
年内投入
10
亿美元帮助开发者基于华为产品、平台、
API
进行技术和商业创新。目前“沃土计划”总计已投入
5
亿美元,
2018
年继续投入
3
亿美元帮助开发者开展技术、业务创新,同时加大在营销和销售方面的支持。针对华为云上的开发者,还制定了华为云开发者计划,每家开发者最高可获得
10
万美元扶持。另一方面,华为将提供覆盖
ICT
架构、
ICT
开发者以及行业
ICT
专家的新型认证体系架构,到
2021
年预计将累计为行业输送云认证及行业
ICT
认证人才
15
万人以上。
在政务云市场,华为已与全国
200
多个城市达成了合作,共建城市政务云。例如,上海、广州政务云都是华为云政务解决方案的重量级案例。
第三,在大企业所看重的混合云方面“小步快跑”。随着大量的企业和政府应用开始向云迁移,需要线下(咨询、迁移、维护)线上的综合服务。企业需要混合云解决方案,支撑企业应用可以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进行灵活部署与按需迁移。华为在
2017
年推出了企业服务云化转型战略,联合合作伙伴共建行业云转型服务解决方案,涉及云咨询、云化评估、云规划设计、云迁移、云容灾、云安全、云运维等。
目前华为已在北京、深圳、成都建立了行业与规划设计验证实验室、灾备与迁移实验室、平安城市验证中心、金融服务验证中心,集成验证服务解决方案和新技术服务。华为还与行业重量级
ISV
合作,打造从底层基础设施到架构平台、上层应用的完整方案,构建一站式行业上云服务能力。华为企业服务还计划未来
5
年投资
5
亿美元,用于构建全场景服务能力和集成验证能力。
东风本田、大连软件园区、上港集团、大智慧、新再灵科技等企业选择华为云承载其创新业务;
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中外运集团、法国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等一批全球
500
强企业选择了华为的合作伙伴公有云;华为还为中国的
16
个部委、
15+
省
/
直辖市和
200+
市
/
县级政府提供政务云,并与超过
40
个城市形成云计算战略合作。而在
2017
年
10
月发布的
IDC MarketScape
中国市场报告中,华为大数据平台和华为云政务解决方案分别进入领导者象限并排名第一。
系统输出华为数字化转型实践
在
2017
年华为云令人眼花缭乱的密集型签约、合作、发布会等活动等的背后,是华为大规模系统化的输出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这就是华为云的系统战略,也是华为云与其它几朵云的最大差异化点之一。
云
2.0
时代最重要的是化云为“雨”,让云计算为企业业务创造价值。但如何让云计算为业务创造价值,是否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蓝本?当前,全球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期望通过转型来支撑业务的长期、持续增长。作为一家拥有
30
年历史的企业,华为也同样有着数字化转型的强烈愿望。
华为
2016
年的销售收入达
5216
亿元人民币,在世界
500
强中排名第
83
位,公司业务覆盖全球
170
多个国家,全球拥有
18
万名员工、
900
多个分支机构、
15
个研发中心和
36
个联合创新中心,还有百万级的合作伙伴,其中包括
6
万多家供应商等。近几年来,华为的业务变革和
IT
建设沿着“提升用户体验”、“提升业务运作效率”、“构建轻量级
IT
架构”
3
条变革主线展开,在研发、销售、供应、交付等各业务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
2016
年,华为在关注通过变革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开始思考面对企业的快速增长,如何实现从中央集权模式转变为“听得见炮火的组织”的需求拉动供给模式。华为公司
CIO
、质量与流程
IT
管理部总裁陶景文认为无论是云化、服务化都只是手段,转型的目标要对准内外合规、促进业务发展、支撑企业高效运作。直白地说就是“内外合规、多打粮食、增加土壤肥力”,“粮食”对企业来说就是收入和利润,而“土壤肥力”则是能力和效率。
为此,华为提出了内部
IT
架构的三大转型:将传统垂直、封闭式的
IT
架构转变为云化、服务化的开放架构;从关注“内部流程运作”向关注“用户
ROADS
体验”转变(
ROADS
即
Real-time
实时、
On-demand
按需、
All-on-line
全在线、
DIY
自助式和
Social
社交化);从“内部作业
IT
系统”走向“与用户连接的实时智能系统”。
例如,研发是华为最大的业务,公司
18
万员工中有一半是研发人员。在研发方面,华为
IT
部门将产品开发时所涉及到的流程、工具、数据、编译环境等进行了服务化解耦,推出了包括测试云、编译云、开发者社区等在内的
7
种服务,服务于研发的整个流程,极大缩短了产品从研发到导入生产的时间。
2017
年,华为把内部的研发云服务对外推广即华为软件开发云。用华为轮值
CEO
郭平的话说,就是“我们自己做的降落伞,自己背着先跳一次试试。”如果华为安全顺利着陆了,那么对于其它客户来讲会带来极大的信心,同样也会给华为云业务带来极大的信心。
任正非在
2017
年底华为内部邮件提出:
“我们实质是通过聚焦
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