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502
微博@曲玮玮
我的私人微信ID:qvweiwei6
希望我们永远不会走散。
说个故事吧。
上学的时候,朋友小白喜欢上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他像所有青春小说里描述的一样,高瘦白净,带着清爽的少年气息。
她每个课间都去接开水,在路过窗边的几秒紧张地看一眼;每次成绩放榜的时候都拉着我在一整面墙上找他的名字,因为名次的波动生出一百种猜测。
不过故事的走向却不像小说的圆满结局,即使小白已经摸透他每天的日程安排,整天神色飞扬地跟我模仿他的口头禅,甚至连他喜欢的球星的比赛时间都清清楚楚,他们还是没有从擦肩而过的关系,变成可以说得上话的朋友。
即使再热烈,这场年少的暗恋,最后仍然无疾而终。
后来过了好几年,我和小白慢慢淡了联系。有次在另一个城市见面,正好说起她的男朋友也在附近,就约着一起见见。
结果男生一走进门,我有些恍惚,他的外貌、说话的方式、甚至一些小动作,都跟之前学生时代那个男生如出一辙。
整顿饭我都心不在焉,想着从前的事情。告别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偷偷问她,你觉不觉得他跟当时隔壁班的那个男生挺像的?
她笑着说,是,但我从来没有把他当成当年那个男生。
说起来,好像我们总会被同相似的人吸引,与其说是恋旧,不如说是一种习惯。
想起另外一个朋友,翻以前照片的时候,偶然发现自己跟男朋友的前女友长得有几分相似,立马就被点燃,哭着说要分手,说自己根本是个
“
替代品
”
。
我想很多人是有一点感情洁癖的,害怕自己不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更害怕自己是别人的替代。
有种说法叫,
“
从此以后,我喜欢的人都像你。
”
也许本意是用来形容长情,但借以怀念一个人的名义,把自己无处安放的情感寄托到下一个人身上,这对后来的人根本就是不公平的。
这就不难理解像朋友一样的不安了,总觉得自己是蚊帐上的蚊子血,而跟自己相似的那个旧人则是胸口擦之不去的朱砂痣。
《欢乐颂》里有个情节是,关关在得知谢童前女友自杀的时候,同样崩溃地觉得自己是弥补谢童感情空缺的替代,要跟谢童分手。而她之前一直在意的事情就是,想追自己的人,都是因为她家境清白,工作稳定,为人和善乖巧,看起来
“
适合结婚
”
,而根本没有了解过在这些
“
标准
”
之下,她真实的灵魂。
多希望爱能变得纯粹一些,跟条件无关,跟过往无关,
“
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你
”
。
但幸好,朋友的男友从未把她当成另外一个人。
后来矛盾被化解,她说,他用行动让我感受到,他爱的是我独立的人格,我们无可替代的相处模式,绝不是因为相似的那张脸。
被同一种类型的人吸引,或许是一种不可抵抗的本能。
就像习惯了同样的妆容、喜欢相似的明星、甚至是交的朋友都有共通之处
……
不管是和身边周遭相处,还是和不同的人相处,我们在寻找的,只是让自己更自在的方式而已。
被问到
“
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
的时候,很少有人说出具体的一二三条,或者是提前在心里拟定一个标准,却在遇到那个人的时候全都抛之脑后。
其实哪有什么既定的标准呢,抛开那些所谓可量化的标准,恋爱总是靠很玄妙的感觉支撑的,即使过了多巴胺分泌的那几秒,你也还是想不清楚自己因为什么而心跳加速。
所以当发现自己容易被某种类型的人吸引的时候,应该感到特别快乐。因为与其漫无目的地寻找目标,还不如先了解自己。
就像在知乎上看到一条很有道理的回答说,最怕的不是遇不到合适的人,而是在遇到的时候,你不知道那就是合适的人。
《春娇与志明》里,张志明说,
“
我小时侯就很喜欢吃便利店的肉酱意粉。那时候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那么喜欢吃?它真的是有点咸,肉也不多。喜欢,就是喜欢,我喜欢她是因为,我觉得她好,她什么都好。
”
余春娇恰好是他喜欢的,便利店肉酱意粉的样子。
但很多人恰巧不是。
于是照着对方喜欢的类型,强迫自己改变,学乐器学做饭,从利落短发留到披肩长发,只为了变成对方喜欢的类型。
可爱情往往不是靠按图索骥就能圆满,别强迫自己变成他喜欢的样子,要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想,比起
“
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
,更动人的是,
“
希望有一个你
”
。
GoodNight
玮玮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