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煮酒论史
「掌上历史」团队和天涯等煮酒论史论坛主创者原创出品,打造第一历史自媒体。围炉话知己,煮酒论英雄。让我们一起仗剑古今、纵横历史、快意江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院闲聊  ·  韩国姓金和李的人为何特别多?朴姓哪来的? ·  7 小时前  
小院闲聊  ·  韩国姓金和李的人为何特别多?朴姓哪来的? ·  7 小时前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7篇 ·  21 小时前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7篇 ·  21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伊朗往事:宗教与世俗势力的角力 ·  昨天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  3 天前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煮酒论史

为什么韩国、越南接受了中国姓氏文化,而日本没有

煮酒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04 09:19

正文




当下日本据说有十多万个姓氏,而且千奇百怪。


为什么近两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中,中国的姓氏文化没有传入日本呢?而韩国和越南则接受了呢?


简而言之,日本姓氏发展过程受中国影响较小;朝鲜半岛和越南受的影响则很大,后两者甚至很多姓氏源头就在中国,而且迁入后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改姓。(其实日本也有家族源头在中国,但从姓氏上已经不大能看得出来了)



一、日  本


日本在古代虽受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在姓氏方面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


1、日本古代姓氏


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うじ),首领被称为“氏上”(うじのかみ),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这时的氏姓是以氏族组织为背景的。庶民百姓是不允许有氏的。同时,为了表明氏与朝廷之间的关系,还要另外授予“姓”(かばね)。这个“姓”也不能算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历史人物“藤原镰足”,其全名为“藤原朝臣镰足”,其中“藤原”是氏(うじ),“朝臣”是姓(かばね),“镰足”为名。 大化改新后,因为实施了官位制,此时表示身份地位的姓逐渐失去了意义,在贵族社会便只称氏而不再称姓。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氏姓也产生了分支,出现了“苗字”(みょじ)。苗字其实是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产生的新的姓氏。此后氏、姓、苗字逐渐融为一体,统称为苗字。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到了江户时代,也只是允许武士、有功的百姓和町人“苗字带刀”即称姓带刀,一般人还是不许称姓的。


2、日本近现代姓氏


明治维新废除了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出于征兵和征税的目的,1870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并且于1871年又颁布了《户籍法》。从此,平民百姓可以自愿称姓。但由于多数百姓察觉到了政府的目的,宁可不称姓也不愿服兵役和纳税,所以仍有大部分人没有姓。明治政府不得不于1875年再次颁布《苗字必称令》。平民必须户户有姓,人人有名,强制实行“国民皆苗”。于是,人们匆匆忙忙找起姓来,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有以地方名、住所、出生地、方位为姓的,如“上野”、“田中”、“河内”、“东”、“南”、“西”、“北”;有以祖先的官职或职业为姓的,如“服部”、“海部”、“锻冶”(かじ);有以古代武士名为姓的,如“酒井”、“本多”、“上杉”;还有以武器名、动植物名或家具名为姓的,如“龟田”、“栗原”、“机”等。历史上称此事件为“苗字骚动”。到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一直发展到今天。日本姓之多世界罕见。《日本姓氏大辞典》内共收集了29万个姓。而这其中大部分的姓始于明治维新后的苗字骚动。


二、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姓氏起源于对中国汉姓的模仿,也有一些是因中国人迁入繁衍的结果。


1、姓氏的发端


朝鲜半岛的汉式姓氏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高句丽(高句丽与现代朝鲜人血缘关系有限,但仍放在这里讨论)。高句丽最初以高为姓氏,是典型的以国名为姓氏。高句丽始祖朱蒙也称高朱蒙。尔后朱蒙又模仿中国的赐姓赐其几名近臣为克氏、仲室氏、小室氏,这是高句丽最早的姓氏。随着与汉人的接触越来越多,贵族阶级竞相模仿汉人姓氏,从高句丽末期的名将乙支文德、名儒李文真等人的姓名来看,当时贵族阶级的姓氏已经完全汉人化了。不过高句丽姓氏对今天朝鲜半岛姓氏影响很小,因为高句丽亡国后其臣民融入百济、新罗的极少,留在今天中国境内的居多。


百济最早出现的姓氏是王室的馀氏,从二十九代武王开始又改称为扶馀氏。百济国内也出现 了沙、燕、劦、解、贞、国、木、苗等八大姓氏和乙音、屹于、莫古鲜、豆知、因支、祖弥等复姓。新罗汉字姓产生时间最晚。朴、金、昔三姓是新罗主族的姓氏。新罗通过高句丽迅速吸收了汉文化后,分别赐对建立国家有功的六大部落为李、崔、孙、郑、裴、薛。新罗的留唐使节和学生也广泛改用汉姓。如张保皋,新罗原名写成汉字应该是“弓福”或“弓巴”,他曾派往唐朝作游使,要改写成汉姓汉名,选弓字旁的“张” 字,又借“福”音的汉字“保皋”(唐代无轻唇音[f],“福”字声母应为重唇音[p],且该字有入声韵),遂写成张保皋。新罗最后实现了对朝鲜半岛的统一,直至935年被王氏高丽所灭,所以新罗的大姓很多仍是现在的朝鲜半岛大姓。新罗前中期一般平民仍没有姓氏只有名。


2、姓氏的普及


朝鲜的姓氏从王氏高丽以后逐步普及到一般庶民阶层。进入王氏高丽以后赐姓更加制度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一般的庶民也都实行了赐姓或改姓的制度。归化外国人自高丽以来日益增多,据记载归化汉人人数最多,大约有72姓。如延安李氏、咸阳吕氏、南阳诸葛氏等,他们原来都是中国人。文宗九年(1055)高丽国王命令姓氏颁布于八路,使一般庶人也得以允许使用姓氏。1909年韩国实行《民籍法》 以后,姓氏普及到全体国民。1910年4月,朝鲜半岛被日本吞并,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部分朝鲜人给自己改了日本式的姓名,而由于1909年开始的户籍统计尚未完成,改名造成了混乱,日本的朝鲜总督府于1911年11月1日颁布法令禁止朝鲜人使用日本式姓名,已登记的被责令改回。


李氏朝鲜开始整理民间的姓氏,并编了《东国与地胜览》,其中的《姓氏条》专门记载姓氏的来源。当时的学者成现根据姓氏的来源和产生的地方,大致分为土姓、属姓、加属姓、亡姓、次吏姓、次姓、续姓、入姓、来姓、来接姓、京来姓、投化姓、向国入姓、天降姓、百姓、入镇姓和戎戍姓等。土姓即在朝鲜半岛各州、郡产生的模仿汉姓而产生的姓氏;次吏姓和次姓是一般官吏的姓;续姓、入姓、来姓是从外地回到本籍或从本籍到外地居住获得的姓;投化姓即外国人来朝鲜定居者的姓;向国入姓是汉人、女真人等定居朝鲜后将自己的姓改随本地人的姓;赐姓是王室赐给有功的贵族的姓;天降姓即新罗王室的朴、金、昔三姓;入镇姓和戎戌姓是在边境居住的人内迁后获得的姓;百姓指庆山金、田、白三姓。可见朝鲜半岛姓氏来源还是很多的,只是形式上采用了汉式姓氏。


本贯


朝鲜半岛从新罗时代开始出现了“本贯”的说法,附于姓前后。姓和本贯的关系,有点类似中国先秦时期姓与氏的关系。一个姓氏对应不同起源地、封地或居地(籍贯),就可以有多个“本贯”。从本贯可以反推姓氏起源(尽管会有些主观)。韩国五大姓氏中,金姓106个、朴姓70多个、崔姓43个本贯,全部都是半岛起源的本贯,也就意味着从本贯角度而言并无从中国传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个本贯中,约30多个是由中国传入;郑姓35个本贯中,只有两个由中国传入。 由于朝鲜半岛姓氏过度集中(韩国只有200多个姓氏),因此同姓不同本的男女可以结婚,同姓同本则不能(同本的人也未必有血缘关系)。韩国贾氏只有一个“本”,是在中国苏州;孔氏有8个不同的“ 本”,其中之一是中国曲阜;慈氏有3个“本”,其中之一是中国辽阳等等。


韩国前五大姓为金、李、朴、崔、郑,以下为其所占比例

三、越  南


越南北部、中部列属中国的郡县之前,越人原无姓氏。越南是在接受汉文化影响之后才产生姓氏,因此有大量姓氏和中国姓氏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历史上中原派遣的官吏以及大量南迁的移民均给越南带来各种姓氏。随着姓氏在越南的发展,他们自己也产生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姓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7篇
21 小时前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7篇
21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伊朗往事:宗教与世俗势力的角力
昨天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3 天前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3 天前
杂学杂问  ·  杂学杂问 1月5日早读分享
8 年前
美美耶  ·  你知道套为什么没有黑色的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