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江云
长江云——记录一滴水的奔流姿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宁夏高级人民法院  ·  法护未来丨中卫中院以法为盾护航“未”来 ·  昨天  
天津高法  ·  津小法有话说 | ... ·  2 天前  
天津高法  ·  津小法有话说 |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小案里的烟火气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长江云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名单公布,湖北一人一集体获评!

长江云  · 公众号  ·  · 2024-04-29 15:21

正文

4月29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名单,全国共评选出30个人、20集体。我省推荐的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尹海帆、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 榜上有名。

据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激励广大青年向榜样学习,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挺膺担当。

尹海帆,破“浪”前行


潜心科研攻关,攻克5G两大难题


尹海帆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留学法国博士毕业后,在华为等知名通信企业工作三年多,负责5G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他长期致力于解决通信领域瓶颈问题,赢得由院士评选的首届中国工程院创新潜力奖全国冠军,并作为唯一项目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工程院理事会组织的评选。


为解决5G通信核心技术“大规模天线”所遇到的“导频污染”这一技术瓶颈,他潜心科研攻关,提出的技术方案成功解决工业界长期痛点。之后,5G在实地部署中又遭遇新的挑战——移动性诅咒,该问题被华为称为5G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尹海帆针对5G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一痛点长期深入研究,提出的技术成功打破5G的移动性诅咒,让5G手机在移动环境下不掉速。

深耕立德树人,点亮科创梦想


怀揣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与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2019年5月他放弃企业高薪,回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倾心讲授《无线通信基础》等核心专业课程,惠及2000余名学生。 近5年,他直接指导50多名本科生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赛等科研实践,其中14名学生获学校本科特优生(前1%)荣誉。


他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赢得“挑战杯”竞赛主体赛全国特等奖及全国一等奖各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主赛道全国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全国金奖等国家级奖项21项,获评“国创计划”十五周年荣誉奖项——全国“最佳导师奖”,并应邀在全国大会上作获奖代表发言。

注重成果转化,填补国内空白


面向经济主战场与国家重大需求,尹海帆争做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引领者,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研究成果既紧跟学术前沿,又牢牢立足工业界实际需求。针对5G的导频污染难题的解决方案落地华为5G基站,服务于超6亿5G手机用户。解决5G移动性诅咒的成果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落地华为,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针对5G仍然存在的能耗高、覆盖难的痛点问题,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懈奋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2021年成功研发全球首个自适应调控的智能超表面系统,核心性能超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关成果50倍,打破业界纪录。2023年又成功研发国内首个基于全息波束赋形的5G信号增强系统,信号增益性能较国外竞品提升20倍,功耗降低80%,已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五省应用。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
破纪录!

逐梦极地,敢为人先


从1984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先后选派186人次参加中国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6次北极科学考察, 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在历次科考活动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绘制了我国南极第一张地形图,命名了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等等。


团队创造性地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实施人类首次高精度测图,在北冰洋上进行绝对重力测量试验,将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融合应用于极区科学研究,探索极地冰雪变化,开展冰下地形测绘等,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及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极地考察是科技硬实力支撑的“国家大事业”,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1984年,团队奠基人、“中国极地测绘之父”鄂栋臣教授毅然写下“我的生死,由我全权负责!”,抱着马革裹尸的决心首征南极,让五星红旗首次在南极大陆上冉冉升起;2005年,团队青年人张胜凯博士向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挺进,成功登顶海拔4093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成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里程碑事件;当下,团队成果频频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的热点领域,探索转化为具有公益价值的实际应用。

耿通在南极最高点冰穹A进行地形测绘

三代人的传承,是对“爱国、求实、创新、拼搏”南极精神的最好诠释。 四十年来,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培养出一批善于拼搏、业务过硬、胜任极区考察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由长江学者和杰青领衔、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极地科考队伍,建成国际一流的极地研究团队。

服务国家战略,勇攀高峰


团队充分发挥武汉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文理工交叉融合,开展测绘遥感、生命科学、国际法、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综合考察,聚焦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研究,解决全球关注的全球变化、国家安全、极地国际治理等重大科学问题,贡献极地治理中国方案,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进行了多领域的探索,建成国际一流的极地研究团队,推动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团队开创性构建了我国极地信息化测绘体系, 支撑了极地冰雪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保障了我国极地科考。 建立了833种极地微生物资源库,命名了43种极地微生物新物种, 推动了我国极地生物、药物技术产业发展。26份国家极地咨询报告被国家和有关部委采纳,其中8份被国家领导人批示。编制了系列南北极地图和地图集,在国家极地政策和外交中发挥关键作用。


点赞!祝贺!




推荐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