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自然项目评审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家的心啊跟古代上京赶考发榜时考生的心一样
忐忑
,
有些人二十年如一日地
在自己医学领域内苦读钻研、开辟了新的科研道路,也有一些青年学者科研功底稍薄弱、科研经历尚浅,急需资金扶持,咱们称之为
科研新人
。
狼多肉少是必然,如何奠定科研起步的高度,如何在激烈的研究经费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很讲究。
(一)
科研的起点始于第一个人生导师
咱们平常都在谈大牛,包括我们的科研号经常拿大牛实验室的文章作为案例讲解,例如
|孙树汉最新的18分文章说了什么?
|震惊:Cell Research最新发文,看完我都惊呆了
|曹雪涛院士:想发Hepatology没有那么难
|几篇综述带你迅速入门环状RNA研究
而且又有两期对lncRNA研究的大牛做了介绍和回顾,
|lncRNA研究大神,看看你都认识谁?
|lncRNA研究大神,看看你都认识谁,之二
好吧,是不是太过于个人崇拜主义了?(捂脸),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大牛刚开始可不是大牛啊,甚至连小牛都不是,大牛练成之路肯定艰难,很大程度上和启蒙导师有关,
科研之路的起点始于第一个人生导师
。
是选一个好的学校差的方向?还是选一个差学校好的方向?如果让我选,我会毫无犹豫地选
好的学校好的方向!
至于选导师也是要理性思考的,举个例子,
小A(male)
是我的一个同班同学,硕博连读的时候面临双向选择,即导师选学生,学生选导师,对就跟相亲节目一样一样的(捂脸),他选择了
一位对他特别热情的新晋教授,他导师
“
花言巧语
”说跟着他可以专门辅导,学的东西更务实更实用,毕业肯定不成问题的,于是他
从打扫卫生开始帮导师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
,最后也顺利毕业了,但是走了很多弯路,在实验上失败过太多次,脸皮也变厚了,需要很强的自理自学能力,基本功也确实很扎实,但是毕业开始找工作时发现院长、大牛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简直不费吹灰之力,有的甚至是导师推荐找工作的。
原因:成熟实验室的研究有深度,扩展性较强,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也更好,操作的实验更多,接触的其他单位的资源也更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招聘资源多、研究有深度、成熟实验室出来的学生。
但是,但是,但是做大牛的学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我污小贼当年是这样找导师的,有自己的一番理解。
牛人都是踩着别人的肩膀上来的,博士生连肩膀都不是,最多是脚下的尘土。回去自己想想也是,我打消了找牛人的念头,在网上看了看导师的资料,找到了一位业界不算很牛,不在上面几类,但是也有留学经历,做事情比较踏实低调的导师,再看看照片,
面相比较和善(玄学相面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平时和导师交流不是太多,也被导师骂过,毕业时导师没有难为我,毕业论文也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给我修改。在预答辩和答辩时也替我抵挡不少子弹。
毕业时再看看那些牛人们的学生,不是被导师嫌工作做得不深入,就是文章发的不能让导师满意,或者自己毕业论文该做的都做了导师让给接着干活继续延期。
如果你智力超群,心态巨好,可以尝试选牛人,但是相对来说还是“变态”者居多。
(二)科研新人该如何规划科研之路?
科研新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申请经费支持,难易程度不一样,什么国自然啊,没有两把刷子和好文章做铺垫,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先放一边了。
小B是上海某医院的麻醉师,在2013年获得过两个大学实验室的科研补助。但是,当他要从
国自然青年基金
申请第一笔主要研究经费时,三次都被毙了。
小B第一次,他设计了一项1万个病例的临床试验,但这对于科研新人来说,需要的病例太多,可行性不足。
第二次,
他准备了一篇生信分析的文章,发在了一个3分+的期刊上,但是并没有做验证试验,结果也被毙了。
第三次,
他申请的项目和自己之前的研究方向不太匹配,太新。抓狂了。
第四次他终于成功了。他第四年准备了以下内容。
-
题目要新颖:题目是很关键的东西,要从题目上吸引人
-
在参与人员中加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合作研究者(
其实就是抱大腿呗
)。
研究中加入合作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加入共同研究员,他们为项目带来专门的知识或设备;或者跨学科项目是由两名或多名科学家共同申请资助。
增加一名资深人士做为联合研究员,不会危及新人的身份利益,相反能让评审觉得放心。
联合的合作方太牛,新人的身份会被盖过,反而适得其反。
选择合作伙伴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否则评审可能将其视为“抱大腿”。
如果共同研究人员是新人过去的主管,评审也可能会批评申请人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即使申请成功也可能影响到资助的期限。“只有当合作者真的是来联合研究的,这个方法才有效。”
-
勤快一点
标书要多写,国家级的,省级的都要积极的写。在写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要怕中不了不敢写,也不要因为写了没有中就不写了,只有写了才有机会中,如果不写,是觉得没有机会的。
在上次申报完以后就开始准备下一年度的题目。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写,来检查标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一年的标书和修改一个月的标书的质量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平时要多做些研究工作,对于自己的实验结果要多总结,多发表文章。如果在这个方向(我的心肝脾肺肾啊)有许多的文章,那中标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
多写综述,哪怕发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好的
就是关注一些新的信
息,多
查资料多写综述,建立工作基础,让评委看到你对本学科的理解深度。
-
多看多关心基金网站
平时多看杂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网站,看大家在研究什么,看往年中了的标书,从别人中了的标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总结就是:脸皮再厚点、嘴再滑点、手再勤快点、睡眠时间再少点!
最后祝大家今年国自然遇到欣赏自己的评委!
关注后获取《科研修炼手册》1、2、3、4、5,生信和基金篇精华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