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
青年节(5月4日),
14至28周岁的青年放假半天
。所以,今天你放假了吗?
1919年的今天,有一群人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自主,用实际行动唤醒了中华民族。那群人当中,就有一些代表性的领导人物。他们的思想至今闪耀着光辉,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
陈独秀著作选编
豆瓣评分:9.3
《陈独秀著作选编》选编了陈独秀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文体的作品890余篇。全书作六卷:第1卷(1897-1918),第2卷 (1919-1922),第3卷 (1923-1925),第4卷(1926-1931),第5卷(1932-1942),第6卷为音韵学文字学卷。按发表时间收入了陈独秀1897年-1942年发表和未发表的各类主要论著。包括六卷280万字,所选文章均依据权威资料和《新青年》、《向导》、《安徽俗话报》等重要报纸的影印件精心编选和严格校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内容的权威和准确性。
2.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一本书,因为连正规的ISBN码都没有,可以说没有正式的单册发行过。但她却是在亚马逊上作为一本单独的书在买,当然是免费的买了,这也是我为什么选了这本书的原因。一来免费,二来够薄,三来因为胡老先生。这本书其实就是《胡适文选》的自序,前半部洋洋洒洒的八千多字,再加上后半部二十二篇的札记,也有二万来字,算个短篇了。虽然这是我看过的最长的序言,但想想《胡适文选》那一百四、五十万字的厚度来说,还是觉得值了。估计这辈子都看不完那厚厚的文选,但看过这个序言后,对胡老先生的思想也算有个初步了解。老先生虽然不能说是个伟人,但也是个影响中国历史的一份子,他的思想肯定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3.
鲁迅
豆瓣评分:8.3
竹内好强调,“鲁迅是文学者,首先是个文学者。他是启蒙者,是学者,是政治家,但正因为他是文学者,即正因为丢掉了这些,这些才会作为表象呈现出来”。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竹内好说“对绝望感到绝望的人,只能成为文学者。不靠天不靠地,不以任何东西来支撑自己,因此也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于自己一身”。
竹内好认为“鲁迅的文学,在其根源上是应该称作‘无’的某种东西。因为是获得了根本上的自觉,才使它成为自觉者的,所以如果没有了这根柢上的东西,民族主义者鲁迅,爱国主义者鲁迅,也都成了空话。我是站在把鲁迅称为赎罪文学的体系上发出自己的抗议的。 ”
4.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豆瓣评分:8.9
本书正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史语所成为傅斯年们的舞台??;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讨,傅斯年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单一体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论,代表著作是《夷夏东西说》(1935年),并重新描绘出古代历史的画卷。王先生检讨了傅斯年的理论的价值、影响及值得商榷之处;第四章,《反内省的道德哲学》,作者结合了当时的时代思潮,精辟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矛盾心态,指出傅斯年在反对传统的道德内省哲学时与清代考据派学者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为参照系和武器,对中国的内省的道德传统进行驳斥。傅斯年集中地对“性”、“命”、“令”、“心”这几个关键概念作了详细的辨证,写成《性命古训辨证》(1940年);第五章《五四精神的重负》,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主义兴起、专制政治下民主与独裁辩论的高涨、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个人主义、反传统、倡导纯学术等成为一种负担,并阐述这种转变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时代人所受的影响;第六章,《中央集权的统治与一个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将蒋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国领导人,但是蒋介石的独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满,因此他对蒋的态度是复杂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已经渐渐缓解了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之间的张力。此外,另有《引言:傅斯年与1895年后的知识思潮》、《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书前附有傅斯年年表,书后附有两篇短文,一篇是傅斯年讽刺顾颉刚推翻中国古代史真实性的方法论的小说片段,另一篇是傅与当时的国民党参谋长陈布雷关于蒋介石的为人的谈话——这两篇短文再次为书的标题作下注释:历史与政治同傅斯年的一生化不开的干戈。
5.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评分:8.4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先生的成名作,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重印数十次,被译成英、法、日等十几种文字。作者在激烈反传统的时代潮流中,独树一帜,竭力提倡儒家文化的真精神。本书将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比较东西文化,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科学与民主的原因,以及以后我们的文化该向何处走等问题,主张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
6.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豆瓣评分:8.9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大学人文社科读本)》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百麓先生数十年心血。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7.
一个时代的路标:蔡元培陈独秀胡适
豆瓣评分:8.3
本书讲述了“五四”时期,一个大师辈出、思潮激荡、各领风骚的时代。从北京大学走出的他们—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以其各自的胆识与气度行走在新文化运动与学生运动之间。在“五四”之后,他们三人又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唯一的目的“再造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做出了虽然着力点不同,却都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的贡献。
后台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文章合集
舒适区 | 清单 | 自律 | Excel | 情商
影单 | 书单 | 读书 | TED
持续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