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2024年BIRTV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论坛上,河南卫视总监王春阳就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播创新,创作生产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境的文化精品,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分享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作传播的出圈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一直以来,河南卫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肩负起传播文化自信、唱响时代强音的社会责任,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创作播出了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代表的一批主题丰富、内容生动、制作精良的文化节目,巧用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大流量催生更多的“文化现象”,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河南台的文化探索之路,就是落实总书记“创造中国新文化”的实践之路。也正是河南台党组、台领导班子宏观方向的引领、探索精神的鼓舞、创作土壤的培育,才有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四年的持续出圈。
2021牛年春晚,河南台以一舞《唐宫夜宴》受到广泛喜爱,拉开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序幕。截至8月初,“中国节日”已推出25期节目,全网阅读量超1200亿,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超7000万,外交部将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70余个国家和地区,58家驻外使领馆和机构向全球推介,推动人民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打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窗口。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要做到有深度、多层次,关键在于截取具有当下表达能力的历史韵脚,寻找与当下产生对话的文化图景,打造跨越古今的情感共鸣。例如2024年是龙年,龙是全球华人共有的文化符号、精神图腾。于是在2024河南春晚的嘉宾选择上,河南卫视请来成龙,契合龙年主题;在文化元素上,用“舞龙”“祥云”这种最重要的新年庆祝仪式来演绎创作;在节目主题上,将“City Walk”、人工智能、职场焦虑等热门话题巧妙穿插,展现对现实生活的关切......
河南卫视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体现正确价值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色,用思想的温度感染人、用精神的力量凝聚人,致力于用高级审美打造永恒经典。比如120秒芭蕾舞演绎出绝美红色爱情《飞扬的蒲公英》,演绎的是革命英烈吴焕先与妻子曹干仙的生离死别,映照的是像飞扬的蒲公英一般的中国军人,表达的是当代中国人对军人保家卫国的致敬,歌颂的是千百年来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情怀。
《凤鸣朝阳》突破了杨丽萍过往的舞蹈风格,引领观众在凤凰涅槃的故事中,感受凤凰浴火重生的灵魂之美,每一个舞步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洛神水赋》则是把中国式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全国乃至全球为中国美学的魅力折服,成就了继《唐宫夜宴》后再一次现象级的文化出圈和美学冲击。
目前,“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经摸索出“网剧+网综”这一成熟的架构形式。同时,节目在艺术水准及影视技术制作手法等方面在国内独树一帜,已经成为中国影视文化领域的一个“现象级”的影视IP。
在《唐宫夜宴》这部作品中,5G+AR技术的应用为舞台展示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AR技术把虚拟国宝文物展现在现实舞台上并进行互动,让文物虚拟复原,达到感知历史文物的体验。借助这一技术手段,观众可以看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明皇幸蜀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这些国宝文物此刻摆脱了严肃厚重的传统印象,真实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文物“活”了起来。
《龙门金刚》则通过唯美的舞蹈与科技手段结合,为观众奉上了一场视听盛宴。节目展示龙门乐伎和飞天的同时,着重塑造龙门金刚大力士的艺术形象,舞蹈抓取龙门石窟雕刻生动多样的金刚形象,并运用AR技术加入科技感包装,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节目尾声中,团队使用了包括AR、三维建模、电脑着色等数字化技术手段,一方面将《龙门金刚》的舞台与石窟实景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实现造像复原,同时让观众看到了彩色状态下的石窟造像。
此外,河南卫视还积极引入AIGC技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提取创作精髓,结合AI动画、VR等前沿技术,努力将文化经典以全新的、更加新颖且富有科技感的面貌呈现给海内外观众。2024年河南春晚《借东风》节目中,“七十二候图”与“草船借箭”等经典场景,就借助AI设计概念图,结合三维制作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赤壁之战”更是运用AI进行视频动态制作,并在后期叠加地图元素,使得高科技元素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相互映衬,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与听觉盛宴。
不论是节目内容制作方面,还是全媒体报道宣发方面,河南卫视都致力于拓展国际视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比如节目《千里共婵娟》,通过身穿汉服的各国小朋友在少林寺等文化地标共唱一首歌、共赏一轮月,彰显“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体现出全球视野和国际认同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还获得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外交部原发言人汪文斌、赵立坚,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所属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的广泛关注与推介共计22次。
在海外传播中,河南卫视坚持以内容为主,优先考虑移动平台,精心策划并推动多账号、多平台的传播矩阵。2021年6月,“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陆续开设了“中国节日”“河南春晚官方”两个账号矩阵,充分借助YouTube、Facebook、X、Instagram等海外平台,分析粉丝群像、了解观众喜好、开展精准推送,让系列节目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根据后台分析,多数粉丝来自北美、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截至2024年4月,“河南春晚官方”“中国节日”在X、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平台开设共计10个账号,账号粉丝累计超43万人。
同时,依托中国联合展台平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陆续通过广西、湖南、江苏、深圳四达未来、五洲传播公司等多家推广机构,在德隆电视台、澳广视、紫金电视台及YouTube、X、Facebook等海外新媒体平台账号全球播出,扩大了节目在海外官方平台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节目要想成功出圈,吸引观众的目光,就必须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出圈密码。这个密码不仅涵盖了节目内容的创新与品质,更包括品牌塑造、运营策略以及前宣准备的精心策划,对待不同平台的不同策略,以及线上线下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等方面。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印证了一个道理:品牌塑造是节目出圈的基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就通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深耕细作,塑造了鲜明的品牌特色,建立起了观众对节目的认知和记忆。
除节目本身外,关于节目的宣发报道在节目的出圈过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节目的宣发报道看似“成在当时”,实则“功在前期”。一个贴合实际情况的成功的前宣策略,可以提前进行有效预热,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期待,通过制作精美的预告片、发布吸引人的海报和文案,营造出一种令人期待的氛围。
河南卫视宣发团队致力于结合当下互联网语境,把握“奇观的视效、反套路的叙事、独特的元素”三个特征,实现创新表达。例如“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宣发团队提前考虑如何通过短视频进行网络视听渠道的有效传播,同时根据反馈来微调制作的相关问题。短视频拉新、加热,长视频提供精品内容,两者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特别是积极抢占短视频、直播等受众最欢迎的传播风口,选择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同步直播,并将节目内容剪辑成片段进行全网投放,以精短、直观、便捷的视听传播形态迅速爆红。
在全媒体时代,节目宣发不再是单一渠道的单向传播,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河南卫视遵循互联网生态下的传播规律,针对短视频平台、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释放不同类型的纯享、混剪类物料,分发频次、物料调性不尽相同。
首先,对于短视频平台,其调性偏向于轻松、有趣、碎片化。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上进行节目宣发时,注重内容的创意和趣味性,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宣发团队利用短视频的剪辑技巧,将节目中的精彩片段或搞笑瞬间进行快速剪辑,形成有趣、富有节奏感的短视频,从而引发用户的观看兴趣和分享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