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筑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 建筑有故事,生活在此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一筑一事

设计,回答生活变化纷呈的“共振”

一筑一事  · 公众号  ·  · 2024-08-19 18:00

正文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中将人的行为分为三个部分:劳动、生产、行动,即维持生命、改变生活与共同推进。用此来形容设计现状也并无不可:传统职能被弱化、沟通创造职能被强化、进入到初期的社会创新、需要更多资源互通与共创......


迈入产品时代,人们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足够强,也足够有耐心,这使得设计师面临的挑战远远超出传统的专业范畴,他们需如“深海采珠人”一般,在“历史的海底”与“当前的困境”之间往返穿梭。可如何将难以消逝的奇珍带到动荡纷争的当前,作为“酵素”启发未来?





事件 EVENTS


#创作力

“设计回答生活”2024万科设计共振大会

活动地点:上海上生·新所


“在这个世界里,正充斥着焦躁不安的节奏。在我看来,设计肩负着一些任务,它有必要是安静的,让人们能够走近自己,而与此相反的立场是想引人注目,并且唤起强烈情绪。对我而言这是非人道的,因为它自身增加了世界的混乱,迷惑、麻木我们,让我们无法迈开脚步。”这段拉姆斯对自宅的描述,写于1994年。平常的文字,却指向了我们持续研究的一个话题——为生活世界而设计。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不断深化、设计规模和内涵不断扩张,“造物”以前所未有的质量和数量规模进入人的日常生活,其边界不断模糊,“设计之问”众说纷纭。


飞速前进的城市之中,生活与设计充满复杂性 / 摄影:小徐


然而日常生活是十分复杂的,复杂之处在于它与其他事物的结合,而并非单独、纯粹的概念,是一种经验的整体性和事实性, 这也使得设计经常作为中性的载体、中介的容器,充溢于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 变得容易被忽视、被遮蔽。


《设计史 :理解理论与方法》开篇中写道:“日常之物是最常被忽视的知识,但是,‘物’这个非凡之词往往饱含着平常之物的深度与广度。”设计赋予它们的,不仅是鲜明的、时间性的、理性的、方法的, 亦是是哲学的、先验的、想象的、感性的。


如何理解设计在生活中的交叉,也需要更广泛深远地探索绵延的生活,即使在“行动”层面不可预测,但由此产生的共振涟漪,也会带来一些不同以往的发现和结果。


必须的时间过程中,无数人群且思且行,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寻适宜路径,并为行业带来经验与启发。


“设计回答生活”2024万科设计共振大会现场 / 图源万科


8月8日,“设计回答生活”2024万科设计共振大会在上海上生·新所活力开启。现场超百家全球知名设计机构与万科团队一起,在当下重新审视“设计的力量”,从不同角度带来其回答生活的对话。


在真诚又扎实的讨论中,建言建筑创始人戴烈、T.R.O.P景观设计工作室创始人Pok Kobkongsanti、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青山周平从各自擅长 的领域分别带来了设计实践的分享,让我们窥见不同的路径与方向。而万科上海区域首席营销合伙人赵丽清、万科上海区域首席产品合伙人杨耀阳、上 海万科首席产品官方海锋,则基于万科对城市人群的研究,从独特理念出发,展开了一次面向“未来”的探讨。





社区、自然与共同体

迈入“行动”的设计


当我们谈论生活时,研究主体是谁?“生活”的概念多为“日常生活”所取代,首先囊括了那些司空见惯、反复出现的衣食住行一类的非本质行为,后在人们对精神和心理隐藏的关注下,又涵盖了那些意义丰富、充满感性的力量形式。 在席美尔看来,“日常生活被看作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各种互动、网络和力量所产生的回响,日常必须被看作是栩栩如生的从内部显示出来的社会总体性”。而设计往往便会成为这股力量。


在技术与理论不断革新的今天,在内容与文化产业驱动的城市活力之中,大会基于人与设计的关系探索某种适应性更强、更灵活的生活方式可能性,从我们脚下的城市开始,激活创新创造力,构建一个更具实用主义与诗性尺度的未来。


“设计回答生活”2024万科设计共振大会现场 / 图源万科


本次活动首场主题分享,三大国际大师暨万科共振挚友分别从日常设计、自然设计、社群运营三个维度共同 探讨 关于未来城市的参与,不同形式使用艺术的方式从事规划与造物的活动和结果。




戴烈

Verse Design建言建筑设计

创始人/建筑设计师


“运营,就是让空间持续产生内容 。”



“设计回答生活”2024万科设计共振大会现场 / 图源万科


戴烈在诸多项目的运营中,持续追问何为未来社区、未来生活?并通过社群空间与社群组织的设计与运营,不断为城市定制新的生活方式。在戴烈曾参与的项目中,有一个关键词:设计社区,即根据面向的人群,做具象、准确的一系列回应他们需求的设计,而这样的内容和运营也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这个过程会经历四个阶段,即从常规基础生活配套到强调文化艺术属性的品质日常,再到主理人涌现的非标态势,最后进入群创商业。


代表共振项目:上海理想之地 / 图源万科


这种阶段性的设计在理想之地项目中也能得到一定体现,街区跟街道成为其内容最好的载体,横亘在诸多建筑之间,成为项目活力之源。“一个社区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聚集社会上最好的资源,这些资源能跟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结合成为稳固的生活价值共同体,这是第一点。第二在于,未来设计其实都是共创设计,构建一个设计师社会或主理人社会,以平台思维进行运营设计,大家一起合作、一起想办法,共同面对未来发现新世界的时刻。”







Pok Kobkongsanti

T.R.O.P景观事务所

创始人/设计总监


“在自然中学习,要么生存要么生长。



“设计回答生活”2024万科设计共振大会现场 / 图源万科


T.R.O.P名字起源于terrains(大地)和open space(开放空间)两个词,也犹如Pok相信对自然的接触和亲近其实是植入我们DNA当中的。而在他所做的项目中,也常常在有限的操作空间里尽可能地保留或植入生态自然。


代表共振项目:绍兴安澜府 / 图源万科


在绍兴安澜府项目中,便能够很好地结合当地的小桥流水,在对前场广场和下沉庭院的设计中,“我们希望花园不仅仅能够好看,而是能够唤醒人们儿时的记忆,像绍兴这样的一个江南水乡,其实人们跟屋檐有很紧密的生活联系,人们在屋檐下喝茶、驻足,雨声敲打屋檐。” 每个项目Pok都希望能够更多跟自然结合,像蚂蚁一样把一片片绿色夹杂在一起,最后形成城市当中的绿网空间。







青山周平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建筑可以是城市的一面镜子,

将城市氛围、特色、体验与具体设计结合 。”



“设计回答生活”2024万科设计共振大会现场 / 图源万科


青山周平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通过建筑设计提升生活品质,通过空间设计塑造有温度,有质量的生活日常,打造每个人有归属感的,充分悦己的精神角落。此次分享,他从“小空间和城市的问题”“未来共享生活”“社区性建筑”三个方向切入,讲述了关注城市小角落的“城市共生家具计划”、形成共享生活的“四百盒子社区”等设计实践。


代表共振项目:嘉兴理想大地种子艺术中心 / 图源万科


论至“社区性建筑”,青山周平谈到了嘉兴理想大地种子艺术中心。团队打破了单体建筑手法,在其中创造一个城市、一个社区。背靠住宅、面朝自然,主体以20个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盒子组合而成,画廊、社区商业、艺术中心、公共客厅等内容业态交织在一起,再通过几乎占据一半面积的巨大户外中庭相连。“时代生产力的提高、新技术出现使得行动空间在城市中占比愈渐减少,但作为建筑师,我们或许需要关注和设计的便是行动空间。”








从“对明天发问”

到持续回答“当下生活”


从社区联结到日常角落再到生态自然, 当我们思考“究 竟如何设计”的时候,“应该会考虑这个地球上人类健康地生活下去的方式方法,并赋予其具体的形式,以及打造其形式的机制。”重拾的附近、共同体的形成、与自然的对话等等,今天我们已然可以在许多地方得到尚存生活之中并没有完全消失的意义。


如果说设计创造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并形成生活方式机制,赋予其具体的形状,那我们就必须时刻对人类最本质的这些思考做出研究。


1992年,万科首进上海,并 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时代性设想: “明天我们将住在哪里?” 这是万科在大时代背景下对于“明天”生活的发问, 也开启其在设计这个非一蹴而就过程中的不断思考: 明天我们将生活在哪里? 明天的生活是怎样? 明天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 ········在此过程中,万科也始终与各个领域设计机构及设计师们一同共振,铺开未来理想生活图景。


“设计回答生活”2024万科设计共振大会现场 / 图源万科


更懂客户真实需求

持续为美好生活提案


此次会上,万科团队也分享了关于客户洞察、产品打造的实践经验。 《给美好生活的33个提案——2024万科上海区域业主洞察白皮书》的发布,是在富于变化的时代、瞬息转向的趋势之间的一份详细调研。万科团队一直坚持走进不同客户家庭,自2023年以来,在上海区域进行了超300个专题研究、发放了超18000组定量问卷,与33000多组客户进行一对一访谈,在此过程中,他们最细致地观察到了家庭的变化、超出意料的需求及产生的问题。


这一年中,自然疗愈、重塑附近、持续学习、宠物、儿童、MBTI16型人格、家庭平权等方面是被提及最多的,这些发问及关注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万科描绘未来的方向。


今年上海区域业主共鸣词测试中,业主需在原版120个词汇中找到共鸣的词汇。业主的乐观情绪比想象中更加积极,将近六成的人选择了非常积极的词汇,38%的人拥有更加中性的思考,只有5%的选择相对害怕和焦虑 / 图源万科


生活即产品

自然、有趣、温暖的理想生活


而在基于用户心智的产品构建中,万科上海区域则强调了“自然”“有趣”“温暖”三个关键词,这也是万科在“生活即产品”下所构想的未来生活模样及长期坚持的产品及服务主张。


“自然”指万科提出的“万科植物园”品牌战略,致力与外部专业植物园合作,为业主打造楼下可参与、可互动、可高频接触的自然场域,从交付一座社区到“交付一座植物园”。“有趣”指通过社区复合型BLOCK的互动设计,让生活值得“趣”创作。“温暖”则指秉持“空间平权”的设计理念,让每个家庭成员(包括宠物),都能各美其屋,点亮温暖的家庭时光。


万科上海区域将此产品及服务主张贯彻到每个项目之中,并以拾系、映象系、光年系3大产品系为核心场景,与三十多位合作伙伴共振、与客户共振、与生活趋势共振,共同搭建理想生活。



万科上海区域以人为圆心、以空间为半径,与客户、资源、趋势共振生活涟漪的产品研发全景图谱 / 图源万科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万科上海区域近年各 个产品系列及相关理念

/ 图源万科


这种场景化、细节化的洞察与理想城市的专业描述及宏大叙事向“可触摸”的生活愿景的转化并不止于此,此次大会上,万科正式揭幕了2024万科最新共振成果——AUTHOR中興傲舍,从另一维度的建立联结和共情,通过“解困式改变”让更多人看到未来。


中興傲舍对于万科来说是意义深远的作品。万科于2018年成立2049未来城市实验室,链接国内外政、商、学多方资源与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如何应对城市挑战的方法,探索全球领先的城市发展理念,致力于空间、技术、场景创新,体系化构建“未来城市”解决方案。而中興傲舍则将作为“万科未来城市理想单元”的中心版进行呈现。


万科未来城市六个理想单元

中央活力理想单元、科技创新理想单元、综合社区理想单元、创意聚落理想单元、生态旅游理想单元、高科技农业理想单元


如理想单元所需具备的因素一般,中興傲舍在1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充分融合了自然生态与多元城市场景,80%城市服务都能在其中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独立理想单元紧密联系,在上海五个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新城战略中构筑出属于“中兴城”的特质。


万科关于“中兴城”的探索之路已持续十年,最初源于万科提出的“興”计划。在上海内环内,超百万方的开发规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历史机遇,而这又与城市更新密切相关。万科深度参与了整个中兴街道的焕新,如“引入新颖的城市家具及服务设施,包括全年龄段的休闲座椅、宠物设施、儿童友好设施、自行车友好设施,打造万物友好的城市街道”,还设立了“一个人的美术馆”,于此处,大自然是永恒的展品,人们可漫游街道之间。


万科深度参与了整个中兴街道的焕新 / 图源万科


从街道、商务印书馆,到中興路一號、万科翡翠雅宾利等项目,十年中兴城,是万科对城市开发理念的缩影,也是其关于理想生活的实践、理解与探索,而中興傲舍也将作为最后一块拼图补全这片城区,成为未来城市理想单元与上海城市气质的连接点。


万科“興”计划代表作品 / 图源万科


项目定位于新产业、新人群、新偏好的“国际艺术先锋住区标杆”,总占地面积逾百万方,以“低碳、智慧、活力”串联住宅、办公、公园、商业、社区配套、学校等各类业态。只需要步行,就能体验到这座微缩城市的所有精彩。


中興傲舍效果图 / 图源万科





近20位全球知名设计师共创

从“興”开始的场所精神


中興傲舍的AUTHOR译为作者、著作,而这也恰恰印证了,此项目不仅是一方的构筑,更是全球设计师联袂以国际先锋的视角、未来生活者角色共同呈现。


波特曼事务所Gordon Beckman、10 Design的Lukasz Wawrzenczyk、日清设计宋照青、新加坡MEC Studio的Mark、水平线的琚宾......来自近20家全球知名设计单位的设计师投身其中,真正将各个部分做到了极致,而万科亦用了比规划多出一年的时间去充分打磨产品并推进实景展示区。


参与中興傲舍项目的国际化大师天团 / 图源万科


关于这些设计的营造,我们可以从“文化逐新、自然共感、高能生活、奢适有度”几个方面铺展而开。建筑整体布局是为多元化功能而生,体现为恰到好处的分区与垂直混合形态:所有住宅单元入口都在三楼和四楼,其下则为其余业态,垂直及横向的动线有效串联,及保证了连通性又保证了居住及办公的独立私密性。


以空间坐标系形式则表现为:横轴为超级链接的社区商业底盘,纵轴为垂直的立体都市建设,交叉而成中興傲舍所带来的活力场景。


在此基础上,万科将不遗余力地挖掘空间、场所本身的价值,为空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最终与流动于此的人们共同组成一个个生活、文化群类“生态圈”与大大小小组合“事件场”,并因此获得更强的人流汇聚力与风向前瞻性,创造出内部共识与身份认同,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区域性“地方力量”。


立面设计的变化 / 图源万科

活力场景动画演绎,具体以实际规划为准 / 图源万科


同时,当土地经济过于追求高效的土地利用,可能形成城市中某类品质、体验的短缺。而中興傲舍则在得房率可控的情况下最大化地提升公共价值,面向所有人群集中开放三层以下空间,通过“超级社区商业底盘”所形成的“空间经济”跳脱出了这种短缺与传统区位价值的强绑定。


灵活、充满活力的街道成为了场域的核心,像粘合剂一般将多个地块通过非僵化的小路密网连接到一起,其组合十分灵活。口袋公园、广场、连廊、明巷、屋顶花园等户外空间与一个个室内空间互相组合,形成真正服务于社区的可游逛、可互动、无背街的全天候活动空间。


超级社区商业底盘示意图及效果图 / 图源万科


商业建筑以一种年轻现代的设计风格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外立面运用大量橘红色的视觉表达,仿陶立体垂直花瀑、大块面彩色金属饰板、明亮的银色金属装饰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色彩画卷。而为了使得项目南面公园被更多人看见,项目切除了大面积商业在中部增设了露台,驻留其上,可以看到远处的树冠顶与纵深绿地。


可以看到南面公园的二层露台 / 图源万科


食集外立面巧妙地融合了“书页”元素,内里拥有大面积中庭,垂直绿化渗入其中。白天能够有一定遮挡作用,夜幕降临,灯光从幕墙内部透出,浸润温暖气息。


食集效果图 / 图源万科


办公楼则像一座山,将日照切割,灯光覆盖其上,又像一阵风,肆意流动。内部构建上,中興傲舍引入了波特曼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办公塔楼,标志性大堂利用大尺度挑高结合自然、艺展等元素,为工作灵感的诞生创造条件。


办公场景空间 / 图源万科


万科对项目中对商业、办公、居住动线做了合理设计,充分挖掘综合体价值,定制盖上住宅无风雨归家、宠物及运动人群专用、高端住宅后勤服务等各类特殊动线。这也使得业主在享受高品质社区商业的同时,亦有安全、私密、独立的生活空间,真正达到“在人群之中,在生活之上”。


项目动线图 / 图源万科


住宅建筑设计汲取了邬达克建筑风格,呈现古典的三段式结构、竖向线条清晰挺拔,流畅的弧形与轻盈的手法协调统一。层层递进的装饰主义,婉转流畅,用现代Art Deco的设计元素,回应着上海传统住宅的特质,这也恰恰概括了其所希望达到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中興傲舍住宅效果图 / 图源万科


中興傲舍在住户归家路途中设置了门厅、门头、灯光、装饰等一整套的设计逻辑,地上地下双大堂为归家带来仪式感,诸多细节融入其中:纽扣一般的电梯按钮、石材马赛克的地面、每个大堂的化妆间......架空层更是每个业主“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之外的第三空间”,它保留了信箱,划分出学习盒子、游戏室等。


门厅归家 / 图源万科

地下光厅 / 图源万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