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的玩伴妞儿和秀珍母女俩刚刚团圆,却又双双的被火车压死了,英子也在那个晚上病倒了,被送进了医院。英子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忘却往日的忧伤,决定迁居新帘子胡同。
(电影《城南旧事》片段)
我们是为了本文特意截取的这个片段,最好先看完这个片段,再看本文。
于是,我们随着小英子的马车,
带着城南旧事中的思绪,
去探访如今的新帘子胡同。如今的新帘子胡同只剩下了东新帘子胡同了,西新帘子胡同已经不存在了。
帘子胡同在元朝时曾称为“莲子胡同”,元代时的大都城大兴水利,曾有一水系是由中南海向南流经如今的六部口东侧北新华街一带。因这一带当时地势低洼,逐渐形成了“水塘”;在塘里植荷产莲盛产莲子。后在周围建屋成巷,故因出售莲子出名被人们称为莲子胡同。至明永乐年间,因重建内城城墙,将元代城墙南移,原水道被断流后那低洼的水塘渐成为死水坑无莲可植后又变成臭沟,明崇祯年间曾称为“臭沟胡同”。清代后因臭污水熏人和炎夏阳光灼热,沿沟两旁人家都挂起苇箔制的卷帘子,遮挡臭味热气。人们改原莲子叫成“帘子胡同”。
如今的新帘子胡同是一个安静的胡同。
不管是大杂院,还是独门独院,都是安静的胡同。
这个大门,在如意门里面算是规模很大的了,其实里面也是个大杂院。这个院子是保护院落,我们在门口跟一位老大爷聊了起来,那位老大爷已经在这个院子里住了50年了,他说这个院子民国时期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的居所。
这个院子其实并不大,但里面贴满了主人写的书法,所以显得特别有文化。
《城南旧事》中对新帘子胡同有这样的描写:
妈妈说的,新帘子胡同像一把汤匙,我们家就住在靠近汤匙的底儿上,正是舀汤喝时碰到嘴唇的地方。于是爸爸就教训我,他绷着脸,瞪着眼说:
“讲晤听!喝汤不要出声,窣窣的,最不是女孩儿家相。舀汤时,汤匙也不要把碗碰得当当当地响。……”
我小心地拿着汤匙,轻慢轻慢地探进汤碗里,爸又发脾气了:
“小人家要等大人先舀过了再舀,不能上一个菜,你就先下手,”他又转过脸向妈妈:
“你平常对孩子全没教习也是不行的。……”
看来当时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是很讲规矩讲家教的。
时过境迁,城南旧事的生活环境与现在截然不同,但唯一保留的是那一份安静的氛围。也许是这一份安静,使得小英子忘记了旧日的哀伤,开启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