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全域旅游看作是地方旅游的经营模式,那么,随着大众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产品与服务从生产者交棒到消费者与生产者共谋之手,双方共同创造了一个超越常规向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供给与消费新模式——
以游客及创造体验为中心,优化旅游结构层级,提升旅游消费体验的深度、温度与广度,营造主客共享的全程化、场景化、优质化体验环境,以此实现的新连接与互动,成为旅游业创造价值的新空间和新趋势。显然,
全域旅游理念下催生出的多维度、多层级供需互动连接的价值链,彰显出的综合能力,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模式下的复合空间及多元活力,为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和机制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机遇。
山东省已先声夺人,大步探索。山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全要素提升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从空间域、业态域、服务域等层面构建新连接,构建新互动,创造新体验,锻造新价值。
山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会现场
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成为山东全域旅游提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必然之路,而创新空间布局正是构建网络型空间的重要选项。《方案》以推进“多规合一”的协同发展,统筹规划体系,破除行政壁垒,补齐短板,发挥集成优势,打造“海陆统筹、城乡一体、区域协同、覆盖全域”的新空间增长极。
山东省是中国为数不多,同时享有一流海洋资源、优越陆地资源和丰文化资源的旅游大省。换句话说,
在旅游发展空间上,海陆双轴具有向内的聚集性和外延开发性,由此形成了海洋和大陆两个扇面——
海洋面向世界占位,围绕青岛、烟台、威海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性国际邮轮母港”,威海、日照建成邮轮访问港和游艇帆船基地,是落实经略海洋战略的支点。陆地面以推动高铁旅游经济圈发展,建设“高速公路连接线进景区”工程,打造风景廊道,以纵深领域连接资源构成点、线、面的叠加。
如此,
一是形成多样化的创新空间。
构建“十大文化品牌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旅游连绵带+旅游度假区与旅游景区+旅游镇村”旅游目的地体系。这是一个贯通文化区、城区、产业区、生活社区、乡村各个空间载体的多元集群式发展板块。
例如,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台儿庄古城为依托,打造全景化的生态走廊。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导入以文化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国际级地标性项目建设,构筑旅游产业发展高地。在塑造国际国内著名旅游城市,突出“三核带动”,济南打造国际泉文化休闲名城,青岛打造国际海洋休闲名城,烟台打造国际海岸养生名城。
升级后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是一个链接海陆超大规模旅游目的地,从“城市旅游”迈向“大区域协同发展”,将成为未来山东旅游发展空间变革。
二是构建更为紧密的创新网络。
重点推进一圈、两带、六区、八大风景廊道建设。“亲情沂蒙”旅游特色功能区覆盖临沂市沂南、费县、沂水、蒙阴县红色旅游文化核心地区。比如,“三级联创”的“沂南模式”就把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三级行政性旅游经济模式整合在一起,构建城乡一体旅游格局。进一步发挥全域旅游创新空间联动模式,城与城共同构成旅游功能区;风景廊道成为均衡发展轴线,使得同一个区域内包含特色资源、满足功能需求、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城市群崛起的多重价值聚集,位于链上的各要素形成灵活流动且广泛联系的网络体系。同时,
以要素网、交通网、保障网构成的全域化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也将实现城乡一体,共建共享,主客共融的美好生活方式。
三是精品化空间发挥引领带动。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立足山东农业大省优势,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齐鲁美丽海岛”、“葡萄酒海岸”、“仙境海岸·养生福地”等品牌建设,培育海洋旅游聚集带和国际著名温带海滨度假连绵带。
比如,构建山水人文画廊,以泰安、济宁为核心,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美丽画卷;以曲阜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彰显儒家文化永恒魅力的研学旅行圣地、教育培训基地和文化创意高地;深度整合大泰山旅游资源,再现“启跸回銮图”历史长卷;规划建设齐长城生态旅游带,构建齐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构筑彰显鲁风运河风采的人文生态画廊;打造新时代红色旅游胜地,实施沂蒙精神红色精神传承工程等,
以“线性”资源主题为依托,进行跨区域的整合联动,将优质产品组合成主题化、廊道化的诗意空间,以风景廊道实现空间连接,以空间互通,实现体验互动,从而达到消费互融。
全域旅游是推进城乡旅游充分发展,均衡区域旅游增长极,激活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旅游+”还是“+旅游”,都是以旅游为实现路径,通过产生与旅游环境相匹配的创新要素重塑产业价值链。
《方案》中,主张大力推进旅游跨界融合,顺应旅游资源普遍化、城乡面貌园林化、城乡功能休闲化、三次产业旅游化、“三生三美”景区化的发展趋势,构建开放融合的旅游休闲产业体系。
山东培育旅游休闲产业体系的核心,一是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挖掘始祖文化、儒家文化、齐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齐鲁运河文化、齐鲁名人文化等优秀齐鲁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及文化旅游项目,是山东在文旅融合时代的“富矿”。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展演、山东绝活等进景区、进旅游度假区、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文化活动模式,培育旅游空间消费观,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是山东把“富矿”变现为经济价值的操作手段和路径选择。
二是深度创新休闲度假新业态产品。
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过程中,通过打造休闲观光园、森林人家、乡村民宿、渔夫垂钓等产品,逐步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乡村旅游园区。沂南的“竹泉村模式”将生态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融合实现了村庄的生态、生产、生活的无缝接合。山亭独创“部落”民宿概念,以淳朴乡村生活的“石头部落”和现代艺术气质的“柜族部落”,构建了风格迥异的休闲度假旅游的空间,以不同消费层级满足游客需求。
三是跨界融合提升新旧动能转化效能。
旅游与高端装备业、工业、文化、医药、金融、商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力度,是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于此同时,通过完善提升旅游产业要素,拓展旅游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激活各行业中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历史、现代的优势资源,城市+旅游形成了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科技教育+旅游形成了研学旅行基地;生态、山地、自然资源+旅游形成了避暑避寒度假地,催生了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新热点。
四是多部门参与共建共享旅游新动能。
在《方案》实施分工中,牵涉部门众多,包括省旅游发展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妇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和各市政府,以旅游“综合功能”连接政务行动,全面激活和释放旅游的拉动能力、渗透能力、融合能力和整合能力,可经由旅游业转化和附加值的提升,各部门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旅游无论“+”与被“+”都是整合资源的纽带,拓展着旅游边界延伸,空间越大,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就越阔,旅游的价值也越明显,旅游业作为“四新”促“四化”的主导产业,
以支撑专业化或者多元化的产业增长;激活人才、技术、资金转化为创新成果;
尤其是在营造舒心、放心、开心的生活空间和消费空间层面,旅游事业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优势,这是时代趋势,最终以人为本,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在以互联网催生的“共享经济”领域中,旅游独特的个性使其快速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全域旅游为目的地信息化服务带来了基础建设。从产品创新、品牌营销到旅游服务、电商销售,构建出智慧旅游体系,为山东旅游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智慧旅游管理层面
,将进一步完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与服务指引、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基本要求等旅游信息与数据技术标准;
智慧旅游服务层面
,将深度开发建设旅游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分享评价、定制旅游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山东”;
智慧旅游应用层面
,将持续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短视频等新平台,实施旅游精准营销。同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可穿戴、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渗透应用,
让“好客山东”同时化身为“智慧山东”,将“好客的智慧”转化为更加“智慧地好客”。
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介入,旅游生产者及消费者真正实现了共享价值链的可能。对于生产者而言,分享的价值在于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打造成为品牌,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对于消费者而言,不断晋级消费需求已经让其发生角色转换,参与到产品和服务的创造之中,“双创”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聚合创新产品,融入现代消费理念,众筹众创,民宿是最具代表性作品。
同样,
“新连接”也是互联网思维下诞生的一种新沟通方式、新创造方式和新供需方式,而不管是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还是在山东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新连接”思维主导型产生的新业态、新品类、新体验和新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和路径图,山东旅游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从这个概念和趋势来看,以空间新连接、业态新连接、智慧新连接着力于构建“价值新连接”的旅游,至少已经走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