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正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20090001
张 璐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22100001
事项:
以美元计价,
6
月中国出口同比为
8.6%
,较上月上行
1
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为
-2.3%
,较上月下行
4.1
个百分点;贸易顺差
990.5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
外需平稳向好是出口较快增长的基本点。
6
月欧洲各国制造业
PMI
普遍较
5
月有所回落,非洲和大洋洲制造业呈现较明显放缓,而北美、韩国、东盟、印度、拉丁美洲制造业
PMI
普遍加速扩张。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交叠共振,是本轮外需向好的根源。
2.
剥离量、价、汇因素,出口短期韧性较足。
今年上半年出口较快增长主要体现为数量因素的拉动,是“实实在在”的增长,而出口价格的下降、人民币相对美元的贬值,都对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增速产生拖累。但反观进口则有所不同,进口数量的增长总体平淡,进口价格的拖累出现了明显减弱,使得美元计价的进口金额增速不差。进口和出口的价格因素之所以表现有别,主要在于二者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时滞不同。从历史数据来看,代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
RJ/CRB
指数领先中国进口价格指数大约
2
个月,而领先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大约
6
个月。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差异背后是原材料价格向中间品、消费品价格传导的时滞。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增速反弹,对出口价格带动的逐步浮现至少会持续到今年
11
月,而对进口价格带动的持续性则有待观察数据的走向。不过需要指出,由于目前中游行业存在一定的产能冗余,国内原材料价格向中下游价格传导存在一定梗阻,出口价格因素的回升程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约束。
3.
出口国别与产品的变化体现出一定“抢出口”倾向。
分国别来看
,
6
月欧盟、美国、东盟、拉丁美洲对中国出口增速进一步上升的贡献最为显著,考虑到拉丁美洲里巴西的贡献有所下降,我们推测可能对墨西哥出口增速上升较多。由此看来,中国对施加关税威胁的欧美,以及可能借以规避高额关税的东盟、墨西哥出口加快增长,或有一定“抢出口”的倾向。
分产品来看
,
6
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对总出口的贡献达到
2.8
个百分点,比
5
月上升
0.35
个百分点,在总出口中的贡献率达到
78%
。其中,手机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贡献上升幅度最大,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也是受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冲击较大的行业。
4.
中国进口肉果类农产品、黑色系原材料、集成电路产生边际拖累。
肉类和干鲜瓜果的进口贡献度下降,可能受到国内供给充足、国际禽流感疫情频发、商务部对欧盟猪肉进行反倾销调查影响。此外,
6
月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铁矿、原油和成品油的贡献也较上月下降较多,体现国内黑色系原材料需求的放缓。而
6
月中国进口医药材、铜矿材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贡献较上月有较明显上升,体现新能源和芯片相关需求仍然较强。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海外经济衰退程度超预期等。
7
月
12
日海关总署公布
2024
年
6
月统计快讯,以美元计价,
6
月中国出口同比为
8.6%
,较上月进一步上行
1
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为
-2.3%
,较上月进一步下行
4.1
个百分点;贸易顺差
990.5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对此我们解读如下:
1、外需平稳向好是出口较快增长的基本点
6月以贸易额加权的发达区域制造业PMI小幅回落,新兴和发展中区域制造业PMI小幅上扬,外需在发达国家的复苏与发展中国家的扩张之中保持稳健。其中,欧洲各国制造业PMI普遍较5月有所回落,非洲和大洋洲制造业呈现较明显放缓,而北美、韩国、东盟、印度、拉丁美洲制造业PMI普遍加速扩张。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交叠共振,是本轮外需向好的根源。
2、剥离量、价、汇因素,出口短期韧性较足
按照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价格指数、数量指数(以人民币为标准的统计口径),以及以美元、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金额增速,可将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金额增速拆分为数量因素、价格因素(人民币计价的)、汇率因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今年上半年出口较快增长主要体现为数量因素的拉动,是“实实在在”的增长,而出口价格的下降、人民币相对美元的贬值,都对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增速产生拖累。但反观进口,情况则有所不同,进口数量的增长总体平淡,进口价格的拖累出现了明显减弱,使得美元计价的进口金额增速不差。
进口和出口的价格因素之所以表现有别,主要在于二者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时滞不同。从历史数据来看,代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RJ/CRB指数领先中国进口价格指数大约2个月,而领先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大约6个月。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差异背后是原材料价格向中间品、消费品价格传导的时滞。
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增速反弹,较快带动了进口价格因素的拖累减弱,而对出口价格因素的带动展现的尚不充分,目前来看,这种对出口价格带动的逐步浮现至少会持续到今年11月,而对进口价格带动的持续性则有待观察数据的走向。不过需要指出,由于目前中游行业存在一定的产能冗余,国内原材料价格向中下游价格传导存在一定梗阻,出口价格因素的回升程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