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这幅画,宋徽宗装裱救了它,乾隆又加1个字,却“毁”了它
怎样毁掉一幅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烧了。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毁掉这幅画,却不能毁掉画作传播的价值。特别是当下,打印技术极其发达,等比例复制已经不是难事。烧掉一幅画,非但不能毁掉这幅画的艺术价值,相反可能让它更容易被铭记。
可见,烧掉并不是毁了一幅画的“高级”操作。
其实,相比于烧掉一幅画,毁掉一幅画更高级的操作是,在这幅画上涂鸦,这才是真正的“杀人诛心”,消灭掉这幅画艺术价值的“神操作”。
今天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神操作”。
故宫这幅画,宋徽宗题词价值倍增,乾隆又加1个字,却差点“毁”它。
这幅画就是著名的《高士图》。《高士图》本来是一个系列的画作,由6幅画组成,目前流传下来的只有这幅“梁伯鸾”。这幅画主要是描写隐士梁鸿与妻子“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表达了画者卫贤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幅画的画者是卫贤,他是南唐的宫廷画家,与李煜常泡在一起讨论艺术,他的造诣可见一斑。
我们欣赏一下这幅画,瓦舍、山水、林木,都刻画得十分精致,与人物的主题相得益彰,卫贤的画工可见一斑。
这幅画中,亭台、树木都很写意,仿佛是置身仙境,讴歌了隐士的生活。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高士图》由6幅画组成,为何只流传下来一幅?这要感谢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在历史上,宋徽宗是一个失败的皇帝,在他治下金兵南侵,出现靖康之耻,北宋就此毁灭。
但是宋徽宗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
他的字和画都非常有造诣。
在书法上他发明了瘦金体,开创一代书法之先河。
在绘画上,宋徽宗的鸟,精致、灵巧,活灵活现,艺术性和欣赏性都很高,是难得的佳品。
宋徽宗不仅爱绘画,而且还喜欢收藏,他所喜欢的画,都会特别装裱保护,这就是著名的“宣和装”。宋徽宗装裱的作品,都会在皇宫内廷之中保存,恰是宋徽宗这个举动,保护了这幅画。
一方面装裱的作品,会让这幅画更容易扛过岁月的磨砺。尤其是“宣和装”装裱,方式十分科学,也很复杂(如下图),对画作的保护可以说是“抢救式”的。
另一方面装裱后的《高士图》,留在宋朝的内廷,让他免于流落民间。
这也是一种保护。
可以说正是宋徽宗救了这幅《高士图》,让它成为故宫的至宝之一。
转眼到了乾隆年间,这幅画的主人变成了乾隆皇帝。
众所周知,乾隆号称是十全老人,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他一生作诗4万多首,虽然都是“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之类的作品,但是能够坚持每天笔耕不辍,乾隆的文学修养还是蛮高的!
所有文人都是清高的,乾隆也是如此,他有一个癖好,那就是在书画作品上题字。
不仅如此,乾隆还喜欢在自己题词的书画作品上盖章,生怕多年以后,后人不认识这字是乾隆题的,是赝品。
他要盖章证明一下。
《高士图》也没有离开乾隆的“魔手”,他非常喜欢这幅画,在欣赏完这幅画之后,他思考许久,既然宋徽宗为这幅画装裱,我岂能缺席。一番思考之后,他决定为这幅画题字。于是在右上角的留白处,题上几行娟秀的小字。
我们知道,《高士图》表达的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所以,无论是山林,还是亭台,都是比较松散的,表达出画者内心的松弛。
可是乾隆在右上角题字之后呢?
明显这幅画的布局变得紧凑。
这幅画欣赏起来就变得压抑。
左上角的山与右上角的字,紧紧地压在下面生活的隐者身上,看起来感觉很压抑。
这与采菊东篱下的生活是不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