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
姚晨在微博上晒了几张,
自家娃在田间地头玩耍的萌照。
种树、喂小猪、摘草莓
渴了摘根黄瓜直接啃着吃,又脆又甜。
这个让姚晨特别感谢的“地主婆”叫石嫣,
早在2016年,
她就和姚晨一同入选了“全球青年领袖”。
2017年,
她又成了“全球40岁以下影响食物系统的20个领袖”。
然而,十年前,
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跑去“当农民”。
石嫣出生城里,
从小没干过农活,
大学,她却误打误撞进了河北农业大学。
然后学霸力大爆发,
一路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硕博连读,
师从
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
温铁军被称为根植乡土中国的思想者
受传统教育方式所限,
石嫣对农业一直一知半解,
极其缺乏农村实践经验,
甚至连农作物是如何种出来的都不清楚
。
所以,一直盘算着找机会到农村好好实践一番。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读博时,有个到美国留学半年的机会,
在温老师的推荐下,
优等生石嫣去了美国,
成为中国第一个公派到美国插队的研究生。
原本,她对美国留学生活充满期待,
结果,当她从北京辗转来到明尼苏达,
然后又坐了三个多小时车到达农场,
才知道,自己竟是来当农民。
每天早8点,
石嫣就到地里去干活,
犁地、播种、浇水、除草,
傍晚下班到家经常浑身酸疼。
最初对田园生活的想象,
被一天天简单而重复的生活消耗着,
她第一次产生怀疑,“自己做的事,有价值吗?”
直到,
当她用自己种出来的菜做了第一顿饭后,
之前的所有疲累一下子消散,
因为真的太好吃了。
她第一次感觉到,
自己和食物的关系。
慢慢的,
石嫣开始融入农场生活,
偶尔还会去邻居农场经理夫妇家做客。
每到周末,
石嫣会和员工们一起,
给附近小镇的会员们送菜。
后来,当被问到最喜欢的农活时,
她竟不假思索地答到:除草。
刚到农场的时候,
那是最有挫败感的一项工作,
跪在地上,大风吹在脸上,一干就是半天。
但是,
也因为除草这个简单重复的工作,
石嫣才了解到当地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
即居民提前将菜钱付给农民,
农民负责栽种,保证菜的品质,
居民也可以自己种菜,
他们彼此信任,也共同承担风险。
2008年底,
石嫣回到学校后不久,
就有点待不下去了,想吃好的菜好的食物,
这样的想法被每一顿饭重复提醒着。
可是在国内,有机蔬菜的概念还不被足够重视。
恰好她的导师在申请了一块试验田,
她没有多想,跟老师申请了基地,
并取名“小毛驴市民农园”,
她开始一边读博,一边当农民的生活。
很快,
她的这个决定像一颗定时炸弹在家里和同学圈中炸开。
她的父母也会说,
“上学上那么高学历以后,
还跟当农民一样,我觉得没什么价值似的。”
但此时的石嫣,
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谁也说不动她。
她要用实际行动证明,CSA模式在中国也能行得通。
石嫣的农场不仅提供配菜,
还提供种菜服务,
这让很多市民很感兴趣,
短短一个月时间,
就有54户家庭报名。
正当这些家庭准备通过银行账号给石嫣交钱时,
却都被石嫣一一拒绝了。
不是不想要这些钱,
只是她不接受汇款或者转账的形式,
而是要自己上门去收款。
有一次她迟到了半小时,
把一个会员惹怒了,
“这么简单的事,就收个钱,干嘛那么麻烦?”
石嫣解释道,钱转账了,
我们就失去了一次见面交流的机会。
虽然遇到各种问题,
但这段天天进城收款的经历,
也给石嫣带来了宝贵的爱情,
她的“收费搭档”,
当时正在小毛驴休学一年做志愿者的程存旺。
后来,
他们在农场举办婚礼,
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
在老师、同学、会员和村民的见证下,
程存旺骑着一辆自行车,载着石嫣,
穿行在乡间小路上,
石嫣捧着一只西兰花,满脸幸福。
刚开始农场应季的蔬菜品种很少,
连续一个月收到绿叶菜之后,
他们配送到会员家的菜箱子被扔了出来,
抱怨说“脸都快吃绿了”,
石嫣就不断栽培新的有机蔬菜种类。
跌跌撞撞间,
石嫣的热情一点也没减。
他们每天四点起床去地里采摘蔬菜,
然后一家一家地送。
三年下来,
小毛驴的会员家庭从200多个,增长到800多个。
但仅仅800多个家庭,还不够。
解决了一部分人对放心菜的需求,
更多的人仍然在吃着不合格的食物,
2011年顺利毕业后,石嫣和老公决定继续创业。
他们在通州马坊村租了个农家院子,
建立起“分享收获农场”。
2012年,顺义区给这群真的在种地的年轻人
一个拥有20多个大棚的农场直接投入生产。
2013年,团队迁至顺义基地办公,
“分享收获”的规模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