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益时报》记者文梅推出中国公益人访谈录《
别喝彩
,
我们仍在坎途
》,该书收录了包括任志强、徐永光、陈越光、白岩松、王巍等15位知名业界(跨界)公益人士多维视角探讨公益的个人专访,并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雷颐、刘坚、何道峰、王振耀、陈行甲、汪雷、汤耀国、马腾、李爱明等均力荐此书。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受邀为该书倾情作序
。
2004年主持创建中国并购公会。2010年创建中国金融博物馆,在北京、上海、天津、宁波、苏州、成都、沈阳、郑州和井冈山有十处不同主题的分馆,也参与香港金融博物馆的创建。
《
别喝彩
,
我们仍在坎途
》
文梅 著
王巍 序
王巍理事长作序全文
:
公益的价值观更重要
王巍
文梅女士春节期间来函,希望我能为她的新书写序。在充满焦虑和功利竞争的商圈里,每次看到新书出版,总是欣慰,如果被临幸写推荐,更有几分自得。不过给这本书写序,我不免忐忑。其一,国内各机构的各色公益人物的名号,这几年变得颇为可疑,许多丑闻和绯闻出来,似乎不如在商言商来得坦诚和简单;其二,职业复杂领域多样,价值观光怪陆离,恐怕难以用公益一词自雄自壮而定夺;其三,我也忝列其中,更有公器私用而拔帜登场的居心。
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自以为是地开笔了。
第一,
公益与商业
。中国文化传统里,士农工商是等级既定,不容讨论的。无论世外天翻地覆到何种境地,这一方水土仍然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一旦有经济危机,或可对商人阶层略施安抚,秋后再拉清单。名节更为重要,公益与商人格格不入。商人一向利己,何来益他。私心叵测,何曾为公!可以用公益来规劝胁迫,不能期待商人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因而,
大凡公益圈里
,
多谈情怀
,
少表商机
。商人需要捐出多少身家,损失多少机遇,方入得公益门槛。在许多民众心中,商人退休做公益,也是赎罪的方式。这样一种社会观念的确表面上隔绝了公益和商业,也会最终将公益推向商业化,内行人自不必言。
第二,
公益与价值观
。公益一词,泛泛而论是对公共利益有好处的作为。
从底线上讨论
,
人人都有公益之心之为
,从学术论则差距巨大,立场不同,可以势同水火,如屠杀犹太人自然是纳粹德国的最大公益事业。中国人是非常实用主义的民族,没有上帝和宗教的公断,因而评价公益的行为和人物往往是当下的立场和效果。
公益必须外部化
,
而且要看得见
、
摸得着
、
讲得出
,
可以让公众评头论足
,
满足窥视需求
。
做公益的人必须内心足够坚强
,而且还被迫不断按照公众的道德水平和理解能力来表达自己的正当性,
这远远比从事单纯追求利润的商业难得多
,你要证明自己的不虚伪、不阴谋、不更加奸诈。
公益
本来
是贯彻人生始终的价值观
、
伦理底线和人格素养
,现在必须要剥离出来成为一个人格附件,这还是公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