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
文 | 曹吉利 编辑:学妹
校园贷曾在大学校园野蛮生长 图/众筹家
风行一时的校园贷似乎真的迎来落幕时刻。
上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网贷机构不得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纳入营销范围,不得进行虚假欺诈宣传和销售,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四条红线,矛头直指校园贷。
事实上,校园贷的野蛮生长时期已经过去。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共47家网贷平台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不少转战白领、蓝领等工薪阶层的贷款业务。
裸条、退学、犯罪、自杀……赚够了钱的校园贷全身而退,但它留在社会身上的伤口还未愈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不应该只说给没有底线的放贷者,也应该说给求财心切的大学生。
中国的大学生,为什么这么缺钱呢?
每个时代的学生都穷,但从未像今天一样拜金
学生站在成人社会门口向里眺望,物质欲望像野草一样疯长,但本身还不具备与之匹配的赚钱能力。正所谓“想得太多,赚得太少”,穷学生的标签就牢牢地贴在这一群体身上,今天是这样,过去也差不多。
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年轻时住在寺庙里苦读。每天煮一锅粥,待粥冷凝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贫困程度可见一斑。《红楼梦》开篇,贾雨村对甄士隐说:“行李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得。”读书人贾雨村,穷到连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路费和报名费都拿不出,最后得到了甄士隐五十两银子的“免息助学贷款”,才能够参加科举。
《中国合伙人》里成东青农村出身,无力出国
古代书生专心治学,不事生产,左宗棠所说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是常态。直到现代大学建立,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这样的情形也无太大改观。
民国时的大学学费较高,一般家庭负担不起,很多大学生交完学费之后生活就过得很窘迫了。出身北京贫穷旗人家庭的老舍,当时不敢报考学费高昂的学校,只能入读包吃包住的师范学校。即使是入学时要交的十元保证金,都是全家筹措半个月的“巨款”。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生活普遍还非常清苦。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里,反派角色祁同伟从乡下考入大学,人生第一双球鞋都是同学送的,这在那个年代的大学并不少见。大量农村子弟能够“鲤鱼跃龙门”进入大学,已经举全家之力,即便是城市普通家庭,也无法支持大学生太高的花销。
除了少数家境优渥者,大学对于每一代中国人而言,都是一个相对贫穷的人生阶段。然而,今天的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于金钱前所未有的狂热:同龄人创业成功的事迹,身边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同学,象牙塔外的种种诱惑和压力,无不让一颗逐利心骚动雀跃。
2009年以后,央行就开始严控发行大学生信用卡——因为坏账率实在太高。这时校园贷顺势而上,为年轻人的欲望提供了一个饮鸩止渴的宣泄口。
大学生有欲望,却没有支撑欲望的经济能力
大学生通过借贷满足消费欲望 图/degreesource
如果说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中国大学还是社会的先行者,那么今天,大学已经变成了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
现实社会是什么模样,我们的大学就是什么模样,有时甚至表现得更加功利、更加直白。在商品经济狂潮下,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转向,传统知识分子“视金钱如粪土”的理想荡然无存,八十年代大学生省下饭钱排队买书的景象,已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焦虑像一朵阴云,悬浮在中国社会上空,人们嘴边再也少不了住房、股票、薪酬的话题。压力不断膨胀,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原本被看做“象牙塔”的大学。通过各种媒体,一个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时下最流行的价值观:比如美,就是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后拍下的马甲线;比如优雅,就是在微博后缀上不经意露出的最新手机型号;比如爱,就是挥挥手订下昂贵的玫瑰送给女友;比如成功,就是用名下房子的数量来衡量。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那一点可怜的生活费远远无法负担。
大学生对最新的电子产品趋之若鹜 图/pexels
大学生燃起了和全社会一样的消费欲望,每天仔细打量新上市的电子产品和化妆品服饰,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生活费以外的稳定收入,以及约束自身欲望的能力。根据麦可思2016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有三成以上的大学生生活费不够花,39%曾用过校园贷。
与拜金的价值观一起涌入校园的,还有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上个世纪的大学校园,阶层差异还显得朴素而单一,尚且停留在家境好的同学可以点荤菜、家境差的同学衣服上多几块补丁的阶段,而如今,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差异,已经是全方面的了。
家庭环境的落差加深大学生的虚荣度 图/pexels
大学生最不缺乏自尊,却又最缺少撑起自尊的能力。在无尽的对比中,巨大的自卑感要求他们用钱来找回底气。指责他们的虚荣不费吹灰之力,但这些离开高考不久的年轻人,又有多少拥有“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强大内心?
不难发现,校园贷较多集中在一些三本、专科院校,于是每每有裸贷一类事件发生,总有人嘲弄道:“他们也算大学生?”浓浓的优越感恨不能破屏而出。普通院校的学生家境相比于名校总体较差,对于社会地位的落差有更深刻的感知,越是出身普通、学历平凡的大学生,越渴望用钱来填补这种落差。
这与校园外的社会现实,又何其相似?
没有校园贷,大学生还会想办法“搞钱”
校园贷少了,但中国大学生对于金钱的欲望却没有消退。
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很少有资本会因为道德原因裹足不前,只要监管仍有缝隙,这门学生生意就不会消失。对于校园贷酿成的种种恶果,我们能提出的应对措施无非是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学校普及金融理财知识、学生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控能力,以及呼吁放贷机构不要向无偿还能力群体贷款等等。以上这些措施,在中国大学生缺钱连同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现实面前,都有点力不从心。
大学生成为金钱的奴仆 图/degreesource
马克·吐温说:“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当人们嘲笑或者疑惑为什么中国大学生这么缺钱时,不如先想想,是不是大多数在社会中浸淫已久的国人,自己也已经成了金钱的奴仆?
没有了校园贷,缺钱的中国大学生还有花呗、京东白条等等渠道可以用,最不济,也可以向父母要上一笔钱救急。只是,在这个全社会的人拜金,大学生随手就能打一张裸条的时代,大学从潮水改变者变成了现世的追随者,难免令人唏嘘。
诚意推荐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