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年薪百万!DeepSeek,持续刷屏!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樊振东、孙颖莎,“直通”世界杯!刘国梁最新发声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哪吒2》杀疯了!有望破影史纪录 ·  4 天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2025年伊始,市场开始疯狂地囤积黄金和白银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财政部的发布会,不是为股市开的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0-13 08:20

正文

点击图片▲欢迎报名


框架全,钱管够,政策会持续发力,表明了中央守底线、做增量的决心。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10月12日10点,国新办召开“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这一次的登台主角是财政部,正部长蓝佛安和三位副部长依次出席,阵容豪华。三位副部长涉及综合司、预算司、国库司,基本涵盖我们熟知的财政政策工具(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


早在发布会前,外围已相当热闹了。外媒的“小作文”铺天盖地,估计财政部将出台2万亿—3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尤其在过去的几天里,股市经历大幅回调、楼市逐渐回暖,大家都在关心是否有利好股市和楼市的重磅消息出来。


为什么突然关注财政政策?


因为财政政策涉及税收、分配、发债、补贴等,虽无法对金融市场直接干预,但是有间接影响:居民和企业税负减轻了,地方债化解了,发债融资刺激好了消费,宏观经济向好了,自然有利于企业和股市。与此同时,一些我们经常看到的利于资本市场的“救市”政策,它后续的持续性取决于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方向。


总之,在中外媒体对这场发布会的前期渲染下,不管懂还是不懂的都要凑一下热闹。连小巴身边最近冲进股市但平时不怎么关注政策新闻的人,昨天一大早也都搬来了小板凳“围观”。


当然多数人还是冲着股市利好消息去的。开场没多久,眼尖的网友就发现蓝部长的桌子上的三只水瓶,正好从小到大依次摆放,于是立马解读为“A股即将有一道漂亮的增长曲线”。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


而在视频直播间,网友不停地发出“金融市场呢”“A股呢”等诘问,急迫感几乎要从聊天框里溢了出来。然而,直到发布会结束,围绕这几个词的政策几乎为零。临近散会,“失望”“不及预期”等字眼又充斥了直播间。


从侧面可以看出,以新晋股民为主的部分网友,既充满投资焦虑,又对国家各经济系统的运作缺乏基本的常识,同时反映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近期中央一系列的政策发布会和后续市场反应,大有被情绪和舆论“绑架”之势。


这一波所谓的“疯牛”,是“政策”“情绪”“预期”的共振,估值、利润、业绩都要靠边站,犹如琴手和鼓手,每一次撩拨的音符和敲击的鼓点都精准落在市场的心弦上。大家都在等消息,无非是大消息还是小消息,是超出预期还是低于预期。大消息+超预期,一拥而上;小消息+弱预期,一哄而散。


9月24日,央行行长潘功胜的发言确实激动人心,预期管理“三板斧”——增量工具+明确的额度+足够的信心,让政策远超预期,形成一波猝不及防的涨幅;10月8日,轮到发改委开发布会,但没有政策增量,没有具体数字,没有提到提振信心,结果市场反馈“不及预期”,最终体现在了股市的两次砸盘上。市场分析者的一个普遍担心是:如果这次发布会仍低于预期,股市继续砸盘的话,政策节奏恐怕会变成笑话。


所以10月12日这场发布会,我们看到了中央做“预期管理”时的谨慎和“心机”,同时在市场情绪下展露了矛盾心理。


首先在时间选择上,发布会是开在周六。智本社社长薛清和认为:“周六股市闭市期间开会,至少说明政策部门不希望政策被股票情绪所牵制,而是回归到宏观目的上。财政政策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为股票保驾护航。


其次是发布会之前,“噪声”太大,外媒抢在官方前头给出一个超高预期,甚至出现过十万亿元刺激计划的夸张版本。为了防止预期波动对基本面的杀伤,发布会肯定要先把诚意和底气做足。


我们来看看财政部在哪些维度上有积极回应:


◎ 中央政府有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钱管够)


◎ 出台最大力度化债措施,地方债务由中央直接领导(缺钱找中央)


◎ 政府投资专项债持续发力,用于房地产止跌回稳(后续的钱源源不断)


◎ 时隔26年重启新工具,发行特别债给6家国有银行注资(缺钱找中央)


◎ 一系列涉及就业、收入、养老、助学等覆盖面极广的民生政策


总之一句话:框架全,钱管够,政策会持续发力,表明了中央守底线、做增量的决心。


当然最引起业界热议的还是蓝部长的那句“中央政府有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把国家“兜底”——中央财政加杠杆承担主体责任说得那叫斩钉截铁,且重复多次。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认为,这意味着3%的赤字率已成过去式。


但财政部到底出台多少亿的刺激,会上没说。而在整场发布会中,凡是涉及数字的政策,都是之前的既有政策,比如用于房地产止跌回稳的2.3万亿元,并非新增,而是此前通过发债累计的融资,如今是要考虑如何花出去。


已竣工的民生工程


对比超预期的“9·24”新政,这一次增量工具给够了,情绪价值也给够了,就是没有明确的数字,这对于相信“小作文”的人来说确实不及预期,但对于大部分不相信“小作文”的经济学者而言,则诚意满满。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涉及一个程序问题:增加财政赤字、增发国债地方债,都需要全国人大审议批准。预算没有人大审批,财政部也不能空口给数字。即便如此,财政部在未走完流程之前就给了暗示,已经是对体制内约定俗成的规则突破,有信号意义。


所以仔细品味一番,本次发布会的预期管理确实做得可圈可点。从市场博弈的两端看,多头还是看到了符合预期的增量政策,而空头的满意在于关键数字一个都没提。


东北证券经济学家付鹏的一段话可作为本次发布会的形象概括:


财政流程长,约束多,顾虑考虑涉及多方,这就是财政做预期管理的时候不容易的地方,今天看样子主要是想表达‘要相信我们’,态度积极诚恳,已经尽力去缩小和市场预期的差异,虽然有点像女方问男方什么时候结婚,他说他是爱你的,女方问他彩礼多少,他说准备较大规模,不止这些,女生问他见不见家长,他说在走流程。你说他不积极,他说了爱你正在准备钱走流程,你说他积极,似乎都没有直接回答你的问题。


由此可见,如果将国家比作一家巨型公司,如今正面临市值管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问题,其中投资者的预期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至于本次新闻发布会的重点和普通人关心的话题,我们分成债务、楼市、股市三个维度,结合经济学者们的观点,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1

关于地方债问题:


刘晓博

财经评论员

公众号“刘晓博说财经”

搜索此次发布会的文字稿(国新办官网上发布的),可以发现“债”字频率出现最高,达到了131次,可见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发债和化债。


值得关注的表态是“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这意味着中央在化解地方债,尤其是存量隐性债务上出现了重大转折,从前些年的“谁举债、谁负责”,到现在的大规模置换。地方债问题上出现重要变化,跟房地产行业出现拐点、土地财政衰落、地方财政缺口较大有密切关系,地方政府要承担很多财政支出责任,没有足够的资金很难保运转、保民生、促经济。


薛清和

智本社社长

首席中心宏观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地方债化解的基本逻辑是注入信用,最开始是省级政府负责化债,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现在再注入中央政府的信用化债。政策转变说明地方债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强有力的信用支持来化解,这也增加了市场和地方政府对降低地方债风险的信心。


2

关于楼市探底:


薛洪言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就对经济短期影响和信心提振来看,地产政策值得重点关注。“9·26”政治局会议要求“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可视作房价止跌企稳的政策底。昨天财政部发布会则进一步明确,允许专项债用于回收闲置土地和收购存量商品房,预计将有效优化房产供需结构,助力房价企稳。


张波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

“收储”虽然是再次强调,但资金面中央支持的力度明显增大,将对各地商品房市场的供需平衡,以及同步增加保障房供给起到重要作用。它属于政府侧的重点。


而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政府对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如果推行得当,对平衡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需关注对闲置土地的科学处置。


财政部的房地产侧政策,是对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的执行侧落实,结合央行在金融侧的推进,以及住建部门的政策形成组合效力。


当下的核心问题依然是购房信心的复苏。一方面要靠一揽子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地和生效,更好促进全国经济面的积极向好,并带动就业、去库存等数据恢复到更合理区间,以提升整体面的预期;另一方面需要房价不断稳定,带动购房者预期平稳,以推进市场良性发展。


了解房型及价格的购房者


3

关于A股走势:


刘晓博

财经评论员

公众号“刘晓博说财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