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艺术人生》做了一期《87版红楼梦20年再聚首》,欧阳奋强和陈晓旭都到了。看到欧阳奋强的两撇胡子,我就想,贾宝玉变成叔了。而陈晓旭已经下海多年,成了成功的企业家。
节目中,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主持人问陈晓旭,假如在大街上别人看到你,你希望别人说这是林黛玉,还是这是陈晓旭?
陈晓旭说:林黛玉。
很多演员不会这样。
六小龄童就不喜欢别人提到他就说这是孙悟空,他希望别人说,这是六小龄童。他希望除了孙悟空外,还能演出更多被观众记住的角色。但六小龄童演过的其他所有角色加在一起,留给观众的印象,都还不如孙悟空的零头。
而陈晓旭不希望大家把她当陈晓旭看,希望大家把她当林黛玉。她演完《红楼梦》就离开了影视圈,下海经商去了。
她似乎就是为了饰演林黛玉生到这世上的,似乎就是为了饰演林黛玉进入影视圈的,演完林黛玉,她就离开了。
看过一篇布拉德皮特的采访,他说,离婚后的状态极度糟糕,酗酒,孤独,每天沉浸在悲伤痛苦中。
外人看来,他是非常成功的人物。住大别墅,家财万贯,世界瞩目。但他活得很痛苦,远远比常人痛苦得多。
这和他的工作分不开。演员这个行当里,生活的幸福指数可能要比许多行当低。尤其是演布拉德皮特擅长的那种角色。马龙白兰度的生活极其糟糕,无比混乱。在现实中,马龙白兰度是非常失败非常崩溃的,但正是这种人,适合演教父。
工作对生活不是没有影响的。影响之大,可能远远超出常人想象。有人喜欢说,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上班八小时,就是工作状态。下班就是生活状态,绝不会被工作干扰。实际上,没人能做到。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你演一个混乱的角色,你的生活,你在生活里的一举一动,必然要受那个角色的影响和干扰。
有本小说叫《镜中的陌生人》,讲德克萨斯州一个平民家的女孩是如何毁了自己的生活的。她长得很漂亮,身材非常好,和当地石油大亨的长子互相爱慕,在结婚前,出了一点小误会,她以为那个富二代要跟别的女人结婚,就离家出走了,要到好莱坞去做女巨星。她从小床头贴的都是好莱坞巨星的海报。
好莱坞的路很艰难。像她那样年轻漂亮的姑娘一抓一大把,她面试了几十个经纪人,没有一个愿意帮她代理,唯一的例外是个同性恋大妈,让她念台词时,手就伸到她两腿中间了。经过好几年挫败,她和一个同样挫败的小伙子惺惺相惜,同居了。后来,男朋友把她卖了,灌醉下了药,让她拍了色情片。从此,她就开始为了挣一点临时戏份,接受剧组人员的种种潜规则。此后,人生彻底毁了。
她本来是一个很阳光,很上进的女孩,善良,懂是非,明道理,为什么会一步步沦落到那种地步呢?
因为野心。
仅仅是因为渴望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就会被越来越深地卷入其中,不得不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直到万劫不复。
不久前去电台做节目,主持人问我,搞创作,是不是要有自己的风格?是不是该努力做自己?
我说不是。因为你本来就是自己。不用做,就站这儿,你就已经是自己了。你也是不了其他人。
每一个成熟的创作者,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演员、音乐家、画家、歌手…… 没有人没有自己的风格。但是,风格不是做出来的,是漫长时间里自然而然形成的。就像风吹过的沙丘戈壁,不是一天堆成的。
创作者不应该去追求风格。风格是在成熟之后,自然会来的东西。而那里面的底色,最初就有,只是包裹了太多与别人雷同的东西,显得黯淡了。把枝枝蔓蔓刊落,剩下的,就是自己的风格。
这就像“人性”。人性不是动物性。但谈到人性,很多人说的其实是动物性。食色性也,那就是动物性。人性,是人独有的,和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动物碰到食色,并不存在艰难的抉择,而人会有,那艰难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人性。
努力去做自己,其实是去做别人。他做的不是自己,而是幻想中的自己。有个老兄,从前喜欢加美女微信聊天,后来说,不要看微信头像,头像再漂亮都是假的,要以实物为准。
很多人为什么那么渴望做自己?其实,不是渴望做自己,是渴望瞩目。自己是什么?只是尘海中的一粒沙,芸芸众生中一株没有名姓的花草。而许多人渴望的,是要万众瞩目,要与众不同。
然而,我们实在没有什么与众不同。那一点与众不同,只存在于想象里,只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从而产生的认为世界应该围绕着自己转的错觉。
陈晓旭是非常可贵的。她并不愿意人家记得她。“陈晓旭”这三个字,有什么值得被记住的地方呢。记住林黛玉就够了。她希望把“陈晓旭”融化到芸芸众生中,做一株不知名的草。若有人在大街上看见她,她希望人家说:看,那是林黛玉。
许多年过去了,演过林黛玉的人不知有多少,未来还会再有。然而,想起林黛玉,很多人心中浮现的,唯有陈晓旭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