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民间投资共享平台——汇集投资高手,发现投资好点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哥论道  ·  注意,有牛市的味道! ·  7 小时前  
鱼哥论道  ·  注意,有牛市的味道! ·  7 小时前  
ETF和LOF圈  ·  政策超预期,放量大反弹! ·  2 天前  
何夕  ·  茅台不死,但会漫长凋谢-2024092121 ... ·  5 天前  
资本时差  ·  不理解!为什么LPR利率不调降?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光大永明,留给张晨松几道必答题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公众号  · 投资  · 2024-09-25 08:18

正文

导语:精算师升任经营负责人,在保险业从粗放转向精细化运作的时代,正在成为一种风向。


从购买时言之凿凿的产品演示,到兑付时收获保底+分红的浮动收益,不少青睐分红险的投保人,正在面对转型期必有的心理落差。


又是一年“金融教育宣传月”。当下鼓励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的趋势,对保险消费者的理解与认知要求,更提高了一步。


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调整为2.0%。这意味着,当前高于2.0%的分红险即将在9月底停售。


而分红险实现率的跳水,也为今年分红险的销售工作,蒙上一丝不确定性。


以光大永明2023年分红保险实现率为例,最高为115%,最低实现率只有19%。而这些产品再早之前的实现率,都在100%以上。


调整业务结构势在必行。分红险“限高令”之外,从长期看,客户能分得收益的多寡,决定性因素在于保险公司经营水平。


在这一点上,数年来亏多盈少的光大永明,承受着明显压力。银保渠道低价值固有的特征,也牵扯着公司利润增长的双腿。


近期恰逢光大永明管理层变换。


首位市场招聘的总经理刘凤全离开,总精算师张晨松接棒。擅长风险管理的新总经理,能否带出一片银保发展新气象?


光大永明新任总经理张晨松,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分红险波动


光大永明,曾经是分红险优等生。


2022年,光大永明的40款分红险的实现率,最高达到220%,最低也超过90%。


然而2023年,在光大永明39款分红产品中,仅6款分红保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高于100%。其中,分红实现率最高的 “鸿运相传终身寿险A款(分红型)”为115%。


同时,“金保安盈年金保险(分红型)”、“金保鸿利两全保险(分红型)”和“鑫玺人生年金保险(分红型)”这三款产品,2022年的分红实现率均在100%以上,而今却仅为19%。


不仅是光大永明,几家公司的分红险,在2023年也遭遇了“滑铁卢”。


分红险实现率极速下滑,与监管“限高令”有一定关联。


分红限高的目的,是为了压降保险公司负债端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从而保证消费者长远的保单权益。


光大永明并非是个例。瑞泰人寿平均分红实现率仅为10%,唯一一款保额分红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为0。这意味着,客户仅能从该产品中获得保底收益率。



有相关人士透露,分红率为0,可能因为公司承保亏损。“按理说公司会有分红保险平滑准备金,但如果出现0,可能是准备金不足,公司亏钱给客户分红。”


这种亏钱赚吆喝的事,在业内不是秘密。


为应对激励的市场竞争,有保险公司在自身投资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以自有资本金贴补分红账户,仍然能给予客户较高的红利实现率水平。


为推动行业降低负债端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监管对分红险实现率进行窗口指导,限制超出保险公司自身能力之上的红利兑付行为。


在本次“金融教育宣传月”中,多家险企推出“以案说险”,以避免误导销售和分红险实现率波动,造成客户的损失,


新华保险(601336.SH)提醒消费者,分红本身是不确定的,分红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经济大环境都有关系。在市场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分红会有一定的波动性,理论上分红为零也是有可能的。


在投保前,分红险投保告知书中明确提示客户分红的不确定性;并需要客户抄录相关文字,确保客户对此已经了解。


光大永明也提醒消费者,投保前消费者需明确自身的保险保障需求,合理评估自身投保能力,选择符合自身需求与消费能力相匹配的保险产品,不要被不规范的营销话术误导。



亏损阴霾


分红实现率骤变,在监管要求的因素之外,也和业绩福祸相依。


根据光大永明发布的2024年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公司上半年净亏损8.67亿元。这一成绩,在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60家非上市人身险企中,位列倒数第三。


自2009年成立以来,盈少亏多,是光大永明奋力摆脱的阴影。


2021年,光大永明1.5亿元的净利润创下了近6年最高。但2022年急转直下,一举亏掉13.57亿元;2023年,又亏掉5.13亿元。


与波动的利润相对应的,是持续走高的保费规模。


数据上看,2024上半年该公司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4.46 亿元。之前的2020年至2023年,其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134.7亿元、140.9亿元、170.8亿元和194.7亿元。


为何光大永明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这要从保险责任准备金说起。


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寿险公司传统险准备金的折现率假设基准,为“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


而近两年750天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寿险公司需要补提准备金,当期净利润进而受到负向影响。


2020年至2023年,光大永明的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分别为95.5亿元、98.3亿元、101.3亿元和115.8亿元。


除此以外,光大永明的赔付支出持续增加。2023年该公司共赔付支出64.90亿元,同比增长95.69%。而2021年仅有17.9亿元。


赔付支出之外,是公司净现金流损耗。


自2023年以来,光大永明人寿分红账户业务净现金流均为负值,并且每季度的净流出值40-50亿之间。今年第一、二季度略有好转,分别为-38.44亿元、-25.95亿元。


与此同时,根据光大永明人寿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该公司有多款产品2023年年度退保率高于50%,其中,光大永明安鑫二号年金保险的年度退保率超过了80%。



银保之痛


超高退保率,是过度仰赖银保渠道之必然结局。


银保渠道因其理财的DNA,长期售卖以“短期、快返”为主的储蓄险。这种保险,一般为趸交或者3年交,存续期在5-8年。


因为回本快、现值高,部分银行变相鼓励客户短期持有,宣称“早退保、早领取保单收益”。


这无疑将对银行系险企的利润表现与现金流造成压力。


根据中诚信发布的报告,光大永明银保渠道保费贡献度长期维持在50%以上,且低价值的趸交业务的比例不降反增。


面对银保的痼疾,光大永明也想过建立个险渠道。2018年7月,时任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要求光大永明人寿要加快创新,加强代理人队伍建设。


2020年,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2019年以来,光大永明保险全面启动“大个险”发展战略,把做强个险渠道作为贯彻“有价值有特色”战略的重要抓手。


光大永明的个险建设战略,曾引发不少业内人士的疑惑。作为光大系内唯一的保险公司,光大永明的资源得天独厚。


“银保和个险渠道的客群诉求完全不同。不能看别人个险做得好,就也想着做个险;反而放弃了把原本优势渠道做出核心竞争力的可能。”有资深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或许与此有关,光大永明个险渠道的建设步伐缓慢。根据中诚信报告,截至2023年末,公司仅有代理人1600余名,保费贡献度持续下降。



精算师站上C位


伴随两年累计亏损20亿的压力,今年4月,光大永明首位市场化招聘而来的总经理刘凤全正式卸任。


刘凤全曾任职国寿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团险销售部副总经理等,是保险行业的老将。


接替刘凤全的,是曾任光大永明总精算师11年之久的张晨松。


出生于1974年的张晨松,拥有中国、北美、英国精算师职称。1999年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后,张晨松加入泰康人寿精算部。


2004年,作为风险管理负责人,张晨松筹建泰康风险管理部,于次年担任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在泰康工作之外,张晨松曾参与起草原保监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等规章。


2013年,张晨松加入光大永明任总精算师,直至今年8月底正式获批总经理任职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保险业,总精算师升任险企掌舵人,似乎是一种风向。


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人寿(601628.SH)总裁利明光。作为中国第一代精算人才,他长期担任寿险“一哥”的总精算师。珠江人寿总经理傅安平、亦是总精算师出身。


中国人保集团总裁赵鹏同样有精算专业背景。


近日传出有望升任新华保险总裁的龚兴峰,也是资深精算人。每年业绩会上,龚兴峰回答媒体提出的产品设计、财务数据等问题时信手拈来,专业度可见一斑。


一般而言,精算师对于保险产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规模和利润平衡的把控,在保险业从粗放转向精细化运作的时代,能起到积极作用。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


总精算师变身总经理,对于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光大永明来说,能带来多大的经营转变,还需要时间久期,方能“精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