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1949年以来首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主场、世界水准的发展盛会。13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组织的约1500名代表聚首北京,总结过去4年的伟大实践,形成五大共识,发表联合公报,公布76大项、270多项有代表性的成果,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相关协议的国家及国际组织总数达到68个,亚投行成员新增7个进而达到77个,超过亚洲开发银行。
值得指出的是,继去年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相继以决议形式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中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并与联合国2030发展规划统筹后,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领导人出席这次峰会,大大提升了峰会的权威性。
这次论坛具有广泛的覆盖性、代表性和包容性。一直采取观望态度的美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并要求其驻华大使馆组成“一带一路”工作组,积极寻求对接中国相关项目;一直持抵制立场的日本也及时转向派团与会,显示“一带一路”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即便处于核危机旋涡中的朝鲜也应邀到场,体现了中国“一带一路”不设置政治议程、不搞小团伙和包容、开放、平等、自愿等全新理念,使这次国际盛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地缘纷争的和谐论坛。
这次论坛的成功举行,不仅体现了中国设置议程能力、发展规划能力、协调多边能力的空前提高,也充分体现中国话语权正在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五大共识”和联合公报,全盘接受了中国建设“一带一路“所呼吁的“五通”主张、“共商、共建、共享”倡议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平等透明和相互尊重”等精神,反映了中国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恪守《巴黎气候公约》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一贯立场,为这次世界发展大会打上深刻而鲜明的中国烙印。
这次论坛呈现了中国的世界观、发展观、责任观、义利观和文明观。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注资1000亿元人民币,相关银行将提供3800亿元的专项贷款,并建设300个民生项目,培养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人才。这些承诺凸显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境中的中流砥柱角色,展示了中国经过近40年快速发展后的硬实力作用和软实力魅力,也无可争议地展示了新型大国的领袖风范和世界担当。
俄罗斯《独立报》称,中国是唯一能提出让全球60%居民受益的国际性倡议的国家;德国《明镜》周刊说,中国振臂一呼,几乎所有人都来了;彭博社评论说,习近平的新丝绸之路为“全球化2.0版”定下终结基调;德国《萨克森报》说,条条大路通中国;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称,过去500年来,称霸世界的是大西洋国家,这段漫长的历史阶段结束了,东亚国家将重新获得其曾经拥有的霸主地位……
尽管不乏媒体质疑甚至唱衰“一带一路”,但是,更多的国际舆论对中国挽救经济贸易全球化不吝点赞。这表明公道自在人心,“一带一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欢迎,也必将因为改写世界经济和贸易版图而载入史册。
(作者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博联社总裁)